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三年级总复习试卷397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三年级总复
习试卷测试题 2019.9
1,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纱》)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下面划横线的地方语序不够合理,请加以调整,然后根据上下文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四字短语。

阅读教学当然需要朗读。

朗读,方能体会文章的①情感至切、意蕴之深,②文字之妙、音韵之美,③手法至巧、风格之新。

朗读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1)将划横线的句子调整为(只填写序号):
(2)空白处填入:
4,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1)、(2)两题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根据系统学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运算,初步完成了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田定量运算框架,提出。

专家们指出,“人口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的战略。

是成功迈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第一个台阶”,即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实现人口数量的零增长,这将拉动每年的GDP增长1.2-1.5个百分点,加速人文发展指教的提升速度0.13倍。

“第二个台阶”是到2040年,实现资源和能耗的零增长,即动态地达到土地资源的平衡、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常量、能源的消耗
常量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常量。

此后,在基本不增加实物形式的基础上,应当实现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

迈上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道门槛。

“第三个台阶”是在实现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零增长后到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零增长,迈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道门槛。

(1)这则新闻的导语不够完整,请把导语补写完整。

补写的部分要能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50个字)
(2)为这则新闻拟写-个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5,请用“清晨”“阳光”“路上的行人”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
语言连贯,想象合理,50个字左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青石小街费振钟
在江南,在每一座小城小镇。

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过。

这样的小街,多数由青石铺成。

青石铺成的小街。

有多长?有多宽?这些你都不必计算,你要看的是青石小街上,那一块块布满断纹磨圆了边角的石头。

你可以想一想。

算一算它经历的时间,然后再加上你自己刚刚走过的脚步。

这样你就将青石小街记在心里了。

你要留心小街两边高高的膏灰砖墙,留心青灰砖墙上那些被雨水浸湿了的墙缝,以及墙缝里的一抹苔藓和几株暗绿小草,小街的深邃不是由它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这些由岁月长出来的斑斓痕迹决定的。

走过小街时,你的手一旦伸过去抚摸这里的砖墙,你就会生出一种因为沧桑变化而生长出来的幽长浩渺的怅惘和感慨。

于是,小街总是勾连住你的脚步,让你缓缓而行,在缓缓而行间,你便与小街结下了一点点缘分。

你还要留心面朝小街的那座老门楼。

老门楼也许有一两座石狮也许
没有,但它上面必定有几块用青砖雕刻成的图画,它们被称为砖雕,它们不单单是为着装饰,它们常常成为小街的向导,让从这儿走过的人,保留一种刻意的惊奇和猜想。

这样的门楼,黑色的木门是一直紧紧关着的,你问不到,这座门楼是谁家的门楼,谁家的门楼可以这样长时间展示那旧时的生活和风格,谁家的门楼似乎想敞开却欲言又止如此守住它的沉默与秘密。

但只要你询问,你就会加深对小街的感受。

也许,你还要留心小街中间的那口青石井栏,那口井栏下面,井水是枯竭了,还是仍然一泓如碧,这都不要紧,你要做的是反复察看井栏上每一道绳痕,它们总是按照一个固定角度深入青石当中。

你能知道这些绳痕经年累月天长地久,你却不知道究竟其中哪一道痕迹出自于少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哪一道痕迹出自老妇苍老的十指。

小街上百年来的日常生活细节,有一部分镌刻在井栏的青石上。

它的深刺之处,正是它的模糊不清。

因为所有的日子都被一根牵扯着吊桶的麻绳无头无绪地消磨殆尽,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哪桶水用来煮茶酿酒,哪桶水用来洗菜做饭。

哪桶水用来洒扫。

哪桶水用来清洗?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眼睛透不过日子的平淡和琐碎。

现在你肯定要留心于那位坐在小街上的老阿婆了,你当然会走过去与她说话。

可惜她听不懂你的外乡人的语言。

她点了很多次头,又摇了很多次头,这样你对小街上的老阿婆,终于也一无所知了。

老阿婆自然梳着她从嫁到小街时就梳着的发髻,老阿婆自然穿着她成为小街的媳妇时就穿着的蓝布衣衫,老阿婆手腕上自然还戴着那副绿玉镯,这也许是她对家族和亲人最重要的纪念,老阿婆老了,她可以安闲地坐到小街上回忆故事了,她的故事漫漫无边,她从早到晚在那儿想呀想呀,不知在哪里断了,又不知从哪里接了过来。

她的故事不是讲给小街上行人听的,她
是讲给小街听的,也是讲给自己听的。

你看到老阿婆身边或许有一只绣架,她手上或许拿着一根绣针牵着一根绣线,这是她永远也做不完的绣活儿,于是老阿婆和她的绣活儿,也便成了小街不变的故事,你从老阿婆面前走过,你甚至是可以把这个故事带走的。

