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6单元 第2课 非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答:凡是损害别人的都是不义,不义战争对人的损害最惨重,罪过最大。 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 不仁不义。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不好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闻则非.之(责怪,反对) B.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超过) C.情.不知其义也(情况) D.罪亦厚.(大,重)
【解析】 确实,的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D.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退推论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天下之 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 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 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 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 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2.文章第二段是如何反复说明天下的君子不能分辨义与不义的? 文章第二段反复说明天下之君子不能分辨义与不义。“杀一人,谓之不义 ,必有一死罪矣。”作者先由一项死罪说起: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一定有 一项死罪。这一点同样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由此推广展开论说,就会比较 轻松了。“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 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以此说往 ”,即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根据这个道理类推。杀害十个人有十倍的不义, 有十项死罪;杀害百人有百倍的不义,有百项死罪。天下君子都认同这种推理 。对这些罪行,他们都加以指责,称之为不义。但是,“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①若以此说.往 陈述,说 (4)说② ③④夫 回先也奚生非说以.助书利我其说.者不秦也义、,以楚于遗之吾后王言世 劝无哉说所 解,不说说说.,服 解通 释“悦 ”
⑤师说. 一种文体
4.词类活用 从而誉.之( 名词作动词用,称赞 )
进入课堂
一 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理解墨子“非攻”的含义? 答:“攻”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侵略战争,即以强凌弱,侵犯攻打无罪的 国家。所以,“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墨子主张“兼相爱”,墨子 认为“攻”是最大的不相爱,也就是最大的不义行为。春秋战国之际,列国纷 争,相互攻伐剧烈频繁,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灾难。墨子“非攻”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过安定生活的善良愿望。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 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 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 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如 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原来作者前面说了这么多,目 的是在批评攻打别人的国家。其层层进逼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之妙。
2.墨子认为战争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 答: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①贻 误农时,破坏生产,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人 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 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 不义行为。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 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 酋”。
复习课件
高中语文 第6单元 第2课 非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第二课 非攻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及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 识。
2.理解墨子之所以非攻的根据何在。 3.体会墨子“非攻”观点,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5.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现在有一个人,进入 别人家的园圃,偷人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指责他) B.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上面执政的人捕获到他 就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损人利己) C.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损害别人越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他不仁义就会更严重) D.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现在至于大的发 展到攻打别国,君子们却不知道加以指责是不对的,跟在后面加以赞扬,说它 是义)
二 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1.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 马牛和杀人越货?这是否是多余的?
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 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 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 的话,是为了对比,来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使文章的条理极为 清楚。
4.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作了层层铺垫。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 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 牛,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 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以上种种行为即使再严重, 也比不上侵人之国严重。按正常来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 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 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 才真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鲜明。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B.以亏.人自利也 C.从而誉.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解析】 BD都是使动用法。
Hale Waihona Puke 4.下列各句所用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C ) 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从而誉之,谓之义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AC都是省略句。
二 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园圃.( pǔ ) 栏厩.( jiù) 2.掌握通假
犬豕.( shǐ ) 扡.( tuō )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兹通“滋” ) (2)扡.人衣裘( 扡通“拖” ) (3)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辩通“辨” )
鸡豚.( tún ) 衣裘.( qiú)
3.一词多义 (1)非①②众今闻小而为非非..之 不 责对怪 ,反对
③吾与孔丘,非.君臣也 不是
①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到,这里是“捉住”意 (2)得② ③此 吾言 得.得 兄.事之之 事 情应做该对 了,这里是话说对了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3)苟① ②苟 死.亦亏我人所愈恶多, 如所果恶有 甚于死者,故不为苟. 得也 苟且
这一推进合情合理。此外也可以看出,文章所说的不仁不义就意味着损害别人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 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是再进一层,说明进入人 家的牛马圈偷取人家牛马的人,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鸡狗猪之类,罪 过也更重了。“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 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这是紧接着再推进一层,已经悄然逼近自己的主题了。杀害无辜之人,夺取他 的衣物,其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的牛马,罪过也相应地更重了。在这样一层层 推进的前提下,作者揭明了自己的主题:“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 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攻打别的国家,常常导致伏尸数万,流血成河,按照前面的推理这是最大的不 义,然而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谴责,反倒赞誉之,称之为义。这种鲜明的 自我矛盾,说明他们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情不知其不义也,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这句话, 进一步说明那些君子们确实是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才写下他 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了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 ,那就无从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的行为了。“今有人于此,少 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 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 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6~8题。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 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 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 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 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 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总之,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件事情上,天下的君子们显示了价值 判断上的混乱。所以墨子说:“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3.文章是如何层层推进逐渐揭示文章主旨的? 本文第一段由小的不义,一层层说到大的不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进入 人家的园子去偷桃子或李子,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听说的事情。人们指责这个小 偷,执政者抓到这个小偷就要惩罚他,因为他的行为损人利己。对作者这一认 识,人们是不会有疑问的。由这样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认识开始,进一步展开 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里进了一层 。比起偷桃子李子来,偷鸡狗猪对人家造成的损害无疑是更大的,所以他的不 仁不义就超过了偷桃子和李子。他的罪过也就更重了(这里“不仁”与“不义” 一致,墨子常混用“仁”“义”二者)。
16
4.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的战争吗?为什么? 答: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 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 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将战争分为“诛 ”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 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 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 对攻战反对。
课前预习
一 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评墨子非儒 ……墨子之非儒,仅以与其宗旨不同者为限……其所非者为儒家之丧服及 丧礼,以其违节葬之旨也。非其娶妻亲迎,以其尊妻侔于父,违尚同之义也。 非其执有命,以申非命之说也。非其贪饮食,惰务作,以明贵俭之义也。非其 循而不作,以与背周用夏之旨不合也。非其胜不逐奔,揜函勿射,以其异于非 攻之论也。非其徒占其服及言;非其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勿击不鸣,以其无 强聒不舍之风,背于贵义之旨也。此处诋訾孔子之词,多涉诬妄,则古书皆轻 事重言,不容泥其事迹立论。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这一大段话用类比的方式,进一步论证天下君子们分辨不清义和不义。假如一 个人见了少一点的黑色说是黑色,见了多一些的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 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说是苦的, 尝了多一些的苦味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 按照这一道理,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情(相比之下如杀一人、杀十人、杀 百人等),天下所谓君子们还知道去指责他,可是有人做了最大的违背义的事情( 就是攻打别的国家),天下所谓君子们却不知道去谴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 之为义,那么这些君子们一定是分不清义和不义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