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诱导》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充填式间隙保持器
(filling single-arm space maintainer)
ppt课件
76
固定式间隙保持器
1. 舌弓式间隙保持器
(lingual arch space maintainer)
2. Nance腭弓间隙保持器
(Nance maxillary holding arch)
萌出期(ⅢA期)
1. 尖牙间距增加 2. 磨牙间距的变化 3. 牙弓向前生长 4. 切牙向远中萌出(丑小鸭阶段) 5. 下切牙拥挤现象
ppt课件
25
1. 尖牙间距增加
尖牙间距:两侧乳尖牙或恒尖牙牙尖顶的距离。
男 上颌 4.8mm 女 上颌 4.0mm
下颌 3.2mm
下颌 2.5mm
ppt课件
26
2. 牙弓向前生长
上颌 4 3 5 38.3%
3 4 5 20.0% 4 5 3 15.0% 4 3 5 (正常咬合) 4 5 3 (上颌前突,拥挤)
下颌 3 4 5
ppt课件
37
间隙分析
Moyers概率推算 Tanaka-Johnston 予测法
上颌 Y=X/2+11.0 下颌 Y=X/2+10.5
ppt课件
9
灵长间隙(primate space) 灵长类动物牙列中上颌乳侧切牙与乳尖牙之间,
下颌乳尖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存在间隙,这种间 隙称为灵长间隙。
ppt课件
10
发育间隙(developmental space) 随着颌骨的发育,3-4岁左右乳牙列中出现的生
பைடு நூலகம்理间隙,称为发育间隙。
ppt课件
(removable space maintainer)
ppt课件
78
ppt课件
79
ppt课件
80
ppt课件
81
ppt课件
82
ppt课件
83
ppt课件
84
ppt课件
85
ppt课件
86
ppt课件
87
ppt课件
88
ppt课件
89
ppt课件
90
ppt课件
91
ppt课件
92
ppt课件
量骨量不调
ppt课件
42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ppt课件
45
龋齿治疗后咬合推移
乳牙列
龋齿治疗
24例
4
混合牙列
间隙保持 1
1
恒牙列
正常咬合 18例(75%
矫正治疗
1
矫正治疗
3 2
不正咬合 6例(25%)
ppt课件
46
无龋齿组咬合推移
乳牙列 混合牙列
恒牙列
3
1
矫正治疗
14
不正咬合 20例(74.1%)
17
1.第一恒磨牙的发育
牙胚开始形成(胚胎3-4个月) 开始钙化(出生时) 牙冠钙化完成(2-3岁) 开始萌出(6-7岁) 牙根发育完成(9-10岁)
ppt课件
18
2.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ppt课件
19
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ppt课件
20
决定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的主要因素有:
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灵长间隙、第一恒磨牙 的位置和萌出方向,萌出速度和上下颌骨的发育 程度等。
远中型(10%)
Distal type
14
4.
图
ppt课件
15
5.乳前牙的咬合
乳前牙牙轴的交叉角较恒牙大,所以乳前 牙上下关系近似于垂直。
ppt课件
16
(四)第一恒磨牙或切牙萌出开始期
(ⅡC期)
1. 第一恒磨牙的发育 2. 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3. 第一恒磨牙的 关系 4. 切牙的替换
ppt课件
ppt课件
68
保持间隙应考虑的有关因素
1. 儿童的年龄和牙龄 2. 恒牙胚发育情况 3. 牙齿萌出的先后顺序 4. 乳牙早失的部位 5. 年轻•恒乳牙切早牙失早失的间隙处理 6. 骨量•和乳牙尖量牙的早失关系
• 乳磨牙早失
ppt课件
69
ppt课件
70
7
1
6
5 4
32
1 7
5 4 32 6
替牙顺序
ppt课件
38
(七)第二恒磨牙萌出期(ⅢC期)
第二恒磨牙应在侧方牙群替换完萌出。 第二恒磨牙萌出关闭剩余间隙。 第一恒磨牙邻面龋、第二乳磨牙早失,将
引起牙弓缩小、前牙拥挤。
ppt课件
39
ppt课件
40
二、影响咬合发育紊乱的因素
ppt课件
41
(一)
1. 乳牙的邻面龋坏 2. 乳牙的牙髓根尖周组织疾病 3. 乳牙因晚期龋病而早失 4. 第一恒磨牙龋坏 5. 龋坏造成咀嚼功能不足,引起牙
(2岁半左右~ 6岁左右)
1. 乳牙列的生理间隙 2. 牙弓的发育变化 3. 第二乳磨牙末端平面
4.
