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下各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下各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期
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利的利用成为可能”。
下列叙述与“这一发现”相符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B.使工厂开始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C.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近代工业经济
D.可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并引起了世界交通和通讯领域的革命
参考答案:
D
从题中可知,“这一发现”是电力的应用,即选D项。
A项指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C两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2. 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A.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A项错误。
B、C发生较晚,D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评价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整体评价是: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
3.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
参考答案:
D
略
4. 右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发行的一枚邮票,观察邮票,它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就其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来看,最珍贵的是它可以佐证当时美国
A.曾经支持中国抗战
B.把孙中山比作林肯
C.最早否认伪满政府
D.对中国版图的看法
参考答案:
D
5.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C.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参考答案:
D
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
6.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参考答案:
B
郡县制;明朝创立内阁。
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秦朝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所以乙错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所以丁错误。
因此乙丁错,故选B。
7. 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
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
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全面整顿
8.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
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参考答案:
B
9.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领导了日本的明智维新。
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对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出现了一下几种解释,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武士自己取消自己的权力,一定是历史的误传
B.武士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天皇,做做样子而已
C.领导改革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当然要取消封建特权
D.日本的武士阶层文化水平较高,政治觉悟高于普通民众。
参考答案:
C
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他们已经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已经资产阶级化。
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是封建的特权。
取消封建特权,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潮
10. 中国古代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参考答案:
D
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击垮了代表欧洲封建统治势力的骑士阶层,“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指南针成为“水手之友”,所以答案选D。
印刷术、造纸术强调的是对文化的传播,排除ABC。
点睛:火药武器的发展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开展新航路开辟、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
总之,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11.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②日本全面侵华的洗劫和破坏
③官僚资本的压榨
④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C
【详解】由材料可知,F段是从1936年到1945年,大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下降与日本全面侵华的洗劫和破坏有关,排除①,②符合;192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③符合。
1946年《中美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时间不符,故④错误。
故选②③组合,排除ABD,选C。
12.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已经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B
13. 某记着对中国现代的一次战役做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次战役是指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参考答案:
D
14. 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参考答案:
D
考点:新中国法制建设。
1997年,中共“十五”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故选D。
15.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参考答案:
C
16. 印度学者奇林?福康曾说:“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他对马列主义)给予了新的强调并拓展了这份遗产。
”“拓展了这份遗产”是指()
A.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
D.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
考点:毛泽东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解答: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光辉的典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寻找到了一条与俄国相反的革命道路,题干材料所述“拓展了这份遗产”是指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故选B.
17.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再到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人类认识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近代物理科学的发展中我们能得出
()
①要有勇于质疑的精神②要敢于创新③科学的真理性是绝对的,是不容质疑的④实践出真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18. 2014年4月16日《北京日报》报道,外交部长王毅1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
中俄双方已经商定,2015年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当前形势下,这对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双方要密切配合,办好有关活动。
这从一侧面折射出
A中俄两国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
B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已使联合国名存实亡
C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D中俄两国力图恢复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参考答案:
A
19. 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
D
20. 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
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参考答案:
B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A选项无论从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都能看出,排除。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虽然发展重工业但是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却逐年下降,因此B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反过来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排除C;D选项是当时的政治大背景,排除D。
21. 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
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
材料“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离开城邦”体现了陶片放逐法的弊端和不完善。
所以答案选D。
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弊端
22. 郑林庄在《美国往那(哪)里去》(1934年1月)中提到: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
但罗氏“舍本而求末”,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左冲右突,到处碰壁,真是‘张天师捉鬼,反着了鬼迷”。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
B.罗斯福新政措施侧重点存在偏差
C.国际合作大大缓解经济危机破坏
D.罗斯福新政导致各国爆发贸易战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
但罗氏‘舍本而求末’”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罗斯福对经济危机的病根认识和解决对策存在偏差,故答案为B项。
供需关系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罗氏“舍本而求末”,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可知,材料认为罗斯福对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诚意,排除C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罗斯福新政导致各国爆发贸易战,D项排除。
23.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参考答案:
B
24. 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它包括
①《凡尔赛和约》
②对奥、保、匈、土和约
③国联盟约
④《四国条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25. 《中国戏曲真神奇》中这样唱到:“行船只需桨在手,扬鞭即可把马骑,挥臂游出五湖水,抬脚便是上楼梯”。
这唱出了中国戏曲的
A.程序化 B.虚拟化C.生活化D.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参考答案:
B
26. 恩格斯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承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说明该宪法具有
A.局限性
B.科学性
C.全面性
D.封建性
参考答案:
A
27.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参考答案:
D
28. 堂贴是唐代宰相独立处理政事的文书,到了宋代被堂札子所取代。
宋太宗时规定,宰相只能用堂札子处理小事,且须向皇帝奏载。
这表明宋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文官政治的形成
C.中央集权的发展
D.行政程序的完善
参考答案:
【详解】堂贴、堂札子都是宰相处理政事的公文。
从唐代宰相独立处理政事到了宋代,宰相只能处理一些小事,并且还要向皇帝奏请,说明宋代的宰相相比唐朝的权力大为缩小,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故答案为A。
不能从材料宰相处理政事就判断出文官政治的形成,B 错误。
中央集权是处理和地方关系的,材料是君权强化,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行政程序问题,D错误。
29. 《剑桥中国史》:“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
”此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A.中国革命有了符合自己实际的思想理论
B.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思想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答案:
B
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要抓住核心句“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这与教材中“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一致,故选B项;将材料的信息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可知A、D两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C项错误。
30.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
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参考答案:
D
北宋中期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当时,有诗描述道:“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而官府却“暴敛不暂息”,故选D。
此时北宋的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故A项说法是错误的;B项起义频繁是造反的表现而非原因;C项兵力不足说法不符合事实,此时有冗兵现象。
点睛: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
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
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材料四
世博会上海馆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
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洋场风情的现
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一大”、“二大”都是在这样的石库门建筑里召开的。
(1)根据材料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3)透过石库门你能体会出近代上海的哪些特征?任选中共“一大”或“二大”一次会议,解读“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的含义。
参考答案:
考点:5J: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
分析:
本题考查中外城市化进程.考查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相国寺的庙会集市贸易的特点;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的成果以及英国城市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石库门体现近代上海的特征以及对“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的含义的理解.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英国工业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的表现以及中共“一大”和“二大”召开的意义.
解答:
(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可以得出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政治中心的影响;“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可以得出宗教文化的影响.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可以得出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商品交易有分区.
(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原因是工业革命.第二小问的成果,依据材料三“第一,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