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彝族历史悠久,彝族漆器承载着许多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的内涵。
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本文从凉山彝族漆器入手,整合了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的各个方面,梳理了凉山彝族漆器的发展历程,对漆器发展的方向做了相对客观的建议。
将彝族文化中对漆的理解和对漆器工艺的坚守呈现在文中。
本文的研究还阐释了彝族漆器艺术哲学思想和历史底蕴,从审美和历史的不同角度讨论了彝族漆器对当代彝学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从彝族漆器本身出发,透过彝族漆器文化视角,展示彝族漆器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形象。
本文涵盖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彝族漆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彝族漆器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详细叙述了凉山彝族漆器的重要传承方式,把喜德和美姑两个地方的代表性家族传承进行了对比。
第三章从漆器的材料着手,将漆器使用到的各种材料和彝族文化结合起来考察,解读了彝族漆器所使用到的每种材料都是经过历史的选择,讨论彝族漆器于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证彝族漆器产业属于环境友好型产业。
第四章是对彝族漆器相关纹样的研究,文章将彝族漆器的纹样分成三种类型,着重介绍彝族漆器纹样中符号文化意义。
第五章把彝族漆器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了梳理,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前人的文章对彝族漆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它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使用价值与再开发是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彝族漆器、凉山、文化、传承
Abstract
Yi nationality has a long history,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bears many characteristic Yi nationality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and artistic appreciation value. Starting from the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this paper integrates all aspects of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culture,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and makes relatively obje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acquer wa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understanding of lacquer in Yi culture and its adherence to lacquer craft. This paper also explains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Yi nationality's lacquer art,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Yi nationality's lacquer to the study of Yi nationality from different aesthetic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Yi nationality lacquer itself, through the Yi nationality lacquer culture perspective, displays the Yi nationality lacquer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mage.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important inheritance ways of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s lacquerware, and compares the representative family inheritance in Xide and Xeigu. The third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material of lacquer ware, combines various materials used in lacquer ware with Yi nationality culture, explains that each material used in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is selected through histor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ves that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industry belongs to environmental friendly industr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study of Yi nationality's related patterns of lacquerware. The article divides the patterns of Yi nationality's lacquerware into three types.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Yi nationality's lacquerwar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he article of predecessors has carried on the extensive research to the Yi nationality lacquer ware,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alistic use value and the redevelopment are the research focal point.