你走完小街时,小街上空的天色晓了,高高的风火墙。

连同爬在上面的藤萝,将暗影飘落在小街的青砖上。

踏着小街的影子,你还想寻找什么呢?
后来,小街转角处,一盏夜灯亮了。

后来,小街在你走后,冷清入梦了。

(选自《200l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1.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小街风貌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表现出江南小街的哪些特点?(答:。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过。

”文章开头处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2)“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眼睛透不过日子的平淡和琐碎。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

3.文章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江南小街。

试从前5节中举一个例子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老阿婆”,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征?写她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
向某一具体问题的。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谓问题就是对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实产生的疑问。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

近代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发轫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提一个“怎么样”,常常引起对事物过程机理的思考。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让人难以察觉的问题。

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正因为如此。

心理学理论中归纳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

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与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

就像时常有人坐在苹果树下,看到有苹果从树上摔
下来,但没有人像牛顿那样提问: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天?正是始于苹果树下的思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些理论和实践。

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1.下列对“问题意识”概念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因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B.是指一种不仅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C.是一种思维动力,它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而有所创新。

D.是指在人们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一种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维过程总是起始于对一个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实产生的疑问,这是现代思维科学经过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

B.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科学创新,往往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C.心理学家们认为: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与创新,不是问题的解决者完成的,而是问题的寻求者完成的。

D.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牛顿和他的苹果的故事,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也许正是一个创造者的心理常态,因此,一个创造者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应保持这种心态。

B.正是依靠善于提出“为什么”、勇于探究“怎么样”并作出自己的解答的人,谱写了人类科学发展史;“为什么”和“怎么样”仍将是科学发展史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C.比萨斜塔上的试验人人可为,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伽利略,而对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定理”作出科学的修正。

D.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每个人就能够成为一个创新者。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君讳世衡,字仲平。

初,康定元年春,夏戎(注)犯延安,百姓被其毒。

君时为鄜洲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

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

君胆勇过人,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旦战且城。

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殿乘制,知城事,旌其劳也。

塞下多属羌,向时汉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两端。

君乃亲入部落,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

属羌爱服,皆愿效死。

庆历二年春,予接巡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斯急病也,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

予谓非斯人亲之,不能革其心。

君既至环,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

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白处。

君戒日:“吾朝行劳尔族。

”奴讹曰:“诺。

”是夕大雪三尺,左声日:“此羌凶诈,又所处险恶,非可前。

”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缘险而进。

奴讹初不之信,复会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

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拜伏。

君复教土人习弧矢以佐官军。

吏民有请某事辞某事者。

成使之射,从其中否与夺之;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

吏农工商,无不乐射焉。

由是缘边诸城,独环不求增兵。

不烦益粮,而武力自振。

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

君在边数年,抚养士卒,牢笼羌夷,无贤不肖皆称之。

(节选自范仲淹《东染院种君墓志铭》)
(注)夏戎:指西夏,北宋时党项人所建的国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被其毒被:遭受
B.以君董役事董:监管
C.谓君必不来谓:说
D.从其中否与夺之中:射中(目标)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种世衡善于“牢笼羌夷”的一组是
①请因其废垒而兴之②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

③授君内殿乘制,知城事,旌其劳也④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
⑤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选项是
A.朝廷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对宽州故垒进行了修复,构筑防御设施,并委派他主持防务。

B.种世衡胆勇过人,曾深入到敌人部落修筑城邑。

朝廷为此表彰他,并命名此城为青涧城。

C.环州羌人寨有贰心,范仲淹为消除边患,奏清朝廷调派种世衡治理环州,朝廷准其所奏。

D.种世衡甘冒凶险,亲入部落,取信于羌,并教士人习武戍边,使边
地兵多粮足,夏戎不敢进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盛现代汉语。

(1)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旦战且城。

译文
(2)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译文
(3)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

译文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恨别①桂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阐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写于上元元年(760年对诗人避安史之乱于成都)
1.颈联(第三联)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通览全篇,简要分析全诗,并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管心情是高兴还是悲伤,不管处境是春风得意,还是苦闷落寞,人常有“倾诉”的愿望,常常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列人倾诉。

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倾听”别人的倾诉呢?
请联系你的感想和认识。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测试题答案
1, 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3, 答:(1)②①③(2)耳闻其音(“韵”),心通其意
4, 答:(1)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跨越“三大零增长台阶”,并制定出跨越三大增长台阶的时间表。

(2)实现可持续增长要
跨三道门槛。

5, 答案略
6, 1.答:(1)由青石铺成的街道,青灰砖墙.老门楼,青石井栏;(2)古朴,深邃,幽静,冷清。

2.答:(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这些绳子留下的痕迹所包含的日常生活细节都已经成为历史,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知道了;这并非由于我们的浅薄,历史的意蕴是逐渐积淀而成的,我们用现实的肉眼是无法看穿的。

