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骨”聊青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骨”聊青衣
个人简介:惠鹏斌,男,陕西高陵人,生于1973年,现年45岁。
自幼因家庭原因,耳濡目染,喜欢秦腔。
幼年求学期间,便跟随收音机边听边记,学会了不少唱段。
尤其醉心于敏腔艺术,曾萌发学艺之心,奈何苍天弄人,最终却投笔从戎,戍边新疆喀什小城十余年。
虽戍边日久,但乡音难改,想家之时,唱一段戏以解乡愁。
终因放不下这一段乡音,遂于而立之年毅然返乡归里。
工作之余,倾心于敏腔艺术,利用工作之余,数登白鹿塬,拜谒李正敏先生陵寝,以期认祖归宗,衣钵相传。
并且广交敏腔爱好者,相互切磋琢磨,探得敏腔三昧。
数十年间,无论身处何地,早晚吟诵,不敢有辍。
以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座右铭,以为自勉。
青衣,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
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从扮相上看,青衣都是包大头、贴大鬓、插银泡子、茨菇叶、白蓝绒花、月白素裙、篮彩鞋、青褶子、腰系白绦,这就是青衣的标准扮相,端庄大气、沉稳、凝重,举手投足中规中矩。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青衣情有独钟呢?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第一与人们的欣赏习惯有关。
中国戏曲脱胎于说唱文学;端于勾栏瓦肆。
所以我国的戏曲观众历来重唱不重做。
过去有相当部分人不是去看戏,主要是听戏。
特别是秦腔,此风尤甚,历来重唱,褒贬演员不说演得好,而是说某某是个好唱家,青衣以唱功为主。
还有就是在过去,戏曲的受众,大部分不识字,不上学。
好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都是通过听戏而习得。
戏曲起着贬恶扬善,高台教化的作用。
第二,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国家,人们安土重迁,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适应的文化体系。
因因相循,长盛不衰。
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们崇尚的是明君、忠臣、孝子、义士、节妇、烈女。
秦腔《上煤山》里崇祯帝的唱词:天有道多降些甘霖细雨,地有道,多生些五谷苗根,国(君)有道尽出下忠臣良将,家有道多生些孝子贤孙。
如此便是反映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而且特别是在男权社会里,男人为了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对烈女节妇尤为推崇大肆宣扬,从而形成了这种观念: 女子一旦嫁人,就算是这个丈夫几多薄情寡义,女子都要忍,都要不离不弃。
甚至为之殒命,都被认为是理所整个应当的。
整个社会就推崇如此的理念。
面对恶势力的压迫时,男人无法保护女人,只好让女人选择结束生命以此守节。
此风在程朱倡导下兴起,明清则是更甚。
多少女子性命因此殒殁。
这种理念反映在戏曲之上,因此诞生了诸多青衣形象:《白玉楼》里的白玉楼;《赵五娘》里的赵五娘;《桑园会》里的罗敷女;《安安送米》里的庞三娘(女孝里掘泉涌鲤主人公)等等不
胜枚举。
皆是对丈夫无怨无悔,死心塌地。
最让人不耻的是《铡美案·闯宫》,陈世美见到秦氏母子三人之后,面对妻儿,不但毫无愧色,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秦氏:不在原郡家中耕种度日,奉亲抚幼,来京中所为何事?后又说给上百两纹银,让母子回家侍奉公婆去,自己的父母,自己却不侍奉,竟使被抛弃的妻子去照顾自己的父母。
此番不仁不义不孝不耻之人竟也是饱读诗书的天子门生。
这种传统落后的价值取向迫害了无数可怜之人。
第三,反映了人们同情弱者的心里情怀,但凡戏曲舞台上的青衣,无论身份贵贱,生活也大多是清贫困苦,但是他们贫而不贱,心地善良,从不做违反道德良心之事。
白玉楼沿街讨饭只为供丈夫读书;赵景棠婆媳乞讨时也恪守男女授受不亲,因为她是督堂之女,秀才的娘子;赵五娘为了给公婆省些口粮,自己在厨房偷偷地吃糠,怕公婆看了伤心,以至引起公婆误会而被打;王春娥为了丈夫的孩子不至于饿死,在亲生母亲都弃之不顾而改嫁的情况下,抚养弱小,含辛茹苦,日日织布,终将倚哥抚养成人考取功名,彼时丈夫也载誉归来,夫荣妻贵,子贵母荣;王宝钏为了爱情与父决裂,苦守寒窑十八载,终苦尽甘来。
这就是为什么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看以青衣为主角剧目的原因。
这类剧目的内容也都是围绕教化育人而创作。
有大板的乱弹如泣如诉,酣畅淋漓,听得过瘾舒服。
但也形成了一个现象,传统中国男人对于妻子过于苛求,即使善待妻子的大都很是含蓄委婉。
但是传统中国男人对于母亲皆恭顺之至。
人们喜欢青衣,故而成就了很多戏曲名角。
青衣戏也陪伴了一代代国人,以至于到现在青衣戏仍是戏迷们钟爱的戏剧之一,青衣戏更是成为了国人的文化素养组成部分。
这就是青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