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_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2-0336-04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
)))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¹
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在中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文章首先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理顺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对以往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乡村旅游考察调研体会,总结出四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中国乡村旅游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1990年代的倡导发展,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大力发展阶段。
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宣传乡村旅游,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以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跳出传统的/就三农抓三农0发展定势,将农村经济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发挥乡村旅游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0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盘活旅游文化资源等多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对模式的总结还是创新,最后的结论只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切合,能够指导实践才是有意义的。
笔者也一直在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2006年在编制5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的过程中,曾前往国内有着广泛影响和取得明显成效的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乡村旅游考察和调研,此次考察调研工作对于发展现阶段湖北省乡村旅游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0旅游时代的概念,即/小康0+/健康0,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
休闲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0、/心宽体健0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0,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0的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三农0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0问题。
由
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7,No.2
Mar.,2007
¹收稿日期:2006-11-24;修回日期:2007-02-10基金项目:湖北省旅游局重点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0问题的决心。
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适时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
发展乡村旅游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表现,是利用国家政策导向,抓住机遇,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民增收、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创新解决湖北三农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时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0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主要的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从乡村旅游经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也得到了丰富。
2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层面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缘起,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就有了郊野农村踏青的习俗[2]。
如果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看待,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国内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80年代末。
参照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发展迅速。
在将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随着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旅游市场供给状况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倚重点也在发展变化。
2.1资源特色导向时期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早期,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对城镇居民旅游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人们会选择节假日在春秋两季与亲朋好友相约组织郊游活动,一些城郊风景旅游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的森林公园会成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一些风景名胜区周边的乡村农舍会配合景区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也就是现代/农家乐0旅游的雏形。
在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城乡旅游景观的差异性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主要为休息游玩,与亲朋好友互动等,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础层次上,还没有出现专门的乡村旅游产品,乡
村旅游市场处于萌发状态,此时的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重点主要在于通过何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使得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价值被最大程度挖掘出来[3]。
2.2农业产业带动时期
农业产业带动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继续依托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景观,如竹林、茶园、果园等特色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景观审美功能,吸引一些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农业景观开始被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依托农业科技发展起来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成为新的吸引物。
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工作要点,也标志着以农业旅游为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农场旅游、花卉盆景观光园等旅游产品形式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活动仍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上,旅游功能有所提升,开始具备科普教育功能,乡村旅游也开始注重科学规划。
2.
3政府政策驱动时期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国家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一定阶段,国家政策环境会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趋向,从而会影响旅游市场供给。
自2004年以来,国家开始将解决/三农0问题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助于解决/三农0问题的重大举措。
旅游业的发展也融入到其中,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大众化旅游活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的逐渐丰富,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黄金周驱车前往农村开展旅游活动。
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产品逐渐丰富,成都的农家乐模式、贵州的村寨模式、云南的旅游特色小城镇模式,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都受到了普遍关注,一些地区开始依据地方特色模仿发展乡村旅游,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城乡关系。
此时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始扩大,旅游者的需求层次也开始提高,对于旅游产品功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游览,相应一些具有体验性、参与性的乡村旅游活动发展迅速,如采摘游、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产品较受欢迎。
2.4市场需求导向时期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依然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者创造需求就是其获取持久生命力的法宝。
中国乡村旅游在经历前三个阶段后,开始进入市场需求导向时期。
首先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开始发生转变,对于某一群体的旅游者,乡村旅游活动已成为一种经常性的休闲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休闲需求,乡村旅游有大众化发展趋势;其次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服务,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的要求在提升,乡村旅游经营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科学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第三,游客休闲旅游需求的多元发展促使乡村旅游产品功能的提升,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专门化细分,在原有观光游览的基础功能上出现了具有体育健身、疗养保健、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类型的旅游产品。
图1中国乡村旅游演进的逻辑模型
Fig.1The Chinese rural tourism evolution logical model
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现状概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以期通过模式总结,推广先进的、成功的发展经验,促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全面快速发展。
所谓模式就是解决典型问题的方案,是得到很好研究的范例,乡村旅游的各种发展模式就是描述了在不同环境中解决一系列
337
2期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核心方案,是对现象和经验的高度总结,每一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意义,能够为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思路。
模式研究在乡村旅游的实践发展中,能够起到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¹对现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剖析,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模式[4,7];º基于经验基础对区域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进行趋势预测和模式构建,旨在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有所指导。
基于以往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和提法,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主要有几个不同角度的模式研究结果(表1)。
表1国内学者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列表
Tab.1The list of domestic scholars.research on Chinese rural tourism pattern
考察视角乡村旅游模式分类研究者案例
区域资源特色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社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民居型、农事体验型江林茜[4]
成都
云南旅游小镇模式、贵州/村寨游0模式、成都/农家乐0模式周到其云南、贵州、成都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复合型*云南
开发及经营管理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
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ER
-S-E-M持续调控模式)李德明[5]、程久苗
/公司+农户0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0模式、/股份制0模式、/农户+农户0模式、个体农庄模式郑群明[6]、钟林生
