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课版)
1----8课传统文化
![1----8课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24bbd846bec0975f465e21f.png)
《论语》八则上课:9.2 备课:8.30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论语》(八则)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七、活动广角:第4页八、成长阶梯: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习兴趣的重要性。
第2课《大学》(二则)上课:9.9 备课:9.8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PPT课件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e445e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e.png)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 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 称之为“三玄”,
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唐诗宋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墨家十大哲学思想
明天非非节节尚尚非兼 鬼志命乐葬用同贤攻爱
贰
历代主流思想
“两汉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 形成了《诗》、《书》、《礼》、 《易》、《乐》、《春秋》六经, 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源
远 流 长
博 大 精
深
海
包 容 万
纳 百 川
物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 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 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现代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绪 论
壹
贰
叁
元 曲
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上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上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59ed7084254b35eefd34fd.png)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三山五岳
三山是指旅游胜地闻名的黄山、庐山、雁 荡山。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山是传说中的蓬 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三座 仙山。
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三山
黄山
庐山
雁荡山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泰山
华山
嵩山
恒山
衡山
五岳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 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吧。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你认识这些作品吗?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 生活的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名著)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读书能升华人格、坚定道德,所 以一个人要懂得读书。倘若一个人不 懂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不懂得礼仪 廉耻,人道都不全,更何况是要成圣 成贤呢?因此,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让 自己像个人。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读书做人,总在“明理”二字。读书为了 求知;求知为了明理;明理为了辨别是非。 这是能否客观地、正确地看待人生的前提。 明理就是明天理。一个人会说话、会做事, 但不一定能明理。所以,读书要以明理为本, 则天下是非判然。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读书为知。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智慧头脑。“见到书籍,犹如饥饿的人扑到面包 上。”这是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最好途径。 宋太宗说“开卷有益”,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 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 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国学经典古典传统文化通用PPT课件
![国学经典古典传统文化通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3ffc37524de518974b7dbe.png)
加入标题描述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25% 55% 20% 80%
添加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 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添加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 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添加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 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中国 国
学 传 统 文 化
传现中 统代国 东的风 方音, 的乐即 美唱在 感出歌 ,古曲 因典中 为的加 它味入 完道中 全,国 符唱古 合法代 “多一 三样些 古。典 三曲故 新风作 ”偏为 标向创 准传作 。统背
的景 一, 种用
DIRECTORY
第第第第 四三二一
章章章章 目 输输输输 录
入入入入 标标标标 题题题题
添加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 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加入标题描述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
字内容需概括精炼,言简意
赅的说明分项内容COOLLA 专业设计……
加入标题
A
B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
字内容需概括精炼,言简意
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 酌情修改。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 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ubilia
加入标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上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上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56fcd4a417866fb94a8e18.png)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 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 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 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古诗中的花儿)
山村咏怀
[宋]邵雍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成为了文人墨客写作的材料!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成千上万的诗词歌赋进入到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教育课件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诵读,谈感受: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鸟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墨客 在花鸟之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 通过仔细的观察,铸成了不朽的 名篇佳作。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让我们用心去观察花鸟, 一起享受花鸟之情吧。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诵读,谈感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部编版一年级下学期下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一年级下学期下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1db730d5bbfd0a785673cb.png)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的结构
1.⿰(左右结构) 右结构) 4.⿳(上中下结构) 围结构) 7.⿻(镶嵌结构)
汉字可真有趣,我在课 本里也见过这类字。
2.⿱(上下结构) 3.⿲(左中
5.⿵(半包围结构) 6.⿴(全包
