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摘要:孔子“孝”的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无违、孝敬父母。
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姓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孝”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的“孝”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礼仁
一、综述
(一)孔子“孝”的基本观点
“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最终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1、“无违”谓之“孝”
《论语·为政》中有一章是孟懿子问孔子何者为“孝”,子曰:“无违。
”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父母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父母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节伺候他们;死了, 按照礼节埋葬他们, 按照礼节祭奠他们。
”
一般认为,“无违”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二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另外,不违背父母意志还表现为继承父母遗志。
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对于这句话,有一种看法是孔子片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
比如陈国庆、何宏在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道”是指父亲的人生准则,他生前的愿望、志向。
比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途径、方向”,他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是保持氏族生
存经验的重要性。
2、不使父母担心谓之“孝”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是指子女非常关心和担忧父母生病呢?还是指子女使父母只关心自己的疾病而
不关心别的事,即对其他方面都非常放心呢?后一种理解更深一层。
孟武子一向勇猛,父母经常为他在外惹事生非而担忧,所以在孟武子问“孝”时,孔子作了这样的回答。
做子女的要做到让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担惊受怕,这样也就做到了“孝”。
3、奉养父母且恭敬谓之“孝”
孔子在子游问“孝”时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实,“孝”之中应该包括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敬,养要以敬为前提。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区分了孝和养,把孝和敬联系起来,提出了“孝敬”的概念。
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对于“色难”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从精神内涵上来说,孔子仍然是强调“敬”的精神,子女如果要做到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一定是内心含着“敬”才行的。
(二)“孝”与“礼”、“仁”的关系
有人统计,《论语》中“孝”字出现近20次,没有出现“孝”字但与孝有关的有10多处,可以看出“孝”在孔子思想体系的地位之高。
1、“孝”为仁之本,表现为礼
孝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对父母、亲人的一种感情,孝被认为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论语·学而》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孝是最基础的道德要求,要实现仁首先要做到孝。
对双亲行孝,要符合周礼的要求,不得违背周礼的规定。
所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是说,对
待父母生养死葬祭祀,都要按周礼的规定办。
孔子认为孝必须要受礼的约束,各种程序都有礼的规定。
其实质就是让孝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证。
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角色,父亲有父亲的角色,儿子有儿子的角色,各自在各自的角色中尽自己的义务。
亲情,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孝是表示亲情的形式,仁是孝的内在核心。
就孔子的“孝”思想体系而言,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形式。
2、“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与孝关系时所指出:“仁,广大而抽象;孝,狭窄而具体;由狭窄而具体的下手,以渐渐进入广大而抽象的仁。
”王祥龄先生说:“孝在儒家哲学中乃是一
切仁心流行之根源”,“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然仁心之起点,必原自一人始”
《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及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平常人都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孔子的意思是用孝悌把家庭化成和气春风,“而治国平天下,亦不过使它化为和气春风,与事功固相等,何必治国平天下方为政,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亦相同。
”孔子认为,践履孝道,这也是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忠由孝延伸而来,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孔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为政的根本,因为仁是抽象的,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三)“孝”的政治精神
夏商周时期,在氏族、部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并非只是私人关系,也是政治体制的直接体现。
家长首先要在这种共同体中树立起权威,才有可能进一步联合其它氏族、部落,实现政治上的目标。
因此,孔子强调“孝”这一家庭伦理,实际上也是当时的一种政治伦理,二者之间是一体的。
孔子表达了孝与政治活动的一致性,孝之中体现出政治原则,或者孝必然产生政治影响。
例如,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参与政治活动时,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引用《尚书》中的话说:以孝为本,友爱兄弟,这就足以影响政治,还要另外再搞什么政治呢?他认为,政治的根本目标在于确立健康的人伦秩序,所以,竭尽孝悌的血缘道德中,就已经包含了政治精神。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使老百姓认真、忠诚而且勤勉。
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意思是你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他们就会对你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提拔好人。
扶持弱者,他们就会勤勉努力。
因此,当政者只要行孝悌之道,就能赢得老百姓对自己的忠诚,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权。
孔子对“孝”的论述超出了父子关系的范围,而是看到了孝与政治的某种联系,他认为孝包含着某种政治精神。
二、论述
(一)“孝”的基本观点之我见
1、无违
(1)无违于礼
孟懿子问孝时,孔子回答“无违”是有针对性的,孟懿子的父亲在临终前嘱咐孟懿子要
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当孟懿子问孝时,他正准备在家庙举行祭祀。
孔子恐怕孟懿子在祭祀时做出越礼的行为,所以回答“无违”。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不难理解孔子用礼来解释“孝”的原因。
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
子女在为父母尽孝道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并且要把礼贯彻始终。
(2)无违于父母意志
孔子所说的服从父母的意志其实并不是要求子女对父母毫无原则的绝对服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选择的服从。
孔子曾说:“事父母几
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也就是说,当父母有不合乎礼的言行时,子女应该委婉地规劝。
有人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对子女成长的一种束缚,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保守的一面,我觉得孔子主要强调的是其实是一种传承的精神。
“父之道”指父亲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准则,在早期社会,前代人的生存经验对于后代人是很重要的。
到了现代社会,前人的生存经验的传递仍然是不可缺失的。
经济是发展了,技术是进步了,但是人类成长的历程、体验又岂是我们可以丢弃的?
