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煎丸_圣惠卷三十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煎丸_圣惠卷三十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生姜煎丸_圣惠卷三十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
1.原方 (3)
1.1.组成: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3)
1.2.功效:口舌热,干燥。
(4)
1.3.来源:《圣惠》卷三十六。
(4)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
2.相似度80%:杏仁煎 (4)
2.1.组成:杏仁(去皮尖双仁,研)半两,生姜汁1合,甘草(炙,锉为末)半两,枣(去皮核,研)30个,蜜5合。
(4)
2.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4)
2.3.加:枣 (4)
2.4.减:枣膏 (4)
2.5.功效:口热,舌焦干。
(4)
2.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4)
3.相似度60%:杏仁煎 (4)
3.1.组成:杏仁5合(去皮尖,捣研),生姜汁2合,酥1合,蜜3合。
(4)
3.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4)
3.3.加:酥 (4)
3.4.减:甘草、枣膏 (4)
3.5.功效:气嗽。
(4)
3.6.来源:《外台》卷九引《延年秘录》。
(4)
4.相似度60%:生姜汁煎 (5)
4.1.组成:杏仁2升,生姜汁2升,糖1升,蜜1升,猪膏2合。
(5)
4.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5)
4.3.加:糖、猪膏 (5)
4.4.减:甘草、枣膏 (5)
4.5.功效: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
(5)
4.6.来源: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见《鸡峰》卷十一。
(5)
5.相似度60%:麦门冬煎 (5)
5.1.组成:麦门冬1两(去心),杏仁3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生姜汁半两,酥2合,蜜2合。
(5)
5.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5)
5.3.加:麦门冬、酥 (5)
5.4.减:甘草、枣膏 (5)
5.5.功效:小儿咳嗽壮热,胸膈壅滞。
(5)
5.6.来源:《圣惠》卷八十三。
(5)
6.相似度60%:地黄煎 (5)
6.1.组成:生地黄汁1斗,生姜汁1升,酥1斤,蜜1升,杏仁1升(汤浸,去皮尖,研如膏用之)。
(5)
6.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6)
6.3.加:生地黄汁、酥 (6)
6.4.减:甘草、枣膏 (6)
6.5.功效:五劳七伤。
(6)
6.6.来源:《圣惠》卷九十五。
(6)
7.相似度50%:生地黄汤 (6)
7.1.组成:生地黄汁1升,芍药2两,甘草2两(炙),丹参4两,蜜1合,生姜汁半合。
(6)
7.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6)
7.3.加:生地黄汁、芍药、丹参 (6)
7.4.减:枣膏、杏仁 (6)
7.5.功效:产后3日,患腰疼,腹中余血未尽,并手脚疼,不下食;血晕。
.. 6
7.6.来源:《外台》卷三十四引《广济方》 (6)
8.相似度50%:青蒿煎丸 (6)
8.1.组成:青蒿1斤(切,净洗,去土),甘草1两(炙黄色,为末),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另研),柴胡1两(去芦,为末,银州者),鳖甲1两(去裙,醋浸,炙令黄赤色,为末),蜜2合。
(6)
8.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6)
8.3.加:青蒿、柴胡、鳖甲 (7)
8.4.减:生姜汁、枣膏 (7)
8.5.功效:骨蒸劳。
(7)
8.6.来源:《博济》卷一。
(7)
1.原方
1.1.组成: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1.2.功效:口舌热,干燥。
1.3.来源:《圣惠》卷三十六。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相似度80%:杏仁煎
2.1.组成:杏仁(去皮尖双仁,研)半两,生姜汁1合,甘草(炙,锉为末)半两,枣(去皮核,研)30个,蜜5合。
2.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2.3.加:枣
2.4.减:枣膏
2.5.功效:口热,舌焦干。
2.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3.相似度60%:杏仁煎
3.1.组成:杏仁5合(去皮尖,捣研),生姜汁2合,酥1合,蜜3合。
3.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3.3.加:酥
3.4.减:甘草、枣膏
3.5.功效:气嗽。
3.6.来源:《外台》卷九引《延年秘录》。
4.相似度60%:生姜汁煎
4.1.组成:杏仁2升,生姜汁2升,糖1升,蜜1升,猪膏2合。
4.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4.3.加:糖、猪膏
4.4.减:甘草、枣膏
4.5.功效: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
4.6.来源: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见《鸡峰》卷十一。
5.相似度60%:麦门冬煎
5.1.组成:麦门冬1两(去心),杏仁3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生姜汁半两,酥2合,蜜2合。
5.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5.3.加:麦门冬、酥
5.4.减:甘草、枣膏
5.5.功效:小儿咳嗽壮热,胸膈壅滞。
5.6.来源:《圣惠》卷八十三。
6.相似度60%:地黄煎
6.1.组成:生地黄汁1斗,生姜汁1升,酥1斤,蜜1升,杏仁1升(汤浸,去皮尖,研如膏用之)。
6.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6.3.加:生地黄汁、酥
6.4.减:甘草、枣膏
6.5.功效:五劳七伤。
6.6.来源:《圣惠》卷九十五。
7.相似度50%:生地黄汤
7.1.组成:生地黄汁1升,芍药2两,甘草2两(炙),丹参4两,蜜1合,生姜汁半合。
7.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7.3.加:生地黄汁、芍药、丹参
7.4.减:枣膏、杏仁
7.5.功效:产后3日,患腰疼,腹中余血未尽,并手脚疼,不下食;血晕。
7.6.来源:《外台》卷三十四引《广济方》
8.相似度50%:青蒿煎丸
8.1.组成:青蒿1斤(切,净洗,去土),甘草1两(炙黄色,为末),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另研),柴胡1两(去芦,为末,银州者),鳖甲1两(去裙,醋浸,炙令黄赤色,为末),蜜2合。
8.2.原方对照:生姜汁1合,甘草半两(炙微赤,捣为末),枣膏30枚,蜜5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烂)。
8.3.加:青蒿、柴胡、鳖甲8.4.减:生姜汁、枣膏
8.5.功效:骨蒸劳。
8.6.来源:《博济》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