时光机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古人的心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 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 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表达 了自己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以及美好祝愿。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古人的心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的结构(课文回顾)
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首歌以对子的形式 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 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 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 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 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三段韵文,分别 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 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
编遍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识字方法:字谜识字
字谜是以文字为谜底,以描述文字特征的方法作 谜面的一种谜语。
一块地, 四方方, 十字路在中央
田 田地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识字方法:字谜识字
字谜是以文字为谜底,以描述文字特征的方法作 谜面的一种谜语。
一个锅里炒仨豆, 蹦出两个剩一个。
心 小心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识字方法:字谜识字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高年级段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高年级段](https://img.taocdn.com/s3/m/b2f9a42490c69ec3d5bb7560.png)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高年段目录《诗经》 (1)节选(一)凯风 (1)节选(二)采葛 (2)节选(三)月出 (2)节选(四)采薇 (3)节选(五)小旻 (4)节选(六)小弁 (4)节选(七)鼓钟 (5)节选(八)车辖 (6)节选(九)抑 (6)节选(十)载芟 (7)《道德经》 (8)节选(一)三十八章(砭时) (8)节选(二)四十章(论道) (9)节选(三)四十二章(论道) (9)节选(四)四十三章(治国) (10)节选(五)四十五章(修身) (10)节选(六)四十七章(修身) (11)节选(七)四十九章(治国) (11)节选(八)五十七章(治国) (12)节选(九)五十九章(修身) (12)节选(十)六十二章(修身) (13)节选(十一)六十四章(治国) (14)节选(十二)六十六章(治国) (14)节选(十三)六十八章(议兵) (15)节选(十四)七十三章(治国) (16)节选(十五)七十八章(修身) (16)节选(十六)八十一章(修身) (17)《孟子》 (18)节选 (一) 老吾老 (18)节选(二)乐民之乐者 (18)节选(三)以力服人者 (19)节选(四)天时不如地利 (19)节选(五)得道者多助 (20)节选(六)或劳心,或劳力 (20)节选(七)仁,人心也 (21)节选(八)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22)节选(九)人恒过 (22)节选(十)行之而不著焉 (23)节选(十三)有为者辟若掘井 (25)节选(十四)食而弗爱 (25)节选(十五)于不可已而已者 (26)《礼记》 (26)节选 (一) 善学者 (26)节选(二)比年入学 (27)节选(三)虽有嘉肴 (28)节选(四)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29)节选(五)齐大饥,天下为公 (30)节选(六)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31)节选(七)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31)节选(八)夫乐者,乐也 (32)节选(九)阳门之介夫死 (33)节选(十)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34)节选(十一)大学之教也 (35)节选(十二)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36)《大学》 (37)节选(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7)节选(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37)节选(三)小人闲居为不善 (38)节选(四)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38)节选(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39)节选(六)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 (39)节选(七)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40)节选(八)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41)节选(九)所谓齐家者在其修身者 (41)节选(十)为人君止于仁 (42)《中庸》 (42)节选(一)天命之谓性 (42)节选(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43)节选(三)舜其大知也与 (44)节选(四)子路问“强” (44)节选(五)君子之道,费而隐 (45)节选(六)子曰,道不远人 (46)节选(七)君子素其位而行 (46)节选(八)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47)节选(九)哀公问政 (48)节选(十)知、仁、勇 (48)节选(十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49)节选(十二)凡事预则立 (49)节选(十三)博学之 (50)《吕氏春秋》 (52)节选(一)骥遇伯乐 (52)节选(二)宋之丁氏 (53)节选(三)掩耳盗铃 (54)节选(四)循表夜涉 (55)节选(五)生木造屋 (56)节选(六)刻舟求剑 (57)节选(七)其父善游 (58)节选(八)齐人好猎 (58)节选(九)齐之好勇者 (60)节选(十)竭泽而渔 (61)《世说新语》 (62)节选(一)德行第一 (62)节选(二)殷仲堪既为荆州 (63)节选(三)言语第二 (63)节选(四)孔文举年十岁 (64)节选(五)嵇中散语赵景真 (65)节选(六)诸葛靓在吴 (65)节选(七)庾公造周伯仁 (66)节选(八)谢仁祖年八岁 (66)节选(九)支公好鹤 (67)节选(十)文学第四 (67)节选(十一)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 (68)节选(十二)诸季野语孙安国云 (68)《古诗词》 (69)扬子江 (69)乌江 (70)诗四首之一(苏武) (70)渡荆门送别 (71)赠刘景文 (72)别董大 (73)浪淘沙之八 (7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5)长歌行 (76)题弟侄书堂 (77)凉州词 (78)出塞 (78)滁州西涧 (79)书湖阴先生壁 (80)夏日绝句 (80)示儿 (81)节选(一)【经典原文】kǎi 凯 fēnɡ 风kǎi 凯 fēnɡ 风 zì 自 nán 南 , chuī 吹 bǐ 彼 jí 棘 xīn 心 。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e920e74e7375a417866f8f7c.png)
1.我要用笔画下秋天的景 色,重阳节送给奶奶。
2.我要学唱秋天的歌曲。
3.我会背诵秋天的歌谣。
4.我要帮爸爸妈妈收玉米。
5.我与同学合做一幅秋天 贴画。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总结回顾
书中的秋
身边的秋
谢谢观赏!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美好的秋
1.古诗词
1.秋风秋雨
1.秋季开学
2.对联
2.秋天的果园 2.秋天的传统节日
3.谚语
3.秋天的田野 3.秋季畅想
4.寓意
4.秋天的动植物
5.成语
5.秋天的花
6.学过的课文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秋
上联: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
下联: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
上联:朝霞吐丹,染透秋天千层面
对
下联:夜雾吸烟,洒满农庄百栋屋
联
上联:北雁南飞,双翅东西飞上下
下联: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秋季入学、升学
早在1912年,9月1日就 成了我国统一的开学时间, 这是孙中山先生确定的,一 直延续至今。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三级上册语文课堂课件传统文化鉴赏 (PPT含阅读素材)人教部编本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课版)PPT课件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课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5fbb80ce2f0066f53322b0.png)
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
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分)
24.从画线句浩中然概之括气“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 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 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
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 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读懂材料
紧扣文本, 抓关键词句,
概括提炼观点, 规范答题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 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 惧。(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
总的复习原则
1、求广泛不求深入
◆掌握关键词 ◆扣住踩分点
2、抓主流不抓冷门
◆巩固已知的常用的诸子的主流思想 (课内/课外)
◆放弃平时接触较少的诸子思想
• 考什么? • 怎么考? • 如何备考?