反过来,传承的精神也能诠释“孝”的意义。
继承父道是对父亲的孝,继承师道是对老师的孝,继承星火文明就是对人类的孝了。
2、不使父母担忧
世界上如果说有一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图回报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父母千辛万苦地把子女养育大,子女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子女就是他们未来的希望,父母为了子女可以耗尽毕生的心血。
令父母最担心、最忧虑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发生在子女身上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古人有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子女身体生病会让父母寝食难安,这种心情只有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到。
身体的疾病是可以医治的,但子女要是做了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就无法医治了。
所以做子女的要尽量体会和理解父母这种为子女牵肠挂肚的心情以及养育子女的艰辛。
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减少父母的忧虑,这也就是为父母尽孝了。
正如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生活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遇到挫折或者不顺遂,也不能自暴自弃甚至轻生。
另一方面平时要小心谨慎,做合法、合礼的事,不要让父母对自己有疾病以外的担忧。
疾病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做合法、合礼的事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即使子女已经长大成人,
父母也还是会牵肠挂肚。
那么,为人子女者,要坚持做人的原则,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可以说尽“孝”了。
3、奉养父母
“孝”应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 尤其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该怀有发自内心的尊敬, 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 尽可能地使他们保持精神愉悦, 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孝”不仅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更应该是内心的主观要求。
“孝”是外在行动,但这种行动要有发自内心的敬,这才是人高出“犬马”的地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大多都能做到在物质上赡养父母。
奉养父母时,态度要恭敬,很多人也能做到。
但是在父母面前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其实是有难度的。
如孔子所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子女在赡养父母时要时刻保持愉悦的容色、爱和敬的情意,让父母感到欣慰。
不仅如此,即便是父母有错,子女在劝谏时也要恭恭敬敬,如果父母不听,子女也不能粗暴地顶撞父母,而应该继续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等到他们心平气和时再接着劝谏。
这些是“养”且“敬”的升华和引申,能够反映“孝”的本质;也是当“孝”的落实到行动时的具体要求,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
(二)“孝”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孝”的思想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
特别是当“孝道”和“忠君”思想相结合,并且历代统治者为了满足统治的需要,又不断加以发挥甚至是扭曲,使其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后来儒家的“孝”与最初孔子的思想其实是有出入的,我们应当把握、践行其合理的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与其背道而驰。
有些子女不仅不孝顺父母,甚至轻视、虐待他们,这些情况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对整个社会风尚也有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重新审视“孝”的当代意义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有利于唤醒当代人“孝”的紧迫感
现代社会的很多人不是不孝敬父母,而是没有意识到孝敬父母的紧迫。
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与工作、社交相比,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针对
这种情况,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则因父母高寿而高兴,一则因父母的衰老而害怕。
孔子通过这段话强调了行“孝”的紧迫感。
父母健在是人生的一件幸事,但是父母终归要衰老,这是无可避免地现实。
所以,孝敬父
母要从当下开始,尽自己所能给父母尽可能多的陪伴关怀,不要发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在父母健在时,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照顾,比父母不在了痛不欲生、守孝三年要强得多。
2、有利于提醒当代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孝敬”的理念,主张“奉养”和“恭敬”相结合,而且更重视“恭敬”。
所以孝敬父母,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还包括精神上的赡养,包括对父母的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状况的关心。
孔子的这个思想,在现代社会里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但老年人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更快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子女整天忙于工作和社交,很少有时间陪父母。
子女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但他们更希望子女能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贴。
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应该就是天下父母的真情写照吧。
精神赡养对有些老人来说,比物质供养更为重要。
当然,父母为了不影响子女的发展,很少主动向子女提出什么要求,但是这种需求确实是实在在存在的。
因此,作为子女更应当认识和理解父母,主动抽出时间关心他们,多和他们沟通,消除他们的孤单寂寞。
3.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孔子在家庭里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使家庭各个成员之间关融洽,家庭和睦。
孔子通过“推己及人”提出了把家庭中的“孝”扩大到社会,把“小孝”变成“大孝”,希望整个社会的人都能相互关心和尊重,而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孔子的“孝”的思
想对于调整家庭关系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都要积极地作用。
孔子生活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今天的社会和家庭结构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孔子的“孝”的思想的生命力却并没有消失,它在现代社会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因此,怎样有选择地继承孔子“孝”的思想,并将其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考题。
参考文献:
[1]魏长岭,喻岚.孔子孝道观今析.2010,2
[2]杨振华.阐释孔子的孝论.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3
[3]庄缇缇.论《论语》中的孝及其当代意义.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邱文颖,黄晓辉.浅析《论语》中的“孝”.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5]郑兰珍.试论孔子“孝”的思想.南方论刊.2009,5
[6]王德旭.对孔子思想的再解读.山东大学学报.2009
[7]韩高良.析《论语》中的“孝”.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8
[8]巴新生.西周的德与孔子的仁.史学集刊.2008,3
[9]李杨,张小燕.生命与孝—《论语》中孔子的自然孝论.2009,6
[10]路丙辉.孔子孝文化辩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1
[11]丁原明.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诠释.山东大学学报.2000,3
[12]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