Keywords:Yi lacquerware;Liangshan;Culture Inheritance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绪论 .. (1)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国内研究现状 (2)
(二)国外研究现状 (3)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4)
(一)研究方法 (4)
(二)创新 (5)
第一章凉山彝族漆器起源和发展 (6)
第一节凉山彝族漆器的起源 (6)
一、凉山彝族漆器起源说及分析 (6)
二、彝族漆器的历史 (7)
三、凉山彝族漆器的封闭发展阶段 (8)
四、小结 (9)
第二节漆、漆器的分布范围 (10)
第三节凉山彝族漆器的发展概况 (11)
一、古代凉山彝族漆器 (11)
二、近代彝族漆器发展 (13)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彝族漆器发展 (15)
第二章凉山彝族漆器的传承 (21)
第一节凉山州美姑县彝族漆器世家传承 (21)
一、美姑彝族漆器主要传承人 (21)
二、美姑彝族漆器传承现状 (22)
第二节凉山喜德县彝族漆器世家传承 (23)
一、喜德县世家传承探源 (23)
二、世家传承的方式 (23)
三、吉伍漆器世家 (24)
四、吉伍世家传承的集大成者 (25)
第三节彝族漆器当代传承情况 (29)
第三章凉山彝族漆器材料和工艺 (31)
第一节彝族漆器选材用料 (31)
第二节漆器工艺及其变迁 (33)
第三节彝族漆器材料使用困境与创新 (36)
第四章凉山彝族漆器品种及其纹饰 (38)
第一节彝族漆器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38)
一、餐具类 (38)
二、酒具类 (40)
三、兵器类 (42)
四、其它 (43)
第二节彝族漆器纹饰及其文化意义 (47)
一、主要纹饰图样 (47)
二、彝族漆器纹饰应用分析 (52)
三、漆器的纹样文化内涵 (55)
第五章凉山漆器开发创新与保护 (57)
第一节凉山彝族漆器的创新 (57)
第二节凉山彝族漆器产业化开发 (58)
第三节漆器发展发展的途径 (59)
第四节馆藏彝族漆器是彝族漆器保护传承的保障 (60)
第五节凉山彝族髹漆技艺发展展望 (62)
总结 (63)
参考文献 (64)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彝族漆器兼实用与艺术之美,于艺术、哲学、民族等领域都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彝族漆器是彝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古朴精美著称,不仅历史悠久还完整的保存了古代的工艺。
直到现在漆器依然是彝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器具,因此对彝族漆器制作工艺的文化阐释,不仅能研究彝族工匠劳作、制造和消费的生活世界,还可以呈现古代彝族漆器制作与使用的活态文化场。
彝族漆器的产生及广泛使用,是彝族人在与自然环境相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社会实践需要。
彝族漆器的生漆髹饰、选材用料、器型制作、纹样描画等工艺,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人与自然原生关系的重视,表现的是彝族人民的世界观,体现了彝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意识。
(二)彝族漆器是研究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笔者出身在彝族漆器传承重镇喜德县,生长在具有浓厚的漆器文化背景的吉伍家支,从小参与彝族漆器制作,对漆器工艺比较熟悉漆器文化也是耳濡目染。
吉伍家支是彝族漆器传承的彝族家支之一,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人,州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人,县级工艺美术大师两人和在从事漆器生产的民间艺人十余众。
笔者与彝族漆器相关的文化从小耳濡目染。
对于彝族漆器的制作、销售笔者都有经验,家中目前依旧在从事漆器生产。
本文将以第一视角来对彝族漆器进行文化解读。
(三)凉山彝族漆器作为产品发展与销售在当下遇到许多挑战,也包括机遇,经过多地调研,为目前的彝族漆器发展提出意见与看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正在经历市场的洗礼,传统工艺也正接受市场化、标准化产品的冲击,较为系统的将凉山彝族漆器文化记录下来对于这一技艺和文化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举措,同时也希望这样的研究尝试能给彝族漆器研究增添一笔来自实践者的拙作以供参考。
凉山彝族漆器保持着其它地方所未有的古朴,不仅和它处在较为封闭的地形环境有关系,还和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彝族漆器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面临许多传承发展的问题,专家们对此进行了有效性调查分析,认为彝族漆器文化要传承与发展的好,就必须要政府作主导,企业唱主角,产品优质化。
研究漆器文化,探究彝族漆器历久
弥新的动力,为凉山彝族漆器发展增色是本文最大的意义所在,也希望能够为彝族漆器产业化道路提一些建议。
解决漆器发展中找不到政策着力点的问题,发现漆器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为凉山彝族漆器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漆器文化自产生以来,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研究。
明朝漆艺家黄大成撰写了关于髹饰的历史、工艺及相关工具原料等方面的著作《髹饰录》,后人杨明对《髹饰录》进行了注解。
近现代以来,漆器工艺和漆器文化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王性炎《中国漆史话》、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等作者对漆器文化的衍生、发展、传承等进行了很好的分析研究。
与此同时,对漆器文化研究的好文章也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得到发表。
如:王海《中国古代漆器研究述评》,长北《各具特色的中国地方漆艺》,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中国漆文化遗产调查——平遥漆器中国漆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张飞龙《中国漆文化起源问题研究》等。
以上这些著作的出版和文章的发表对中国漆及漆器文化研究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中国各民族中,彝族对漆的认识和研究别具特色,彝族人的生活餐具和生活用具以漆器为主。
如:木盔、木盘、木钵、木碗、木勺、木餐桌等。
彝族历史文献记载“用漆髹饰阿伙其琪来发明;弹毛擀毡阿育阿夏来发明。
”彜族史书《万物源》中说:狄依普创造发明了漆器。
如果说狄依普是漆器创造发明者,那么,按《彝族谱牒》(四川卷)中所载,狄氏家谱有57代,以每代30年算,漆器文化在彝族地区发展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解放以来,随着彝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和研究彝族漆文化及其漆器发展情况。