.
20
2014年浙江省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4、其他类似于《论语》的传统文化经典
如:《世说新语》《贞观政要》《颜氏家训》《菜根谭》 《曾国藩家书》等
附:课内教材中的诸子思想
学派 课内文章篇目 人物及书目
文章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论语》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 政治思想;仁义教化;
儒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孟子》 “民本”思想(保民而王);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与名作诵读》教学课件—03四书五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与名作诵读》教学课件—03四书五经](https://img.taocdn.com/s3/m/bfc711c4a2161479161128ca.png)
(3)城市建设: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 制思想 。 如:隋唐长安城; 如:明清北京城;皇城在都城的中心。还仿照 《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与名作诵读 四书简介
1.《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2.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 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 ”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 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 参与国家政治。
【隐公五年】春,公矢鱼于棠。夏四月,葬卫桓公。秋,卫师入 郕。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邾人、郑人伐宋。螟。冬十 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郑,围长葛。
【隐公六年】春,郑人来渝平。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冬,宋人取长葛。
【隐公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滕侯卒。夏,城中丘。齐 侯使其弟年来聘。秋,公伐邾。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 于楚丘以归。
9.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
10.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 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篇》
四、四书之《孟子》
(一)简介
1.《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 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 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3.主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 目。
国学经典诵读PPT
![国学经典诵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ce09791eb91a37f1115ca4.png)
1、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情况,按 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 2、课程末进行总评,并与平时的各种 测评划分权重。进行评分汇总。
谢谢大家 !
课程内容简介
1、弟子规 2、百家姓 3、诗 词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另外对古诗词中适合二年级学生并具有代 表性的如《咏鹅》《草》《静夜思》《清 明》《悯农》(其一)《江上渔者》《咏 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悯农》 (其二)《游子吟》《枫桥夜泊》《春日》 《回乡偶书》《山行》《梅花》《江雪》 《长歌行》(汉乐府)等进行学习。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巩固诵读成果和 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 《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渐悟词义句义。《百家姓》的前150姓氏 能够准确认读。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 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 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 "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中年级段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中年级段](https://img.taocdn.com/s3/m/28816a91aa00b52acfc7caa0.png)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中年段目录1.《道德经》(上篇选编) (1)一章(治国) (1)二章(治国) (2)四章(论道) (3)七章(修身) (3)八章(修身) (4)十一章(论道) (4)十二章(养生) (5)十八章(砭时) (6)十九章(治国) (6)二十二章(修身) (7)二十六章(修身) (8)三十一章(议兵) (8)三十二章(论道) (9)三十三章(修身) (10)三十四章(论道) (10)三十五章(论道) (11)三十七章(治国) (12)2.《论语》(选编) (13)学而第一 (13)为政第二 (14)八佾第三 (14)里仁第四 (15)公冶长第五 (16)雍也第六 (17)述而第七 (18)泰伯第八 (18)子罕第九 (19)乡党第十 (20)先进第十一 (21)颜渊第十二 (22)子路第十三 (23)宪问第十四 (23)卫灵公第十五 (24)季氏第十六 (25)阳货第十七 (26)微子第十八 (27)子张第十九 (28)尧曰第二十 (28)3.《庄子》(选编) (30)内篇.逍遥游 (30)内篇.齐物论 (30)内篇.人间世 (31)内篇.德充符 (31)4.《千字文》 (33)节选一 (33)节选二 (34)节选三 (34)节选四 (35)节选五 (36)节选六 (37)节选七 (37)节选八 (38)节选九 (39)节选十 (40)节选十一 (41)节选十二 (41)节选十三 (42)节选十四 (43)节选十五 (44)节选十六 (44)节选十七 (45)节选十八 (46)节选十九 (47)节选二十 (48)节选二十一 (48)节选二十二 (49)节选二十三 (50)节选二十四 (51)节选二十五 (51)节选二十六 (52)节选二十七 (53)节选二十八 (54)5.