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
一、重点字词:
1、何许:何处,哪里。
2、许:处所。
3、因:于是,就。
4、焉:语气助词。
5、不详:不知道。
6、不求甚解: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7、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
8、会:体会、领会。
9、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嗜:喜欢。
11、亲旧:亲戚朋友。
12、或:有时。
13、造:往、到。
14、辄:就。
15、期:期望。
16、既:已经。
17、曾不:竟不。
18、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19、吝情:舍不得。
20、去留:离开。
21、萧然:空寂。
22、屡:经常。
23、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4、颇:稍微。
25、以:凭借。
26、戚戚:忧愁的样子。
27、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8、兹:这。
29、俦:辈,同类。
30、觞:酒杯。
二、重点翻译: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喜欢读书,但他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他)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4、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译:粗麻短衣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的,但他却是安然自若的样子。
5、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译: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凭借这个过完自己的一生。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7、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三、文章中心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
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最后表现了卓然不群的人生追求与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四、问题探究
1、五柳先生有哪些志趣(爱好)?
答: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
2、(1)表明作者生性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中心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与“不慕荣利”相照应:不汲汲于富贵
(3)概括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征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不求甚解”今天一般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是?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1)“不求甚解”今指学习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
(2)文中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3)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这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体现。
4、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他是一个安于贫寒,不慕荣利,忘怀得失,喜欢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性情率真,遗世独立的古代文人。
5、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答:(1)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怀荣辱得失。
(2)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其兴致不在酒而在山水。
6、“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安乐,恬淡自足,风气淳厚朴实的社会生活的向往。
7、如何评价五柳先生?(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为什么?)
答: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
可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8、文中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说说你对作者的“志”的理解。
答:在山水田园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马说》
一、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5、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6、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8、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9、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10、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1、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重点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马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四、课文内容梳理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明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全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之情,对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统治者,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启示: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马。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五、填空
1、强调伯乐重要性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4、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1
六、问答题
1、(研讨练习)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和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的思想感情。
2、(研讨练习)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根据人才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3、韩愈通过本文表达的希望是怎么对待人才呢?
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4、《马说》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寓喻哪一类人?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人。
5、作者谈论人才而通篇不说人才,却只说马。
文章用的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课文用托物寓理的写法,通篇用比喻而不把观点明说出来,始终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其中的深意,这比讲大道理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6、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8、有人说,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才要自我展示,“伯乐”的作用越来越小。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同意。
可以从人才要适应竞争,要展现才华,争取“广告效应”,不能坐等机遇的角度来谈。
不同意。
可以从领导者要善于鉴别人才,提拔人才,使人才能各施所长、各尽其职来谈。
※9、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名句。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