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二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

法西斯德国、日本成为战败国,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的政治中心地位基本丧失。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逐渐增长,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法西斯被消灭,美国和苏联两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加剧。

两国由战时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随着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双方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争霸斗争。

80年代由于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在长达6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

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

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目前,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并且彼此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

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极化的格局不但是一个多面体,更重要的是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两极”格局时期那样以对抗为主,而是在新的国际大系统中,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为了它们的共同利益,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以协调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冷战对峙,即高度军事对抗笼罩下的消极和平和集团对立,中小国家基本上无发言权以及受到极大限制。

在多元化的国际格局中,各种国际力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多方进行协调、多边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各国和各个
集团间竞争共处。

因此,国际体系由两极化时期的相对封闭走向多极化时期的开放,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3.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标志、原因和影响
标志 1989年开始的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的华约组织名存实亡,两极格局结束.
原因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美苏军备竞赛,削弱了美国,拖垮了苏联,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

②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多极化,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

③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也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两极格局解体的重要因素。

影响①积极方面: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

②消极方面: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

在两极格局下被压抑的地区性军事强国侵略扩张的欲望和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纠纷等深层问题也此起彼伏,使世界动荡不安。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争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思考: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标志是什么?对世界形势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现实、抓住机遇、积极行动?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原因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也是两极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表现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美国,日本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产生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

这使得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主要影响目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等五个力量中心。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彼此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思考: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为什么不可逆转?在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下,美国、西欧、日本、中国、俄罗斯之间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哪些影响?
专题要点的学习策略
专题学习准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西欧、美国、苏联、东亚的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综合国力所产生的影响。

1.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主要学习目标:通过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学习,认识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征是美苏两极对抗。

准备性知识:二战中的四次重要国际会议及其内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关系的演变。

学习重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过程、实质和特点。

探究的主要问题:二战后西欧、苏联、美国、德、日、中国等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美苏两极格局和两大阵营对峙之间的关系。

2.美苏争霸
主要学习目标:关苏争霸形成的时间、三个主要阶段、主要态势和各自推行的对外政策,争霸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准备性知识:斯大林时期与赫鲁晓夫时期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习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主要阶段中,两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探究的主要问题:西欧、日本、中国及第三世界等重要国际政治力量的消涨对美苏争霸的影响。

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主要学习目标: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在国际格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结盟运动出现,第三世界的兴起。

准备性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资本主义旧家经济的发展情况,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学习重点:西欧、日本、中国等几个重要国际政治力量综合国力的消涨及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探究的主要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变化的原因,第三世界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4.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主要学习目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准备性知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矛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存在的问题,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曲折历程。

学习重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

探究的主要问题:苏联模式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和平演变”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5.多极化趋势下的闻际格局的特点
主要学习目标: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表现,俄罗斯的逐步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准备性知识:史学界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几种不同看法。

学习重点:多极化趋势的成因、主要国际政治力量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所产生的作用。

探究的主要问题:俄罗斯能够走出低谷的原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专题归纳与总结
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认识
含义主要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
是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演变历程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了新的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1949年北约成立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底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宣告解散,标志着二战以来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欧元正式启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进
一步加快。

冷战结束后,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

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俄罗斯开始走出低谷。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国际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演变规律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的主角综合国力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动因是格局中的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格局中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认识①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建立世界大帝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目标和终极目的。

②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③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④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二战后。

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战前在国际格局中霸占话语权的欧洲国家纷纷衰落.美国却倚仗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力量,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当时唯一具备与美国抗衡实力的国家只有苏联。

1947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

冷战由此开始。

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争霸.其结果是美国最终拖垮了苏联。

1991年,苏联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