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_新目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学年语文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
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刘知几的《史通》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
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
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高质量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
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已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
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的内在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
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
”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
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
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
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
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
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与量皆具的丰富性。
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
简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而深刻的思想,只
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
B. 从《汉书·孙宝传》的文字记载来看,古人理解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C. 西文中的“经典”有两个词: Canon和Classic。
二者都有著作的意思,前者强调公认的,后者强调典范的、有持久性的。
D.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这里的“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和西文中Classic意思相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经典的本质是成熟”展开论述,前两段介绍中外对经典本质的错误看法。
B. 印证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作者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证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看法。
C. 文章在论证中先列出经典的一般概念,然后提出经典的本质,由浅入深,很有见地。
D. 文章最后“经典意味着成熟”重申论点,是对全文的总结,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中国古代已经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对“经典”的概念已经理解得很到位,仍然需要开掘和阐发。
B. 经典“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说明经典具有永恒的丰富性,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
C. 从原文看先有语言的成熟,再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
只有这三者都成熟了,才会有经典的产生。
D. 从全文看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语言、心智、文明都成熟了,才会产生经典作品。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D项,“与西文中Classic意思相近”错误,根据原文,应是与Canon意思相近。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A项,前两段应该阐述的是古今中外人们对经典含义的理解。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C项,从原文看“先有语言的成熟,再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无中生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
乞丐
侯发山
已经晚上十一点了,三个年轻人还没走。
说是年轻人,更像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说是孩子比较恰当一点。
他们的头发也染得有特点,一个白,一个黄,一个棕。
此时,酒不喝了,菜不叨了,在那儿慷慨激昂地喷空儿,一会儿说到伊拉克,一会儿说到汶川;一会儿说到王宝强,一会儿说到朴槿惠……好像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如果让他们主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变了样。
我最喜欢这类年轻人,他们花钱如拉稀,爽快。
点菜时有别于其他顾客,点的都是本店的精品菜,吃完吃不完是另外一回事,只管点,好像他们腰包里的钱跟流水似的。
就拿今天这帮小年轻来说,我心疼他们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提醒他们少点一些,不够吃了再点。
这下好了,捅到马蜂窝了,“黄头发”瞪我一眼,说不差钱!“白头发”皱着眉头,说你开饭店的还怕大肚汉?我赶忙讨饶,扇自己的嘴巴,说乌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吃在嘴上。
他们几个这才放过我,继续点菜。
三个人,点了七道菜,一道牛肉羹。
乖乖哩!他们能吃完吗?当时我还这样替他们考虑。
事实上,他们只管喝酒,只顾说话,菜几乎没动。
这时,溜进来一个乞丐,我没来得及阻拦,他直奔年轻人那一桌去了。
“黄头发”挥舞着拿烟的那只手说:“去!去!去!”
“白头发”扬起了一个空酒瓶:“滚!”
“棕头发”站起来用凳子当武器:“走,走,走,老子还不知道想找谁要钱呢。
”
乞丐急慌慌地走了,嘴里嘟嘟囔囔,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我看了一下时间,搁往常,饭店该关门了。
我起身提了一壶开水,过去问三个小年轻还需不需要什么,潜台词是提醒他们该走了。
三个家伙这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准备撤离。
看着几个满满的盘子,我问道:“打包不?”
“打什么包?俺家又没喂狗。
”“棕头发”鄙夷地说道。
另外两个嘻嘻哈哈地笑了,也不知道是笑话我还是笑话他的朋友。
等到他们走出店门,我去里间拿盆子,打算出来收拾。
当我从里间出来,傻眼了,一个中年人坐在那里吃起来,
狼吞虎咽,像是饿饥了。
中年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着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劳动布衣服。
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补了几个补丁。
头发乱蓬蓬的,落满了尘土。
不像是乞丐,看样子,像是刚从工地上干完活的工人。
咳,他们这类人挣钱如吃屎,难啊。
他们进店吃饭,就着茶水,一碗面足矣。
有的吃不饱,再加两个烧饼。
中年人发现我在看他,停下筷子,咧着嘴,不好意思一笑:“这么多菜,不吃浪费了。
”
我连忙说:“吃吧,吃吧,没事,没事。
”其实,他不吃,我收拾罢也是要倒掉的。
“今天咋这么晚?”我同情地说道。
中年人说:“在工地上加班,卸了一车水泥。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神色如中了五百万的大奖。
这时,一个小伙子进来了,就是那个“棕头发”,看到中年人,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失口叫道:“爸!您、您……”
中年人也吃了一惊:“宝儿,你、你还没吃饭?”