《颜氏家训》(选编) (55)序致篇 (55)教子篇(一) (55)教子篇(二) (56)教子篇(三) (56)治家篇 (57)慕贤篇 (57)文章篇 (58)名实篇 (58)省事篇 (59)止足篇 (59)6.《孝经》(选编) (60)开宗明义章第一 (60)天子章第二 (60)卿大夫章第四 (61)庶人章第六 (61)三才章第七 (62)圣治章第九 (63)纪孝行章第十 (63)广要道章第十二 (64)广至德章第十三 (64)7.《增广贤文》(选编) (66)惜时篇 (66)勤学篇 (67)品德修养篇 (67)孝道篇 (68)良师益友篇 (69)处世修养篇 (69)雅量容人篇 (70)人生哲理篇 (71)8.《笠翁对韵》(选编) (73)一先(其四) (73)二箫(其三) (74)三肴(其一) (74)四豪(其一) (75)五歌(其二) (76)六麻(其一) (77)七阳(其三) (78)八庚(其二) (78)九青(其二) (79)十蒸(其一) (80)十一尤(其一) (81)十二侵(其二) (82)十三覃(其一) (82)十四盐(其三) (83)十五咸(其三) (84)9.古诗词(十七首) (86)一红线毯(白居易) (86)二咏怀(阮籍) (86)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87)四墨梅(王冕) (88)五登飞来峰(王安石) (89)六秋野诗之二(杜甫) (89)七江南(汉乐府) (90)八枫桥夜泊(张继) (91)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韩愈) (92)十清明(杜牧) (93)十一江南春(杜牧) (94)十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94)十三三衢道中(曾几) (95)十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96)十五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97)十六题临安邸(林升) (97)十七游园不值(叶绍翁) (98)《道德经》上篇一章(论道)【经典原文】 道dào 可kě道dào , 非fēi 常cháng 道dào; 名míng 可kě名míng ,非fēi 常cháng 名míng 。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0d8e2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1.png)
评价实施
评价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评价内容: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 评价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第五章
教学资源
教材:《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教材与教辅
教辅: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教学PPT等
学生的年龄和认知 水平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背景知识
第六章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参与度:反思学生在课堂 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互动
教学目标达成:评估教学目标 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程度
教学方法有效性:反思教学方 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教学效果评估:对教学效果进 行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教学策略反思
角色扮演:学 生通过扮演经 典中的角色来 加深对故事情 节和人物性格
的理解
互动问答:教 师提问,学生 回答,共同探 讨经典中的问
题与思考
课堂展示:学 生展示自己的 阅读成果,分 享对经典的理
解和感悟
总结环节
回顾重点:对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 总结反思:对本次教学设计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 预告下一环节:预告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章
教学内容
经典阅读篇目选择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目,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篇目 注重篇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经典篇目
教学内容安排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向
1、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2、荀子的性恶论及强调外物的作用; 3、韩愈对孟子思想的继承;朱熹的理学思想; 4、后人对各流派思想的评价、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的复习原则
1、求广泛不求深入
◆掌握关键词 ◆扣住踩分点
2、抓主流不抓冷门
◆巩固已知的常用的诸子的主流思想 (课内/课外) ◆放弃平时接触较少的诸子思想
2015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 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 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公孙丑上》) 23、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 ”也 源出于此。 24、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 的看法。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 分) 24.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 看法。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24题】分值为3—4分,考查的层次较深,侧重于“理 解、分析和评价”的“分析和评价”层面。它要求考生在 读懂理解的层面上,用一定的语言提炼选段的主旨核心观 点,并能联系现实生活对这一主旨核心观点进行评价。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014年绍兴期末卷
24.孟子所讲的“四端”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 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24.孟子所讲的“四端”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
的理解、分析和评价。
变化的地方(1):——多了什么?