景区带动模式、乡村组织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综合开发模式罗明义[7]云南
旅游产品项目主题公园与农庄发展、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民俗体验与主
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
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
王运才[8]
休闲观光型(包括韩国观光农园、爱尔兰乡村旅游、新西兰花园旅游、)和农
务参与型(包括美国农场、牧场旅游和日本都市农场的务农旅游)
王瑞花等[9]国外
综合型依托大中城市的城乡互动模式、依托大型景区的联合开发模式、依托特色村
寨的社区参与模式
叶林红[10]南阳市卧龙区注:*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
任何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总结在时间和区域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演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表1)。
研究者受到在关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其研究视角也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的模式研究与乡村旅游的演进阶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4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成功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些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基于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概述,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仍需要一种更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视角来指导区域乡村旅游发展。
成都市郊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一直受到全国其他地区的关注,基于对成都市郊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试图从区域发展的战略视角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综合考虑到乡村旅游产品策划问题、空间布局问题以及经营管理问题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现象进行了一个总结,提出四种乡村旅游模式。
4.1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
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0为典型。
成都市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0。
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将原有农居采用成都特色的/画房子0方式进行美化改造,以农户为单元,发动农民积极创造性,规划湿地、新建绿地,通过景观打造生态化,形成一户一景、户户不同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开发出了以农业观光、农家餐饮、休闲娱乐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功能定位方面,依托休闲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季节差异,形成了春有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游幸福梅林的错位发展模式,同时结合主要客源市场特征,形成了具有/吃、行、游、购、娱0的旅游功能体系;在形象塑造方面,整个村落遵循统一管理、整体塑造的原则,通过政府投资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具有同一完善的景区标示系统,整体进行AAAA级景区建设,同时结合各个村落农业产业特色以品牌塑造形象,形成/一村一品0。
4.2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
以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旅游发展为典型。
农科村经历了1980)1990年代的自发调节、1990)2000年的引导规划和现在的合力提升三个发展阶段,现有乡村酒店1家、常年经营农家乐37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6家,日接待能力上万人次, 2005年,农家乐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万元。
农户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游客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开创中国农业旅游的先河,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通过/政府+业主0、项目招商的投资开发模式,加强农科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旅游功能,进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的景观营造,提升农科村的整体形象和旅游功能;依托花卉苗木农业产业特色,积极引导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农业发展,营造园林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形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0的特色花卉种植专业村,再次基础之上,按照/吃、住、行、游、购、娱0六要素进行功能分配,开展赏花、书画、曲艺、骑马等旅游活动,逐步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形象体系,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4.3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
以青城后山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为典型。
青城后山自
338经济地理27卷
1994年有7个村发展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近5000人,人均年收入在1994年就达到了1300元,为1980年的6.84倍,拥有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25户,50万元以上的30余户,20万元以上的50余户。
青城后山的农家乐是依托青城山景区发展以及景区吸引来的客流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区的农民不再开荒种粮,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就地转移,政府和当地农民在原有农家庭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单体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一个个农家小院依山傍水而建,餐饮住宿、休闲度假、娱乐度假等功能齐全,逐步走向投资小、回报快、价格低、具有中国农家特色的乡村酒店发展之路,加之青城山峰峦竞秀、岩壑幽深、飞泉密布、溶洞神奇的自然风光,成为成都人消暑度假自驾车的好去处。
4.4 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
以客家洛带古镇为典型。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km,洛带镇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
造和保护性建设后,沿山修生态客家民居,营造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同时把古镇分为四个片区:核心保护区,客家创业区、西部客家生态园和中国龙文化公园。
在核心保护区,发展旅游、文化和小商贸,进行修旧如旧的旧城改造,以清代风格为主,通过青石板路、大红灯笼、商号、平房木楼等元素营造古香古色、整体亮丽的古镇氛围。
同时结合龙泉驿区花果资源优势和背靠大城市的特点,以旅游为载体,以节庆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观花、摘果、尝果等体验型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带动全区旅游发展,增加旅游小城镇的体验元素和文化魅力。
2005年全区接待中外游客387万人次,同比增长9.94%,实现旅游总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15.8%。
以上四种发展模式首先是对四川省成都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的全面总结,均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涵盖了农村自然景观、农事农耕文化、农村民俗文化、村落古镇特色建筑以及特色农业物产五种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其次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提供乡村旅游保障体系,城市文化引导乡村旅游市场定位,特色产业支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个体农户奠定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四个方面;第三可以从中得到乡村旅游的盈利模式,即打破原有的景区门票式的单一盈利模式,寻找更多的
盈利空间和盈利增长点,以保持客源地充足性、稳定性,来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5 结语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将一个典型区域的各种乡村旅游发展现象进行全面的规律性的总结,以期对国内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仅停留在国内研究文献,其次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区域上的局限性,对于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具有普适性,第三对各种模式的提出还没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种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略、盈利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并没有因为本文的结束而终止,它是一个在时间轴线上不断发展的研究议题,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中国乡村环境的改变,以及各个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中
的特殊性,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勇,周霄.WTO 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21-23.
[2]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学报,2001,(1):90-91.
[3] 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81-283.
[4] 江林茜,张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
例[J].求实,2006,(1):244-245.
[5] 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
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6]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
2004,(4):33-37.
[7] 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旅游学刊,2005,
(5):9.
[8] 万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 ].旅游学刊,2006,(4):10-11.
[9] 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
环境研究,2005,(3):73-76.
[10] 叶林红.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
[J].资源与产业,2006,(10):56-59.
STUDY ON THE CHINES E RURAL TO URIS M DEVELOPMENT
PATTERN )))A CASE OF CHENGDU
MA Yong,Z HAO Lei,SONG Hong,GUO Qing-xia,LIU Ming-jian
(Depart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 t,Hubei Uni versity,Wuhan 430062,Hubei,China)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 ment period of Chinese rural touri sm,a success developmen t pattern has foresigh tedness,scientific and strategic effect on a region .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From three an gles of the economical demand,the social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tourism deve-l
op ment contribu tion,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nd then i t summarizes the Chines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ay,and has made a summary outline from the former study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research.Based on thes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four rural touris m development patterns,combining with the Sichuan Chengdu .s rural tourism investiga -ti on and study experienc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way;development pattern
作者简介:马勇(1959)),湖北武汉人,博士,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E-mail:mytcn68@ 。
339
2期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