叫宝儿的“棕头发”说:“我刚跟同学吃了,手机忘拿了。
”他说话的时候,嘴里喷着酒气。
我这才从盆盆碗碗的间隙里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手机。
中年人刚才也没注意到。
若不然,他也不会不吭声。
中年人皱着眉头,说:“以后少喝点酒。
”
宝儿找到手机应答着走了。
我目送宝儿出去,发现他鬼鬼祟祟拐进了旁边的一家歌舞厅。
中年人只顾埋头吃饭,没有发现这一幕。
我回到吧台上继续玩手机,看微信。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乞丐又进来了。
中年人请他共进晚餐,他摇了摇头,固执地伸着手。
中年人叹口气,掏出一卷票子,捻出五张给了那个乞丐。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通过描写三个人点菜的情况,表达了“我”对他们既爱又恨的态度,为后文中年人吃剩菜埋下伏笔。
B. 老板好心提醒三个年轻人打包,但是被年轻人直接拒绝,他们觉得打包是一件丢人的事,不能体现他们的豪爽。
C.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文中中年人在工地上辛辛苦苦养家,但是他的儿子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请客,让人深思。
D. “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年轻人的不满,对中年人的赞美之情。
5.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分析文中中年人的人物形象。
6. 这篇小说以《乞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中年人是个普通的农民工形象。
①节俭质朴,从“穿着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劳动布衣服。
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补了几个补丁”以及去饭店吃人家的剩饭剩菜。
②勤劳知足。
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还要加班,卸了一车水泥,但是他的神色如中了五百万的大奖可以看出;③疼爱孩子。
见到自己的孩子询问吃饭
没,叮嘱少喝酒;④有同情心,自己不富有还是给乞丐钱。
6. ①内容上,“乞丐”一语双关,既指文中乞丐,也指文中三个年轻人。
②结构上,”乞丐是全文线索,在小说中前后两次出现,互相照应,贯穿小说的始终。
③形象上,中年人看似乞丐,去饭店吃人家的剩饭,其实他很富有,富有爱心,掏钱资助那个乞丐;那三个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看似很有钱,其实“贫穷”得很,因为他们缺乏爱心,缺乏对父辈的关爱,缺乏节约意识。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他的儿子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请客”错误,文中看不出请客的是中年人的儿子。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梳理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人物的形象,此题根据文中的“穿着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劳动布衣服。
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补了几个补丁”“去饭店吃人家的剩饭剩菜”“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还要加班,卸了一车水泥,但是他的神色如中了五百万的大奖”“见到自己的孩子询问吃饭没,叮嘱少喝酒”“自己不富有还是给乞丐钱”可以看出其“节俭质朴”“勤劳知足”“疼爱孩子”“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
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
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以《乞丐》为标题的好处,注意从内容、结构、人物、主旨和手法的角度作答,从内容上看,“乞丐”一语双关,既指文中乞丐,也指文中三个年轻人;从结构上看,”乞丐是全文线索,在小说中前后两次出现,互相照应,贯穿小说的始终;从形象上看,中年人看似乞丐,去饭店吃人家的剩饭,其实他很富有,富有爱心,掏钱资助那个乞丐;那三个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看似很有钱,其实“贫穷”得很,因为他们缺乏爱心,缺乏对父辈的关爱,缺乏节约意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惠,字德施,吴国富阳人,吴豫章太守贲曾孙也。
父祖并仕吴。
惠口讷,好学有才识,州辟不就,寓居萧沛之间。
永宁初,赴齐王冏义,讨赵王伦,以功封晋兴县侯,辟大司马户曹掾,转东曹属。
冏骄矜僭侈,天下失望。
惠献言于冏,讽以五难、四不可,劝令归籓,辞甚切至。
冏不纳。
惠惧罪,辞疾去。
顷之,冏果败。
成都王颖荐惠为大将军参军、领奋威将军、白沙督。
是时,颖将征长沙王乂,以陆机为前锋都督。
惠与机同乡里,忧其致祸,劝机让都督于王粹。
及机兄弟被戮,惠甚伤恨之。
时惠又擅杀颖牙门将梁俊,惧罪,因改姓名以遁。
后东海王越举兵下邳,惠乃诡称南岳逸士秦秘之,以书干越。
越省书,榜道以求之,惠乃出见。
越即以为记室参军,专职文疏,豫参谋议。
除散骑郎、太子中庶子,复请补司空从事中郎。
越诛周穆等,夜召参军王廙造表,廙战惧,坏数纸不成。
时惠不在,越叹曰:“孙中郎在,表久就矣。
”越迁太傅,以惠为军谘祭酒,数谘访得失。
每
造书檄,越或驿马催之,应命立成,皆有文采。
除秘书监,不拜。
转彭城内史、广陵相,迁广武将军、安丰内史。
以迎大驾之功,封临湘县公。
元帝遣甘卓讨周馥于寿阳,惠乃率众应卓,馥败走。
庐江何锐为安丰太守,惠权留郡境。
锐以他事收惠,下人推之,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
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丧还乡里,朝廷明其本心,追加吊赙。
7. 下列对文中华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却的一项是()