5. 乳前牙的咬合
ppt课件
8
1.乳牙列的生理间隙
间隙型(spaced primary dentition)96% 闭锁型(closed primary dentition )4%
生理间隙:临床上将灵长间隙和发育间隙统称为生 理间隙。
ppt课件
12
遗传因素及口呼吸、吮指、吐舌等不良习惯都 会使牙弓形态改变。
ppt课件
13
3.第二乳磨牙末端平面 (terminal plane)
在乳牙列的咬合位置关系中,上下颌第二 乳磨牙远中的关系称为末端平面。
垂直型(76%) Vertical type
近中型(14%) mespiapt课l t件ype
上颌 1.4mm 下颌 0.1mm
ppt课件
27
3. 磨牙间距的变化
磨牙间距:为两侧第一恒磨牙近中舌尖之 间的距离。 男女上颌磨牙间距均有增加。
ppt课件
28
4. 切牙向远中萌出
丑小鸭阶段(ugly duckling stage)
ppt课件
29
5. 下切牙拥挤现象
ppt课件
30
ppt课件
比较乳恒牙侧方牙群牙冠的近远中径,乳牙侧 方牙群牙冠近远中径大于恒牙侧方牙群。这种
所差的间隙称为剩余间隙。
上颌 0.9 mm 下颌 1.7mm
ppt课件
34
剩余间隙
ppt课件
35
7
1
6
5 4
32
1 7
5 4 32 6
替牙顺序
ppt课件
36
侧方牙群的替换顺序
上颌 4-3-5 下颌 3-4-5
侧方牙群的萌出顺序
27例
22
龋齿发生
2
1 间隙保持
1
开展间隙
1
6
不正咬合 7例(25.9%)
ppt课件
47
ppt课件
48
(二)
1. 额外牙和牙瘤 2. 先天缺牙 3. 牙齿形态异常 4. 乳牙滞留 5. 牙齿和牙槽骨粘连(牙齿固连) 6.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 7. 正中间隙
ppt课件
49
ppt课件
50
ppt课件
51
ppt课件
52
ppt课件
53
ppt课件
54
ppt课件
55
ppt课件
56
ppt课件
57
ppt课件
58
(三)口腔不良习惯
吮指 舌习惯 异常唇习惯 口呼吸 夜磨牙习惯 偏侧咀嚼习惯
ppt课件
59
ppt课件
60
ppt课件
61
ppt课件
62
年龄与身体的发育
(等差数列成长学说 久德.1979)
ppt课件
21
3.第一恒磨牙的咬合关系
末端平面呈近中型 中性咬合关系
末端平面呈垂直型
有生理间隙
中性咬合关系
无生理间隙 剩余间隙 中性咬合关系
末端平面呈远中型
远中咬合关系(多数) 中性咬合关系(少数)
ppt课件
22
4.切牙的替换方式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五)第一恒磨牙萌出结束及恒前
11
2.牙弓的发育变化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dental arch)
牙弓的宽度:左右乳尖牙尖端及第二乳磨牙末端的横距是 牙弓的宽度。
牙弓的长度:乳中切牙唇面到乳尖牙及第二乳磨牙的垂直 距离是牙弓的长度。
乳牙列期牙列的宽度(尖牙之间的距离)增宽,第一乳磨 牙前牙弓长度减小。
前期
成为止 0-2岁
治疗目标
咀嚼能力获得
处理
哺乳和离乳的指导
第一期 咬合诱导
前期 后期
乳牙列期及第 乳牙咬合的维持, 龋齿治疗,间隙保持,
一恒磨牙萌出期 颌关系的改善,第 前牙,
3-4岁 一恒磨牙的诱导 理,去除不良习惯,
5-6岁
第一恒磨牙异位治疗
第二期 切牙群交换期 切牙的正常排列 切牙萌出位置异常的
2
不正咬合 13例(40.6% )
当儿童牙齿早失后,为了防止邻牙向丧失部 位倾斜和对合牙伸长,应设计间隙保持器来保持 早失牙齿的近远中和垂直的间隙,保证继承恒牙 的正常萌出,这种方法叫间隙管理,或被动咬合 诱导。
ppt课件
67
乳牙早失的原因
1. 因严重的龋病、牙髓病及根尖周病而拔除 2. 恒牙异位萌出,乳牙根过早吸收脱落 3. 牙齿因外伤脱落 4. 先天性牙齿缺失
93
ppt课件
94
ppt课件
95
ppt课件
96
ppt课件
97
ppt课件
98
ppt课件
99
ppt课件
100
ppt课件