3.答:好处:凸显对象特征,既逼真细腻,又言简意丰地表现出江南小街的风貌及其历史内涵。

举例示例:作者写被雨水浸湿的青砖墙缝里的“一抹苔藓”“几株暗绿小草”,凸显出江南的特有景观,强调小街的“深邃”正是由这些从岁月长出来的斑斓痕迹决定的。

4.答:人物特征:完全没有现代生活的痕迹,活在一个逝去的时代里,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作用: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小街的古旧、与现代文明的疏离状态,也显示小街的地域色彩,流露出作者对江南小街的怀旧的、温厚的感情。

(只答出“深化主题”,可酌情给分)
7, 1.A(“问题意识”不是“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其他几项都是根据原文从不同角度所做的归纳。


2.C(原文“心理学理论中归纳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是强调问题发现者的“促成”作用;不是说问题的最终解决,只须依靠“问题的寻求者”;另外,“促成”不等于“完成”。

其余各项都是对原文的有关信息的抽取和正确组合。


3.B (B项主要依据原文“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

A.“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是指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眦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的时候自然产生的一种心态,它并不必然导致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这个辩论不能成立。

C忽略了成为伽利略还需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能意识到并发现亚里斯多德定列中存在的问题。

D,逻辑错误,原文主张“问题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8, 1.C(谓,“以为”。


2.C
3.B(青涧城不在敌人部落里。


4.(1)答:(这个城)虽然逼近夏戎部落,(他)竟然一点也不畏惧,一边与敌作战一·边修筑城池。

(2)答:我正要跟各个属羌部落树立信誉,怎么可以失信于他们呢? (3)答:西夏人听说以后,也就不再打夺取环州的主意。

【本卷文言文参考译文】
种君名世衡,字仲平。

当初,在康定元年春,西夏侵犯延安,当地百姓遭受西夏人残害。

种世衡当时担任鄜洲从事,(向朝廷)献策:延
安东北二百里有一座旧宽州城,请求朝廷依凭原采的旧城垒的基础兴建一座城池,来对付敌军。

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命种世衡主管修城工作。

世衡胆勇过人,(这个城)虽然逼近夏戎部落,(他)竟然一点也不畏惧,一边与敌作战一边修筑城池。

不久朝廷命令旧宽州更名为青涧城,任命世衡为内殿乘制,主管守城事物,以表彰他的功劳。

城外塞下有很多属羌部落,过去汉人官吏不能向他们施以思信,羌人都游移在汉人和西夏人之间。

世衡于是亲自进入属羌部落,好像对待家人一样地慰问他们,又给了经济补贴。

属羌都爱栽他、佩服他,都愿意以死相报。

庆历二年春,我巡视工作到达环州,担心当地属羌人口众多,却一直不被我用,(这些羌人)与西戎暗自联络,加剧了边疆的灾祸,这是一个急需治愈的急病,于是我向朝廷请示,希望能调换种世衡来治理环州。

我认为没有这个人亲自处理此事,就不能改造属羌的人心。

世衡到任环州以后,周行境内,进入属羌人聚集区,拿恩情安抚他们。

有牛家族首领名叫奴讹,其人倔强,单独居处。

世街告诉他:“我明早去慰劳你的家族。

”奴讹说:“好。

”当天晚上大雪三尺,世衙身边的人都说:“这个羌人凶狠狡诈,再加上所住的地方环境险恶,不可前往。

”世衡说:“我正要跟各个属羌部落树立信誉,怎么可以失信于他们呢?”于是冒险而前。

奴讹起初就不相信他会来,又赶上下大雪,认为世衡一定不会来;正在帐篷中躺着,世衡已到了。

奴讹大吃一惊,说:“我们世代居住这个山中,汉人官吏没有一个人敢到这里来,您一点也不怀疑我吗?”于是跪在地上表示服从。

种世衡又引导当地人学习使用弓箭来帮助官军。

属羌的官吏和百姓来请求某事或者不想做某事,世衡都先让他们射箭,然后根据他们射中与否来决定答应不答应;犯过失之罪的人也可以用这个办法赎罪。

因此,官吏、农民、工匠、商人,没有人不乐意学习射箭的。

因为这个
原因,边疆几个城池中,只有环州城不向朝廷请求增兵,不要求增加粮食供应,但军力大振。

西夏人听说以后,也就不再打夺取环州的注意。

世衡在边疆好几年,爱护士卒,笼络团结羌夷人,无论好人坏人,都称赞他。

9, (1)答: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诗人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一会儿“步月”,一会儿“看云”,坐卧不宁;用具体生动的生活细节,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2)答:首联写离家之远、战乱之久,颔联写自己流落蜀中,憔悴老去,颈联写思家忆弟,尾联写盼望尽快平定叛乱的心情。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10,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