“古代诗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及其内容 说明的第10条都增加了“分析”一词。 这体现了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将越来越 重视古代诗文及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由 过去的简单的“读懂”向真正的“分析鉴 赏”发展。
附:课内教材中的诸子思想
学派 课内文章篇目 人物及书目 文章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论语》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 政治思想;仁义教化; 儒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孟子》 “民本”思想(保民而王);实 行“仁政”来以“王道”统一天 下; 《劝学》 荀子《荀子》 学习意义;学习作用;学习方法 及态度;
1、考什么? (查考纲,明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的总体要求】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阅读浅显的
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 句名篇。
【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阅读理解、
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
典,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古代诗文阅读”内容说明的第10条】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23.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 ”也源出 于此。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 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分)
传统文化经典一题分值为5分,其中【23 题】分值为1—2分,考查的层次较浅,侧重 于“理解、分析和评价”的“理解”层面。
5/13/2016
探究题型二 ——评价分析型
【2015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 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 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公孙丑上》) 23、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 闻过则喜 ” 也源出于此。 24、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 的看法。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 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 惧。(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 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2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 10个字。(3分) ①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 ②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 ③教育英才之乐。 (3分,每点1分。如果用原文回答,最多给1分)
基础理解型解题思路
注意审题 读懂材料 紧扣文本,抓关键词句 概括提炼观点,规范答题
注意:理解内涵、紧扣文本
5/13/2016
贰
评价分析型
探究题型二——评价分析型
【提问方式】
1.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 法。 2.怎样理解“慎独”?“慎独”有何现实意义?请作简要评析。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 作简要评述。 4.孟子所讲的“四端”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查的是对材料体现的思想与诸子思想的评析。
• 考什么? • 怎么考? • 如何备考?
2014年浙江省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ຫໍສະໝຸດ 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题型分析总结
1、题型
◆23题:填空题为主 【提炼或归纳材料的观点,以(原句/ 自己的话/语段中的成语等)来呈现】 ——(立足于生活与所学知识) ◆24题:主观题 【用一定的语言提炼选段的主旨核心观点 ,并能联系现实生活对这一主旨核心观点进行评价】 ——(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文段的解读,体现考生个体的差 距)
变化的地方(2):——少了什么?
“由于《<论语>选读》放入了自选模块的考试中,考 查“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范围就扩大 了。但这也预示着试题的难度并不会太大,选择的传统 文化经典的文本应不会在文字上给考生造成困难,分析 和评价也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范围的扩大让我们似乎无从着手,但《考试说明》的 改变可以告诉我们类似于《论语》这样的作品可以被视 为传统文化经典。 ——中国教育在线 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欢迎您的到来!
兰溪一中:张 吉
2015年6月7日
10:30
浙江省语文考试
孔老夫子跑了!!!! 哎,明知你要走,你还不回头……
那谁来 了?!
孔子跑了!谁来了?
Ⅲ:古诗文阅读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
兰溪一中:张 吉
• 考什么? • 怎么考? • 如何备考?
• 考什么? • 怎么考? • 如何备考?
①孟子的“四端”反映了人需要有同情心,要去关爱弱势群体; 要知荣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懂得谦让之道,相互礼让; 要能辨是非,明善恶。 ②这些都是当今社会人们正确的处世原则,只有这样人与人之 间才能和谐相处,也有利于国家创建和谐社会。(概述文中观点2分, 陈述现实意义2分)
2015年浙江省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 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 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 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 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 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分)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类似于《论语》的传统文化经典
(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的权威性或根本性的著作)
传统文化经典的源头
【预测考查范围】 1、先秦诸子思想 2、后人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评价与注解
(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具体内容已孔孟、老庄居多,荀子、墨子、韩非子等)
预测考试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
1、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
道家
《秋水》
《逍遥游》 庄子 《庄子》 墨子《墨子》
个人见识有限,经比较方知不 足,若骄傲自满,难免贻笑大方
万物有所待;追求绝对自由; “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非攻;兼爱;
墨家
《非攻》
附: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附:诸子思想的复习思路
横向
1、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2、儒家的“礼制”与法家的“法治”; 3、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消极出世”
2、分值
◆两道题,共5分 ◆2+3 / 1+4
• 考什么? • 怎么考? • 如何备考?
探究题的三种基本题型
一.理解概括型
二.评价分析型 三.对比判断型
壹
理解概括型
探究题型一 ——理解概括型
【提问方式】
1.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3.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观的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 4.材料中荀子提及“五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五孝”的具体 内容。 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 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 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