101
ppt课件
102
ppt课件
103
间隙保持后的变化
乳牙列 混合牙列 15 恒牙列
间隙保持 32例
1
矫正治疗
3
正常咬合 19例(59.4%)
ppt课件
11
5
开展间隙
ppt课件
4
Hellman咬合发育阶段
Ⅰ A 乳牙萌出前期
无牙期
C 乳牙咬合完成前期
乳牙萌出期
Ⅱ A 乳牙咬合完成期
乳牙列期
C 第一恒磨牙及前牙萌出开始期
Ⅲ A 第一恒磨牙萌出完成期
(恒前牙部分或全部萌出完成) 混合牙列期
B 侧方牙群替换期
C 第二恒磨牙萌出开始期
Ⅳ A 第二恒磨牙萌出完成期 C 第三恒磨牙萌出开始期
咬合诱导
7-8岁
处理,去除不良习惯
第三期 侧方齿群交换期 侧方齿群的正常替
咬合诱导
9-11岁 换,维持第一恒磨牙 第一恒磨牙的远中
正常咬合
移动
第四期 恒牙列期 软硬组织的形态和 矫正治疗
咬合诱导 12岁
机能
ppt课件
65
三、乳牙早失和间隙管理
ppt课件
66
(一)间隙保持器的意义和适应症
间隙保持器的意义
ppt课件
6
(二)乳牙咬合完成前期(ⅠC期)
(出生后6个月~ 2岁半左右)
特点:
1、继承恒牙开始矿化
2、颌间间隙消失 3、无牙合 乳牙合 4、哺乳功能 咀嚼功能、语言功能 5、生理性刺激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和咀嚼机发育及其
增长 6、颅骨和面骨生长较快,颅骨所占比例较大
ppt课件
7
(三)乳牙咬合完成期 (ⅡA期)
山东力明学院口腔医学教研室 张坤
ppt课件
1
咬合诱导定义
在牙齿发育时期,引导牙齿沿咬合的正 常生理位置生长发育的方法。
ppt课件
2
咬合诱导的分类
广义咬合诱导 狭义咬合诱导 主动咬合诱导
被动咬合诱导
ppt课件
3
一、牙列与咬合的生长发育
Development of the Dentition and Occlusive
与配合
ppt课件
75
(三)间隙保持器的种类
半固定式间隙保持器
1. 远中导板间隙保持器
(distal shoe space maintainer)
2. 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band loop space maintainer)
3. 全冠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crown loop space maintainer)
0岁 1
3
6
10
15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婴幼儿模式
移行期
成人模式
ppt课件
63
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与咬合发育阶段
0岁 1
3
6 10 15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无牙期 乳牙列 开始期
乳牙 列期
混合牙 列前期
混合牙 列后期
恒牙 列期
ppt课件
64
咬合诱导的分期
分期 时期
咬合诱导 乳牙咬合完
31
(六)侧方牙群替换期(ⅢB期)
侧方牙群(尖牙、第一、二前磨牙)
9岁开始替换
12岁左右替换结束
ppt课件
32
乳恒牙侧方牙群牙冠近远中之差
恒尖牙 > 乳尖牙 第二乳磨牙 > 第二前磨牙 上颌第一乳磨牙<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一乳磨牙 > 下颌第一前磨牙
ppt课件
33
剩余间隙(leeway space)
ppt课件
71
ppt课件
72
ppt课件
73
(二)间隙保持器的制作要求
1. 能保持间隙的近远中距离,
,
使继承恒牙顺利萌出
2. 不妨碍牙齿的萌出及牙槽骨高度的增长
3. 不妨碍颌骨及牙弓的正常生长发育
4. 恢复咀嚼及发音功能
5. 维持正常的下颌运动和咬合关系
ppt课件
74
不引起邻牙龋坏或牙周粘膜组织疾病 不引起患儿口腔不良习惯和心理障碍 制作简单,容易调整、修理,不易变形 设计制作保持器应取得患儿家长的理解
可摘式功能保持器
