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伤仲永
教师寄语: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方孝孺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先扬后抑、叙议结合的写法。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
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五、迁移拓展
9、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
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六、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题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
12.解释加点的词
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⑸.稍稍宾客
..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
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
⑾.泯然
..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⒀.称.前世之闻()⒁.父异.焉()
1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
A、然
B、于于舅家见之()
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
14.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
B.父利其然也。
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D.邑人奇之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1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王安石。
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
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6、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解释下列字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19、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20、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2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伤仲永》学案答案
3、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4、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⑴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6、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7、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8、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9、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10、略。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1、略
12.⑴.属于⑵.曾经⑶.给⑷.完成⑸.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⑹.语气助词,表停顿⑺.跟随⑻.承受⑼.最后⑽.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⑾完全⑿牵、引;拜访⒀相当⒁对……感到诧异
13.A 这……的样子 B 比在到
14.略
15.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二)、阅读测试题
16、⑴同乡的人⑵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⑶同“攀”,牵、拉
⑷四处拜访
17、⑴chèn 相当⑵mǐn 消失的样子
18、D
19、D
20、“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21、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
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2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3、不使学
24、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