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区域发展——郾城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区域经济发展
———郾城篇
一、郾城概况
郾城区地处河南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原富饶历史文化沃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气候温和,光热、热、水资源丰富。
水旱、虫灾害较多,风灾、雹灾时有发生。
境内属温带季风气候。
地热较平坦,局部低,整个地势由西向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土层浓厚,土壤类型较多,土质良好,沙河、澧河、颍河是境内的主要河道,环境优美是国家良好的生态宜居城市。
郾城区隶属内陆特区漯河市,面积413.1平方公里,总人口47.4万人,辖城关镇、孟庙镇、商桥镇、龙城镇、裴城镇、新店镇、黑龙潭乡、李集乡8个乡镇和沙北街道办事处1个办事处,是漯河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环境最有名的新兴城区,也是漯河市的政治、金融、经济、文化中心。
郾城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条件优越,为其投资兴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历史悠久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在豫中平原上,有一座几千年的古城--郾城。
郾城的“郾”字只作这个地名使用。
在汉书记载的战争里,在盛唐时期的诗歌中,在南宋岳飞抗金的沙场上,都不乏郾城的名字。
郾城还是东汉时期中华文化宗师许慎的故里,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里,很多自然和人
文景观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交通条件
郾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广铁路、107国道、高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漯界公路横贯东西,漯宝(丰)铁路西接焦枝线,是河南省第二个公路,铁路双十字架交汇城市。
北部的孟庙车站是漯河火车站的货运站,城区距新郑园际机场仅90公里。
3、名人、旅游资源
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出现在郾城区,作者是东汉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许慎,被誉为“文字鼻祖”,许慎阁祠、许慎陵墓是海外学者的向往之地;还有刚正不阿、不屈权贵、不徇私情、执法严明的东汉名士范滂,宋代博学强记,精通医道和方志典籍的掌禹锡;还有明代诗人李达之、清末兰竹画家王锡臣等。
郾城区境内的北宋“彼岸寺经幢”,清道光年间的“八角硫璃井”、“镇河铁牛”,抗金名将杨再兴墓,以及新时器时代的化身台寺,五千年前龙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筑郝家台等人文景观,显现出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凭吊先贤、品味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二、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工业强区、商贸活区、诚信立区、科教兴区,把郾城建成全市的经济强区、农业特区、商贸名区和环境新区,争取在全市率先实现强区崛起,率先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郾城区的奋斗目标。
1、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瞄准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不放松。
漯河市共有六个产业集聚区,位于郾城区的淞江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面积38.00km2,是其中最大的产业集聚区。
它
的主导产业包括食品、物流、高新科技、文化。
通过大力实施30家50亿工业振兴计划抓“点”,加快培育骨干企业群体;通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抓“块”,以中国(漯河)食品工业园为依托,形成工业经济的聚集区和隆起带;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抓“面”,落实政策,强化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膨胀,形成燎原之势,为建设工业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继续按照“围绕漯河,服务漯河,发展郾城”的思路,坚持城乡互动、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漯河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对沙北、老城区按照政治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型花园式的沙北新区。
对城西新区继续抓西扩北进,拔高品位,拉大框架,树立漯河对外形象。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突出孟庙、龙城、黑龙潭等近郊乡镇的发展,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争取快速成型,打造明显城镇;在地方道路建设方面,积极改造干线路,打通断头路,衔接城乡路,加快城乡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力争形成以地方道路为纽带,以明星村镇为依托,以漯河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区划调整后还有大面积的农村,还有占大多数农民的现状,他们将按照“小市区大郊区”的定位,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突出农业产业化这一主线,狠抓绿色规模养殖、高效种植、生态林业三大重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农业、观光农业,努力把郾城建设成全市的农业特区。
4、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叫响并牢固树立“不抓招商、就是不抓经济;不会招商,就是不懂经济”的思想,创新观念,
创新方法,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在工业、商业、文化教育、服务业等领域,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
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创新招商方式,以企业为主体,大员上阵,主帅亲征,积极开展小批量、多批次、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力争在引进资金项目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三、发展特色
郾城区投资环境宽松,政策最优惠,先后有广东日康、四川希望、大连实德、河北天申等一大批名企巨商纷至沓来兴办实业。
工业实力雄厚,已形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档发制品、化工生产、建筑建材等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
郾城区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带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由于工业实力雄厚,全区已形成了饮料食品、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制鞋制革四大产业群体。
2006年全区工业发展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3.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9元,已成为漯河市政策开外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郾城区倾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政策措施,制定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区内手续一周内办结、一个县级领导代理服务等“五个一”制度,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区划以来,累计利用外资6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106家。
在郾城区经济的发展中,尤其以食品工业实力最为雄厚;通过采取龙头带动、开放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等举措,强力扶持食品工业发展。
如今,在恒达公司、港裕兴公司的带动下,已建成膨化饼、雪米饼、蛋黄派等二十多条现代化的生产线,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企业较集中,特色突出的民营饼业生产基地,2003年郾城三环食品工业园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漯河)食品工业园”,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全国共建的三个园区之一。
开创中国葡萄糖饮料先河的澳的利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10亿元,已成为国内饮料业知名企业。
目前,郾城区已涌现出澳的利、金星、小帅才、日康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在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锦上添花的漯河食品博览会,它为漯河也为郾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业契机,为漯河市的发展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平台。
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一届比一届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成效更好、影响更广,无论在政界、商界都赢得了广泛赞誉,极大扩大了中国食品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为全国食品行业展会中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影响力较强的品牌展会。
第九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共签约项目61个,总投资213.3亿元,贸易总成交额259亿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将于近期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的总体目标任务是:投资项目签约额、贸易采购合同成交额双双突破200亿元;中国食品百强企业要参展过半;签约的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要过10;知名企业老总要参会过百。