(removable space maintainer)
ppt课件
77
固定式间隙保持器
1. 舌弓式间隙保持器(lingual arch space maintainer) 2. Nance腭弓间隙保持器(Nance maxillary holding
arch)
可摘式功能保持器
恒牙列期
Ⅴ A 第三恒磨牙萌出完成期
A:Attained(完成) C:Commenced(开始) B:Between A and C
ppt课件
5
(一)乳牙萌出前期 (ⅠA期 无牙期)
(出生~6个月左右)
1、颌间间隙(intermaxillary space)
无牙期上下颌关系仅相当于第一乳磨牙处有 接触,其余部位均无接触,故从正中观察有 一间隙,称为颌间间隙。 2、下颌只有前后运动,无侧方运动。
(filling single-arm space maintainer)
ppt课件
76
固定式间隙保持器
1. 舌弓式间隙保持器
(lingual arch space maintainer)
2. Nance腭弓间隙保持器
(Nance maxillary holding arch)
萌出期(ⅢA期)
1. 尖牙间距增加 2. 磨牙间距的变化 3. 牙弓向前生长 4. 切牙向远中萌出(丑小鸭阶段) 5. 下切牙拥挤现象
ppt课件
25
1. 尖牙间距增加
尖牙间距:两侧乳尖牙或恒尖牙牙尖顶的距离。
男 上颌 4.8mm 女 上颌 4.0mm
下颌 3.2mm
下颌 2.5mm
ppt课件
26
2. 牙弓向前生长
上颌 4 3 5 38.3%
3 4 5 20.0% 4 5 3 15.0% 4 3 5 (正常咬合) 4 5 3 (上颌前突,拥挤)
下颌 3 4 5
ppt课件
37
间隙分析
Moyers概率推算 Tanaka-Johnston 予测法
上颌 Y=X/2+11.0 下颌 Y=X/2+10.5
ppt课件
9
灵长间隙(primate space) 灵长类动物牙列中上颌乳侧切牙与乳尖牙之间,
下颌乳尖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存在间隙,这种间 隙称为灵长间隙。
ppt课件
10
发育间隙(developmental space) 随着颌骨的发育,3-4岁左右乳牙列中出现的生
பைடு நூலகம்理间隙,称为发育间隙。
ppt课件
(removable space maintainer)
ppt课件
78
ppt课件
79
ppt课件
80
ppt课件
81
ppt课件
82
ppt课件
83
ppt课件
84
ppt课件
85
ppt课件
86
ppt课件
87
ppt课件
88
ppt课件
89
ppt课件
90
ppt课件
91
ppt课件
92
ppt课件
量骨量不调
ppt课件
42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ppt课件
45
龋齿治疗后咬合推移
乳牙列
龋齿治疗
24例
4
混合牙列
间隙保持 1
1
恒牙列
正常咬合 18例(75%
矫正治疗
1
矫正治疗
3 2
不正咬合 6例(25%)
ppt课件
46
无龋齿组咬合推移
乳牙列 混合牙列
恒牙列
3
1
矫正治疗
14
不正咬合 20例(74.1%)
17
1.第一恒磨牙的发育
牙胚开始形成(胚胎3-4个月) 开始钙化(出生时) 牙冠钙化完成(2-3岁) 开始萌出(6-7岁) 牙根发育完成(9-10岁)
ppt课件
18
2.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ppt课件
19
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ppt课件
20
决定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的主要因素有:
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灵长间隙、第一恒磨牙 的位置和萌出方向,萌出速度和上下颌骨的发育 程度等。
远中型(10%)
Distal type
14
4.