在彝族漆器文化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编绘的《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漆器》,凉山州文化局选编的《凉山彝族民间美术》,曲木伍各、阿牛木支的《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等。
这些著作就彝族漆器的图样、使用情况、传承情况等有关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
曲木伍各、阿牛木支的《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以彝汉文比较的角度出发,在对凉山彝族漆器的传承、使用、图案等研究的基础上,还就彝族漆器与彝族宗教、礼仪、习惯等的有关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在开展彝族漆器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合和研究方面的参考价值。
论文有马锦卫、吉伍依作《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
情况调查研究》,吉伍依作《古老的彝族漆器》,曲木尔足《试论凉山彝族漆器艺术》,周梅、吕荔《对比古希腊瓶画解读凉山彝族漆器的图纹和装饰风格》,周梅《凉山彝族漆器纹样与其酒具的艺术研究》,庄严《简述彝族漆器的艺术特点》,牛晶晶《凉山彝族漆器的人类学探究》、康昭阳《论凉山彝族漆器的艺术性格》,夏明胜《浅谈大方漆器的发展》,马山《彝族漆器》,秦慧琴,焦聪聪,余莎莎,曾渝理《从喜德县的漆器现状看彝族漆器的发展》张建世《凉山彝族传统漆艺文化的变迁---兼及保护与利用》,吕荔,《凉山彝族漆器纹样研究》,罗明刚《凉山彝族漆器》,马飞《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陈丹《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当代传承与发展调查》,兰一方《大方漆器今探》,宋萱,刘宇,《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兼谈古代漆器的几个问题》等。
这些研究文章从彝族漆器的类别、艺术特点、色彩、传承、使用情况等不同角度对彝族漆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成绩显著。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国内本民族学者马锦卫、吉伍依作等学者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对彝族漆及其漆器文化研究做出了成绩。
马锦卫主持、吉伍依作等参加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彝族漆及其漆器文化传承发展保护研究”具有彝族漆器文化研究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各类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对彝族漆器进行了研究,四川大学和西昌学院分别完成了彝族漆器艺术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突出。
学者张建世、乔十光等对彝族漆器及其文化研究成绩斐然。
乔十光《漆艺》,张建世《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漆艺文化述论》、《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以四川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为例》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彝族漆器进行很好的研究。
以上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研究无论著作还是文章都还存在调查不够深入,研究比较集中在某个方面,有所单一性、片面性等的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够,特别是对传承、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等分析研究不够,研究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因此,开展对彜族漆及其漆器文化衍生、发展、传承、保护、开发等较系统较全面的研究有待加强和重视。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学者以美国的史蒂文.郝瑞为代表,他的喜德县阿普如哈的田野调查开启了彝族漆器研热潮,他是当代外国专家研究彝族漆器的先行者之一。
郝瑞1994年访问阿普如哈,对他来说是第一次在村子中观看手工制作漆器。
郝瑞曾经写过“Nuosu lacque rware a trad itional crnft and its recenttmnsfo1m ations”一文,被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为《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眼中的彝族漆器》。
郝瑞在该文中,从客位的视角对喜德县阿普如哈彝族漆器进行了描述,并对彝族漆器生产的昭觉民族漆器餐具厂和喜德民族漆器餐具厂的生产、销售、市场进行了介绍、分析认识。
在研究认识基础上他从人类学的视角提出彝族漆器的三种民族叙事:“第一种,漆器是自然人群的适应性体现。
第二种,漆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家族传统的体现。
第三种,漆器是一种民族工艺。
”1他在文末说到或许1956年民主改革以前吉伍家的漆器流传得较广,不过现在,他们的产品似乎仅仅局限在喜德县几个镇的范围内,至多跨过县境去昭觉。
郝瑞客观的对彝族漆器的生存现状做了分析,还将各个研究彝族漆器的学者做对比。
较为理性的分析了彝族漆器的起源和发展。
但是作为一名人类学家,他的视野更多放在了漆器的流通上,却苦于没有过多的材料进行论证,更注重彝族的人类学研究,讨论当下彝族漆器在彝族社群中的角色。
而世界各地的馆藏凉山彝族漆器是各地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材料,其中日本的漆器艺术博物馆等机构都对凉山彝族漆器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
日本将漆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对彝族漆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本学者善于挖掘关于工艺的故事,更注重漆器工艺本身。
日本人山口建次多年来深入彝族地区,考察研究彝族漆器,他的创作的彝族漆器作品观赏圆盘“支格阿龙”很受彝族大众的欢迎。
山口建次说:“漆器有很多种,但我一眼看到彝族漆器就喜欢上了,这是一种莫名的缘分”。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录音分析法等方法来研究凉山彝族漆器。
1、文献分析法:对关于凉山彝族漆器文献记载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研究彝族漆器的文献进行研读,在有一定的基础后,进行田野调查。
1 王菊,史蒂文.郝瑞的中国西南彝族研究[J],《思想战线》,2005.5.