通过漯河食品博览会,不仅增加了漯河的知名度,郾城区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奠定了其在漯河发展的中心地位。
郾城的农业调整快速推进。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驱动、注重效益”的思想,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粮经比例达到60:40,复种指数达260%,间作套种和“四熟五熟”生产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实现了大面积土地增效、大部分农民依靠土地增收;这里生
态林业按照“全民造林、科技兴林、改革活林、依法管林”的工作思想,实现林业生产由资源储备型向资源开发型转变,木材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培育扶持出了省内最大的林果苗木育种及优质农作物试验基地之一——漯河市金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这里的养殖业按照“靠绿色闯品牌、靠规模增效益”的工作思路,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贴息、无偿服务等激励措施,推动了畜牧业向绿色环保型、产业高效型转变,猪、鸡等传统养殖迅速膨胀发展,牛、羊等特种养殖异军突起,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44%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活力点、广大农民的致富点和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培育扶持出黄河以南最大的蛋种鸡基地——阳光禽业有限公司、黄河以南最大的肉种鸡基地——日日红公司。
四、未来发展方向
1、以工业化为核心,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1)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按照“产业集中、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要求,加快淞江经济区、漯西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淞江经济区、漯西化工园区打造成河南省重点特色园区,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和财源支柱。
(2)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对每年排定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严格落实区级领导、项目单位、责任单位“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程监控,定期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全方位搞好服务,促使项目加快建成,投产见效。
对纳入全市“561”专项计划的7个重点工业项目和纳入全区工业“5188”专项计划的10个重点项目,按照分包要求,组织力量,狠抓推进。
(3)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围绕“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制衣制鞋"四大主导产业,通过新上项目、改造扩能、技术升级等方式,促使
企业提质增效、膨胀发展,基本形成以乐天澳的利、上海小帅才、金星、雪健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宏丰、慧普、方汇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以大河型材、江山建材、双星、苹乐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斯恩特服饰、雷鸣鞋业等企业为龙头的制衣制鞋产业集群。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培育力度,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到“十一五”末,新增非公有制法人企业200家。
健全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给荣誉、社会土给地位、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
(4)深入开展招商引资。
抓住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依托郾城区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基础优势,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实施“一把手”工程,完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浓厚氛围。
2、加快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强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1)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抓住沙澧河综合开发建设和“五城同创”的良好契机,加快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城区道路、背街小巷路网、水网改造,完善黄河广场、钟楼广场功能;大力实施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城市品位有较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初步彰显现代都市城区的魅力和活力。
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推进、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总体思路,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功能定位,城关镇、沙北办事处要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方面闯出新路。
完成孟庙、黑龙潭、龙城、新店四个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实现与城区的衔接。
商桥、李集、裴城建成基础设施配套、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
完成太行山路沙河大桥、李漯线、坡
大线、颍河、蜈蚣渠大桥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使镇区面貌明显改观,特色活力明显增强。
(2)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整合土地、资金,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向小城镇集中,着力培育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城关、沙北、孟庙三个重点镇(街道)要率先发展,经济增速要保持高于全区经济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财政收入超2千万元,成为漯河明星镇。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商贸活区战略,依托沙北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培育形成“标准高、服务优、功能全、效益好”的商贸流通、仓储运输、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电子商务等产业群体,积极培育专业市场,逐步形成沙北商贸物流中心,至“十一五”末,培育全市一流的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以上。
全市最具风格品位的高档餐饮企业20家以上,着力打造沙北酒店品牌,培育特色美食文化。
发挥沙北图书中心、科教文化艺术中心的基础设施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依托滨河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优势,做优做强澳的利游乐园、淘气猫公园等各类休闲娱乐业,大力开发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打造高品位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产业,在满足城市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促进乡镇增收、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乡镇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依托食品工业的基础优势,培
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双汇产业亿"工程,完善和落实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扶持奖励政策,促进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落实以奖代补政策,稳步扩大绿色、有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提升农产品规模和品牌效应,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标准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强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劳务输出,促进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健全覆盖全区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抓好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示范、推广和应用;加强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中介组织,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农民致富。
(2)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高质量抓好“村村通”工程、沼气建设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
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每个乡镇要培育5-10个综合性示范村。
扎实开展“抓试点、促致富、办实事”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