图
ppt课件
15
5.乳前牙的咬合
乳前牙牙轴的交叉角较恒牙大,所以乳前 牙上下关系近似于垂直。
ppt课件
16
(四)第一恒磨牙或切牙萌出开始期
(ⅡC期)
1. 第一恒磨牙的发育 2. 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3. 第一恒磨牙的 关系 4. 切牙的替换
ppt课件
ppt课件
68
保持间隙应考虑的有关因素
1. 儿童的年龄和牙龄 2. 恒牙胚发育情况 3. 牙齿萌出的先后顺序 4. 乳牙早失的部位 5. 年轻•恒乳牙切早牙失早失的间隙处理 6. 骨量•和乳牙尖量牙的早失关系
• 乳磨牙早失
ppt课件
69
ppt课件
70
7
1
6
5 4
32
1 7
5 4 32 6
替牙顺序
ppt课件
38
(七)第二恒磨牙萌出期(ⅢC期)
第二恒磨牙应在侧方牙群替换完萌出。 第二恒磨牙萌出关闭剩余间隙。 第一恒磨牙邻面龋、第二乳磨牙早失,将
引起牙弓缩小、前牙拥挤。
ppt课件
39
ppt课件
40
二、影响咬合发育紊乱的因素
ppt课件
41
(一)
1. 乳牙的邻面龋坏 2. 乳牙的牙髓根尖周组织疾病 3. 乳牙因晚期龋病而早失 4. 第一恒磨牙龋坏 5. 龋坏造成咀嚼功能不足,引起牙
(2岁半左右~ 6岁左右)
1. 乳牙列的生理间隙 2. 牙弓的发育变化 3. 第二乳磨牙末端平面
4.
5. 乳前牙的咬合
ppt课件
8
1.乳牙列的生理间隙
间隙型(spaced primary dentition)96% 闭锁型(closed primary dentition )4%
生理间隙:临床上将灵长间隙和发育间隙统称为生 理间隙。
ppt课件
12
遗传因素及口呼吸、吮指、吐舌等不良习惯都 会使牙弓形态改变。
ppt课件
13
3.第二乳磨牙末端平面 (terminal plane)
在乳牙列的咬合位置关系中,上下颌第二 乳磨牙远中的关系称为末端平面。
垂直型(76%) Vertical type
近中型(14%) mespiapt课l t件ype
上颌 1.4mm 下颌 0.1mm
ppt课件
27
3. 磨牙间距的变化
磨牙间距:为两侧第一恒磨牙近中舌尖之 间的距离。 男女上颌磨牙间距均有增加。
ppt课件
28
4. 切牙向远中萌出
丑小鸭阶段(ugly duckling stage)
ppt课件
29
5. 下切牙拥挤现象
ppt课件
30
ppt课件
比较乳恒牙侧方牙群牙冠的近远中径,乳牙侧 方牙群牙冠近远中径大于恒牙侧方牙群。这种
所差的间隙称为剩余间隙。
上颌 0.9 mm 下颌 1.7mm
ppt课件
34
剩余间隙
ppt课件
35
7
1
6
5 4
32
1 7
5 4 32 6
替牙顺序
ppt课件
36
侧方牙群的替换顺序
上颌 4-3-5 下颌 3-4-5
侧方牙群的萌出顺序
27例
22
龋齿发生
2
1 间隙保持
1
开展间隙
1
6
不正咬合 7例(25.9%)
ppt课件
47
ppt课件
48
(二)
1. 额外牙和牙瘤 2. 先天缺牙 3. 牙齿形态异常 4. 乳牙滞留 5. 牙齿和牙槽骨粘连(牙齿固连) 6.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 7. 正中间隙
ppt课件
49
ppt课件
50
ppt课件
51
ppt课件
52
ppt课件
53
ppt课件
54
ppt课件
55
ppt课件
56
ppt课件
57
ppt课件
58
(三)口腔不良习惯
吮指 舌习惯 异常唇习惯 口呼吸 夜磨牙习惯 偏侧咀嚼习惯
