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薄弱知识点的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薄弱知识点的分析与对策
为了了解和掌握我镇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
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全面提高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现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六年级现有学生**人,由三所学校的学生合并组成的,基础有高有低,成绩有优有差。

特别从***小学和***小学合并来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甚至对六年级的知识不能接受,除了字词外,句段以上的知识只能“望洋兴叹”,还有部分学生造句只能在五六个字以内的,这样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6%左右。

学习方法不正确,也是造成成绩低的原因之一。

极个别学生如***同学由于后天的疾病治疗,用了大量的青霉素药加上心脏病常年吃药导致记忆力严重下降,这也是语文成绩整体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所在。

由于我校是农村学校,每年教师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在各学段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扎实或衔接不够,教师只强调了对课本以内的字词知识的掌握和考查,而忽略了对句段的练习。

特别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加上视野狭窄,理解能力不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学生约占全班学生总数的70%左右。

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习不重视,甚至于有些家长对学生灌输小学毕业后就去打工的观念,使得学生也抱有“混日子”的想法。

二、建议与措施
1、“抓两头,促中间”,力争对每个学生不轻易放弃。

为了使全班的语文成绩整体有所上升,也本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兼顾,并在课外辅导上多下功夫进行指导,特别在阅读方面加大力度。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扎实的语文工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而字词的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只在正确把握了基本要素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词、句、段、篇,才能在言语中正确运用,形成语文能力。

因此,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不仅应重视传统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强汉语拼音、字、词、句、段的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在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针对我班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36%)这一现象,只有加强其对字词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这些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现状,教师只能采取从字词入手,然后到句、段、篇,循序渐进。

而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加强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段篇训练奠定基础。

4、中等生在我班占有较多数的位置,(占全班人数的41%左右)。

面对这样的群体,本人认为加强语言积累,拓宽阅读渠道,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必然结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引导。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活动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
阅读兴趣,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

比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词语或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培养积累词句段的习惯。

积累语言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新鲜的语言材料。

5、加强习作的基本功训练和写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则是对我班那些学习基础较好,有一定语文功底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而这部分学生只占全班的23%左右。

“阅读短文”历来失分严重,这是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的共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教师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以运用促积累,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积累多了,学生的语言就丰富,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应重在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从多个角度选择材料,鼓励学生“用笔说话”,个性化地表达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而不应做统一的限制。

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的语言材
料及写作方法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把触角伸向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善于积累直接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

以上分析,只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小学教师:何金江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