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作者:暂无
来源:《前进》 2021年第1期
法显(约317—420),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一说是并州上
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东晋时代著名高僧,杰出的历史学家、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是西行求法,陆去海回,并带回大量梵本文献的第一位中国僧人。

舍身求法辟荒途
法显有兄三人,都在童年夭亡了,父母唯恐“祸以次及”,他刚满三岁,就被送到佛寺做
了沙弥。

法显从小对佛教就很虔诚,青年受了大戒,行为更是严谨,史称“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青少年时期的法显生活在南北分裂、兵荒马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当时的统治阶层为
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大力提倡佛教;加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为了摆脱艰难困苦的
生活幻想得到“神佛保佑”,也希望找到救星,于是,讲求行善罚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
佛教,在山西境内便迅速传播并兴盛起来。

当时寺院占有土地日多,大批僧尼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上层僧侣穷奢极欲,引起佛教界
有识之士的忧患,他们想通过传译印度戒律,建立、健全僧伽制度,以矫正时弊。

法显正是出
于长期在佛教界的感同身受,出于对佛教现状的不满,慨然出国,寻求戒律。

对此,他在《佛
国记》里写道:“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
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东晋隆安三年(399),已六十余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等五人自长安(今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开始了长达十五年艰苦卓绝、几经风险的漫长求法历程。

他们西涉戈壁,越
葱岭,周游天竺(古印度),再由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航行印度洋,从耶婆提国(今一说印尼苏门答腊,一说爪哇岛)北上,飘流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最后抵达建康
(今江苏南京)。

在外的十五年里,法显途经三十多个古国和地区,包括了我国的西北与南海、东南沿海等地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
此行规模为中外交通史上前所未见。

汤用彤先生曾说:“故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
携经而返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

”法显成为我国历史上到达古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
并留有名字的第一人,大大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视野。

此后,西行求法的僧人才逐渐多了
起来。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提到有史以来访问斯里兰卡的中国人时,首举法显,称誉他是“伟大的旅行家”。

印度尼西亚学者甫榕·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
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


老骥伏枥弘佛法
法显西行求法的原因是慨叹“经藏残厥”,西行的主要目的是完善戒律。

据《佛国记》记载,东晋义熙元年至三年(405—407),法显在中天竺得《摩诃僧祇众律》《萨婆多众律》
《杂阿毗昙心经》《方等般泥洹经》《经》《摩诃僧祇阿毗昙》六部佛教经典。

东晋义熙六年
至七年(410—411),法显在师子国求得《弥沙塞律》藏本、《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杂藏经》四部佛典。

东晋义熙八年(412)四月十六日,在外十多年的法显携带上述佛典从耶婆提国乘商船回国。

义熙九年(413)秋冬之际抵达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时年已达八十岁的法显,依然“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出六卷《佛说大般泥洹经》《摩诃僧
祇众律》《方等泥洹经》《经》《杂阿毗昙心经》,未及译者,垂有百万言”。

法显孜孜不倦
地把所携归的以《摩诃僧祇众律》为代表的律藏翻译成汉文,使各个僧团均有了明确的戒律可循,这就避免了不同僧团因戒律不同而造成的争执和麻烦,为此后中国佛教律典的发展和完善
奠定了基础。

翻译佛经是传播佛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而法显编撰的《佛国记》,在一千七百余年以来,启发了无数人全方位地对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
部永放光芒的百科全书。

《佛国记》首先是一部研究世界佛教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它记载了
包括我国在内的三十二个国家的佛教情况、派别、建筑、典籍、僧侣生活、礼仪、节庆、胜迹、佛菩萨罗汉的事迹和传说故事等。

《佛国记》也是一部世界自然地理著作,记载了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诸国和中国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等处的海陆交通、地形、气候、动物、植物、
矿产、特产、商贸活动、风土民情、友好往来等情况。

《佛国记》还是一部记载翔实的文学传记,或者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游记,是研究、了解印度史、西域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法显在印度时,当地佛教经典多是师徒口授,无本可写。

法显以七十余岁的高龄在印度刻
苦求学,熟练掌握了梵语梵文,把大量口传佛典记录下来,携归中国,转梵为汉,这是具有深
远历史意义的。

其一,丰富了古代中国文化宝库,保存了大量古代东方文化典籍;其二,天竺
佛典饱含着古代南亚各国的文学、哲学、史地、医药和艺术,因此也促进了古代中印两大文明
的广泛交流。

唐代高僧义净曾说:“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师则创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王(正)路。

”这个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法显的一生为中国的佛教文化,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更值得感叹的是,法显不仅以年老之躯西行求法,而且在七十一岁尚有开始学习外文的恒心,八十岁更有开始翻译生涯的毅力,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可贵精神,至今振奋人心,
给后人以无尽地鼓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