ppt课件
59
ppt课件
60
ppt课件
61
ppt课件
62
年龄与身体的发育
(等差数列成长学说 久德.1979)
ppt课件
21
3.第一恒磨牙的咬合关系
末端平面呈近中型 中性咬合关系
末端平面呈垂直型
有生理间隙
中性咬合关系
无生理间隙 剩余间隙 中性咬合关系
末端平面呈远中型
远中咬合关系(多数) 中性咬合关系(少数)
ppt课件
22
4.切牙的替换方式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五)第一恒磨牙萌出结束及恒前
11
2.牙弓的发育变化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dental arch)
牙弓的宽度:左右乳尖牙尖端及第二乳磨牙末端的横距是 牙弓的宽度。
牙弓的长度:乳中切牙唇面到乳尖牙及第二乳磨牙的垂直 距离是牙弓的长度。
乳牙列期牙列的宽度(尖牙之间的距离)增宽,第一乳磨 牙前牙弓长度减小。
前期
成为止 0-2岁
治疗目标
咀嚼能力获得
处理
哺乳和离乳的指导
第一期 咬合诱导
前期 后期
乳牙列期及第 乳牙咬合的维持, 龋齿治疗,间隙保持,
一恒磨牙萌出期 颌关系的改善,第 前牙,
3-4岁 一恒磨牙的诱导 理,去除不良习惯,
5-6岁
第一恒磨牙异位治疗
第二期 切牙群交换期 切牙的正常排列 切牙萌出位置异常的
2
不正咬合 13例(40.6% )
当儿童牙齿早失后,为了防止邻牙向丧失部 位倾斜和对合牙伸长,应设计间隙保持器来保持 早失牙齿的近远中和垂直的间隙,保证继承恒牙 的正常萌出,这种方法叫间隙管理,或被动咬合 诱导。
ppt课件
67
乳牙早失的原因
1. 因严重的龋病、牙髓病及根尖周病而拔除 2. 恒牙异位萌出,乳牙根过早吸收脱落 3. 牙齿因外伤脱落 4. 先天性牙齿缺失
93
ppt课件
94
ppt课件
95
ppt课件
96
ppt课件
97
ppt课件
98
ppt课件
99
ppt课件
100
ppt课件
101
ppt课件
102
ppt课件
103
间隙保持后的变化
乳牙列 混合牙列 15 恒牙列
间隙保持 32例
1
矫正治疗
3
正常咬合 19例(59.4%)
ppt课件
11
5
开展间隙
ppt课件
4
Hellman咬合发育阶段
Ⅰ A 乳牙萌出前期
无牙期
C 乳牙咬合完成前期
乳牙萌出期
Ⅱ A 乳牙咬合完成期
乳牙列期
C 第一恒磨牙及前牙萌出开始期
Ⅲ A 第一恒磨牙萌出完成期
(恒前牙部分或全部萌出完成) 混合牙列期
B 侧方牙群替换期
C 第二恒磨牙萌出开始期
Ⅳ A 第二恒磨牙萌出完成期 C 第三恒磨牙萌出开始期
咬合诱导
7-8岁
处理,去除不良习惯
第三期 侧方齿群交换期 侧方齿群的正常替
咬合诱导
9-11岁 换,维持第一恒磨牙 第一恒磨牙的远中
正常咬合
移动
第四期 恒牙列期 软硬组织的形态和 矫正治疗
咬合诱导 12岁
机能
ppt课件
65
三、乳牙早失和间隙管理
ppt课件
66
(一)间隙保持器的意义和适应症
间隙保持器的意义
ppt课件
6
(二)乳牙咬合完成前期(ⅠC期)
(出生后6个月~ 2岁半左右)
特点:
1、继承恒牙开始矿化
2、颌间间隙消失 3、无牙合 乳牙合 4、哺乳功能 咀嚼功能、语言功能 5、生理性刺激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和咀嚼机发育及其
增长 6、颅骨和面骨生长较快,颅骨所占比例较大
ppt课件
7
(三)乳牙咬合完成期 (ⅡA期)
山东力明学院口腔医学教研室 张坤