A. 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B. 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C. 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D. 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战国至秦朝时期郡守的尊称。
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官吏。
B. 辟,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C. 掾,原味佐助的意思,与后面的“属”意思相近,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掾佐。
D. 除:撤职。
古代汉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改,改任官职;调、徙、转,调动官职;拜、授、封,授予官职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惠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祖都在吴国做过官,虽然孙惠小时候不大会说话,但是还是得到地方官员的推荐。
B. 成都王攻打长沙王时,任命孙惠的老乡陆机为前锋都督。
孙惠担心这样会给陆机带来灾祸,劝他把官位让给别人,陆机不听,最终被杀,孙惠因此很嫉恨他。
C. 东海王诛杀周穆时,让王廙写奏章,王廙因为害怕,弄坏了好几张纸也没有写成,这时候,东海王认为,如果孙惠在,早就写完了。
D. 虽然孙惠最后擅杀何锐,但是朝廷并没有因此治他的罪,反而在他死后追加了吊唁并送给财物,目的是表明他的忠心。
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献言于冏,讽以五难、四不可,劝令归籓,辞甚切至。
(2)惠乃诡称南岳逸士秦秘之,以书干越。
越省书,榜道以求之,惠乃出见。
【答案】7. A 8. D 9. B
10. (1)孙惠向司马冏献言,用五难、四不可来规劝,劝说他回到封地,言辞恳切
(2)孙惠谎称是南岳逸士秦秘之,用书信求取司马越,司马越阅看到书信,在道旁张贴榜单寻求写信之人,孙惠于是出来见他。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常虑谗间”一个单独事件,前面断开;“谗间”是“虑”的宾语,“锐”是“杀”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D 项,“除”在这里是任命的意思。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B项,“孙惠因此很嫉恨他”错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讽:规劝;归籓:回到封地;诡:撒谎;以:用;干:求取;省:看到;榜道:在道旁张贴榜单;两个句子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孙惠字德施,吴国富阳人,是吴豫章太守孙贲的曾孙。
父亲和祖父都在吴国做官。
孙惠不善言谈,好学有才识,州中起用他而他没有就任,寄居在萧沛之间。
永宁初,赴国难投奔齐王司马冏,讨伐赵王司马伦,因功封晋兴县侯,任用为大司马户曹掾,转任东曹属。
司马冏骄矜奢侈,天下人对他失望。
孙惠向司马冏献言,用五难、四不可来规劝,劝说他回到藩国,言辞恳切。
司马冏没有听从。
孙惠害怕获罪,称疾辞去。
不久,司马冏果然失败。
成都王司马颖举荐孙惠为大将军参军、兼奋威将军、白沙督。
此时,司马颖将征讨长沙王司马乂,以陆机为前锋都督。
孙惠与陆机是同乡,恐怕陆机将招致灾祸,劝他把都督的职位让给王粹。
陆机兄弟被害后,孙惠十分哀伤遗憾。
当时孙惠又擅自杀了司马颖牙门将梁俊,惟恐获罪,就更名改姓逃跑。
后来束海王司马越在下邳举兵,孙惠伪称是南岳逸士秦秘之,写信求取司马越,
司马越阅毕,在道旁张贴告示寻求写信之人,孙惠便出来求见。
司马越立即任他为记室参军,专门掌管文书疏奏,
参与谋议。
任散骑郎、太子中庶子,又表请补任他为司空从事中郎。
司马越杀了周穆等人,深夜召来参军王廙撰写进表,王廙战战兢兢,连废了几张纸都没有写成。
当时孙惠不在场,司马越感叹道:“如果孙中郎在,此表早就写成了。
”司马越升任太傅,以孙惠为军谘祭酒,常向他询问政道得失。
每当需要写书信檄文等,司马越就派人乘驿马来催促孙惠,孙惠接受命令后即刻完成,并有文采。
任命为秘书监,孙惠没有就职。
转任彭城内史、广陵相,改任广武将军、安丰内史。
因迎接皇帝的功劳,封临湘县公。
司马睿派遣甘卓到寿阳征讨镇东将军周馥,孙惠就率军接应甘卓,周馥败逃。
时候任命庐江的何锐为安丰太守,孙惠暂时六在郡境。
何锐因别的事由收下了孙惠,
下层百姓也推崇他,孙惠本非南朝授予的官职,所以顾虑别人进谗言被离间,因此事而非常恐惧,便进攻诛杀了何锐,逃到了蛮中,不久病死,享年四十七岁。
棺木运回家乡,朝廷为了表明他的忠,追加了吊唁并送了办理丧事的财物。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桃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前两句写穰城里春天将要逝去,只好到百花洲上去寻找春色,和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浦映桃花花映浦”写了百花洲上的景色,水花相映,无穷无尽,诗人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C.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写山里的老翁闲适安乐,不愿意为功名利禄、是非得失放弃这种现实的生活。
D.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说就像莺的妙声,蝶的舞蹈,都是上天赋予的能力,不是靠人力所能获得的。
E. 词的上片叙写作者百花洲寻芳看到的景色,下片写自己对这种生活的感悟,和《岳阳楼记》一样,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结合全词来看,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CE 12. ①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恶,从“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看出城里已经没有作者喜欢的景色了,只好到百花洲去寻找。
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自然风光的热爱),“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运用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