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方式有:
①战争: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 ②设行政机构:设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④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
★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国力强盛 ②直接原因: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一课
①隋建立 ②大运河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 的社会
第二课
①隋灭亡 ②唐建立
③唐太宗---“贞观之治”
第三课
①武则天—“贞观遗风” ②唐玄宗---“开元盛世”
隋唐时代特征
第四课 隋唐科举制 第五课 唐朝民族关系 第六课 唐朝对外关系 第七课 隋唐科技 第八课 唐朝文化
治世、盛世局面 科技先进 文化辉煌 唐朝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二、唐朝衣 食住行 (P21-22)
1.衣:胡服(胡帽、胡靴、幞头、“半臂”) 2.食:饮茶习俗;饺子、点心;胡食(胡饼)等。 3.住: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4.行:骑马出行
1.原因:国运鼎盛,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三、博大宏放 制度创新(科举制等)。
的精神风貌 (P22-24)
(2)口述,弟子整理《大唐西域记》;
(3)把《老子》介绍到天竺。
★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
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对外交通
★唐代对外政策:开放
第7课 隋唐科技
1.发明:唐初 2.发达:唐末
3.原理:人们从印章和拓印石刻中得到启发
4.应用:(1)出现了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
P8-9
②选贤用能、知人善任
影响:促使“贞观之治”出现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巩固统治
P10 (1)经济: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2)政治: A沿袭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三、贞观新政 2.主要内容
B沿袭和完善前代科举制度
P10 (3)法律:修订法律,形成《唐律疏议》
(4)民族关系:实现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P26)
形成盛世共同原因:重用人才、发展科举、重视农业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1.隋的建立 年号:开皇
P2
都城:长安
时间:589年
一、隋的统一
2.隋的统一 P2
经过:隋陈沿长江仅用4个月就灭掉了陈 意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继
秦汉之后的又一次统一②隋唐强盛奠基
3.隋的富庶 P4
布局:分工明确,整齐对称,规模宏大,设施齐备。 一、长安 (P36-38) 地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①含义: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1.遣唐使 ②目的:学习唐朝
二、遣唐 使与鉴真
③影响:对日本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成为日本社会进步的媒介。
东渡
①目的: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
⑤巩固开拓边疆,设北庭都护府 2.影响:形成“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奠基。
P15
1.措施:①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二、开元盛世
②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
(唐玄宗前期) 2.影响: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三、社会 经济繁荣
农业:曲辕犁,筒车
1.表现 P15-17
手工业:制瓷业,纺织业_,冶铸业
原因:隋文帝帝,励精图治,改革制 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迅速发展
表现: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 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 面积增加,史称“开皇之治”。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P4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下令开凿者:隋炀帝
2.概况 P5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 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人口剧增:一千多万户
疆域辽阔:东至安东 , 西迄安西,北达蒙古 , 南抵南海.
2.原因:
①先进的生产工具;②安定的政治环境;③开明的统治 政策;④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创立:隋朝(隋炀帝) 唐太宗:扩充国学、严格考试
2.完善:唐朝 武则天:创立殿试、武举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根本原因:隋炀帝暴政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的灭亡 P8
直接原因:农民起义和割据势力起兵
2唐的建立 P8
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庙号:唐高祖
时间:626年
1.李世民继位 年号:贞观
P8
庙号:唐太宗
二、唐太宗的 用人和纳谏
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2.用人和纳谏 表现:①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唐玄宗:殿试加了诗赋 3.概念:隋朝创立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4.原则:以才背诵儒家经典
(P20-21) 5.科目:
策问: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2)进士: 经史
杂文:后来专考诗赋
6.意义:①便于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③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④推动改革,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⑤推动了全社会读书的风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P32-34) 2.鉴真东渡
②经过:先后五次东渡未成功,第六次东 渡成功
③影响: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 贡献。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玄奘生平:唐太宗时期高僧,又称三藏
法师。西行天竺。
2.目的:求取佛经精义
二、玄奘 3.影响: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西行 (P34-36)
4. 贡献:(1)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P27-29) 5.唐蕃关系发 ①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
展: ②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蕃“和同为一家”
③唐穆宗时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立“甥舅会盟碑”
第5课 “合同为一家”
三、点苍山 会盟 (P29-30)
1.南诏统一: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逻阁统一西南,并 封其为云南王。
2.点苍山会盟:794年,南诏全部归附唐朝。
2.表现:
(1)胡汉交融,中西贯通(特点);博大开放, 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时代精神)
(2)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第5课 “合同为一家”
(1)战争:扫平东突厥。
1.唐对东突厥 (2)设立行政机构:都督府,突厥
一、天可汗 的治理: (P26-27)
贵族首领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 习惯和生活方式。
01
3.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太)、金城公主入藏(中)、册封等
02
4.对外交往:开放的对外政策 遣唐使、玄奘西行(太) 、鉴真东渡(玄) 唐诗、乐舞、敦煌莫高窟 雕版印刷、火药、赵州桥
03
2.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人口、疆域 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
二、火药 (P41)
3.应用:唐末,用于军事。武器叫“火箭”或“飞火”
4.影响:火药用于军事,使世界的战争发生了根本变革, 开始取代了“冷兵器”,促成的“热兵器”出现
1.设计者:隋朝李春 2.构造:单孔石拱
3.历史地位:(1)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 三、赵州桥 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P41--42) (2)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
一、雕版 印刷术 (P40)
(2)成都、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3)《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 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唐.868)。
5.影响:(1)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是中华民 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直接推动印刷业的发展。
第7课 隋唐科技
1.发明原理: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 2.配方记载:唐初孙思邈记载在《丹经》一书中
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
的结晶。
第8课 唐朝文化
一、唐诗 (P45)
1.成就: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2.原因: (1)经济繁荣(2)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3)开放的文化政策(4)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 3.诗仙—李白(特点: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 4.诗圣—杜甫(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
3.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 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P11)
第3课 气度恢弘的荣盛时代 ①重用酷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大臣, 加强中央集权。
1.采取措施 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一、女皇武则天 P13-14 ③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武举)
④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二、乐舞 (P46)
三、敦煌 艺术 (P45)
1.唐太宗《秦王破阵乐》 2.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1.代表:莫高窟 2.主要内容: 泥塑和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也
反映现实生活的场景 3.艺术形象:飞天
唐朝取得辉煌的科技和艺术成就的原因: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根本原因)②民族融合加强; ③对外开放,兼容并包④科举制度完善⑤各族人民努力;
2.由来: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1.吐蕃: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布达拉宫,密切唐蕃关系
3.和亲原因:①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
二、松赞
②唐太宗为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
干布与 文成公
4.和亲意义: ①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主
②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二、大运河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影响 P6
积极:(1)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 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2)(3)(4)(P5—6) 消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人民 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加速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