ppt课件
1
咬合诱导定义
在牙齿发育时期,引导牙齿沿咬合的正 常生理位置生长发育的方法。
ppt课件
2
咬合诱导的分类
广义咬合诱导 狭义咬合诱导 主动咬合诱导
被动咬合诱导
ppt课件
3
一、牙列与咬合的生长发育
Development of the Dentition and Occlusive
与配合
ppt课件
75
(三)间隙保持器的种类
半固定式间隙保持器
1. 远中导板间隙保持器
(distal shoe space maintainer)
2. 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band loop space maintainer)
3. 全冠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crown loop space maintainer)
0岁 1
3
6
10
15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婴幼儿模式
移行期
成人模式
ppt课件
63
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与咬合发育阶段
0岁 1
3
6 10 15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无牙期 乳牙列 开始期
乳牙 列期
混合牙 列前期
混合牙 列后期
恒牙 列期
ppt课件
64
咬合诱导的分期
分期 时期
咬合诱导 乳牙咬合完
31
(六)侧方牙群替换期(ⅢB期)
侧方牙群(尖牙、第一、二前磨牙)
9岁开始替换
12岁左右替换结束
ppt课件
32
乳恒牙侧方牙群牙冠近远中之差
恒尖牙 > 乳尖牙 第二乳磨牙 > 第二前磨牙 上颌第一乳磨牙<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一乳磨牙 > 下颌第一前磨牙
ppt课件
33
剩余间隙(leeway space)
ppt课件
71
ppt课件
72
ppt课件
73
(二)间隙保持器的制作要求
1. 能保持间隙的近远中距离,
,
使继承恒牙顺利萌出
2. 不妨碍牙齿的萌出及牙槽骨高度的增长
3. 不妨碍颌骨及牙弓的正常生长发育
4. 恢复咀嚼及发音功能
5. 维持正常的下颌运动和咬合关系
ppt课件
74
不引起邻牙龋坏或牙周粘膜组织疾病 不引起患儿口腔不良习惯和心理障碍 制作简单,容易调整、修理,不易变形 设计制作保持器应取得患儿家长的理解
可摘式功能保持器
(removable space maintainer)
ppt课件
77
固定式间隙保持器
1. 舌弓式间隙保持器(lingual arch space maintainer) 2. Nance腭弓间隙保持器(Nance maxillary holding
arch)
可摘式功能保持器
恒牙列期
Ⅴ A 第三恒磨牙萌出完成期
A:Attained(完成) C:Commenced(开始) B:Between A and C
ppt课件
5
(一)乳牙萌出前期 (ⅠA期 无牙期)
(出生~6个月左右)
1、颌间间隙(intermaxillary space)
无牙期上下颌关系仅相当于第一乳磨牙处有 接触,其余部位均无接触,故从正中观察有 一间隙,称为颌间间隙。 2、下颌只有前后运动,无侧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