2、田野调查主要是西昌、喜德、美姑、冕宁、越西等有漆器产业的地方,主要利用假期期间,历时四个月的田野。
3、因为笔者出生于漆器世家,在田野过程中十分顺利,访谈了不少制作漆器的老匠人,同时在他们的允许下录了不少音,对于写作十分有帮助。
许多资料与案例都属于第一手资料。
文章主要从“彝族漆器之乡”喜德县入手,讨论彝族漆器的生产创作现状,分析彝族漆器起源传说。
从彝族漆器的工艺来考究其起源的历史和变迁。
对彝族漆器产业的发展状况做出调研以后,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来对漆器产业做一些建议。
(二)创新
近年来对于彝族漆器的研究著作较多,不少学者都从彝族漆器的各个方面发表过文章,也能够在一些漆器、工艺类的书籍中找到彝族漆器的痕迹,也有文物研究鉴定的相关图谱专著,不可谓少。
而本文的特色将着重讨论彝族漆器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内涵,结合彝族漆器艺人生产的日常探求彝族漆器艺人的内心世界,将彝族漆器的发展保护同对彝族漆器艺人的合理导向相结合,讨论彝族漆器活态传承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本文将以第一视角来对彝族漆器进行文化解读,主位研究的视角相信一定能够有一些不太一样的产出,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正在经历市场的洗礼,传统工艺也正接受市场化、标准化产品的冲击,较为系统的将凉山彝族漆器文化记录下来对于这一技艺和文化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举措,同时也希望这样的研究尝试能给彝族漆器研究增添一笔来自实践者的拙作以供参考。
第一章凉山彝族漆器起源和发展
对彝族漆器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对彝族漆器来源,彝族漆器的历史成为学者的关注。
那么学者们对彝族漆器历史及其渊源有什么样的研究,彝族漆器的历史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又怎么样,这是我们开展彝族漆器及其漆器文化研究需要认识了解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凉山彝族漆器的起源
一、凉山彝族漆器起源说及分析
(一)在凉山有许多关于彝族漆器的起源传说,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狄一伙普创制漆器说。
相传有一个叫狄一伙普的人在山林间狩猎时发现了一只彩色的神鸟,狄一伙普追上前去,钻进林子,待到他从山林里出来时已经手持精美的漆器,从此狄一伙普开始制作漆器并教授制作的技艺。
根据凉山彝族漆器历史传说来看,彝族漆器的起源可追溯到1700年以前,这是基于父子联名谱系的一个推断,也是学界比较认可的彝族漆器的起始时间。
另有一些某家族创制彝族漆器的传说参考价值不高,不在此列举。
(二)在一些古文献的记载当中,也发现了一些关于彝族漆器起源的线索。
据《髹漆录》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
2尧舜禹都是我国商周以前的部族首领,那时是我们中华文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内容也表现了漆在远古时期的作用。
文章并不难理解,从现在的角度再来看却另有一番味道。
文中提到舜将漆器用作食器,禹将其用作祭器,直至现在,彝族居民都还是将这两大功能作为漆器的主要使用价值。
一般民众都会做一些简易的处理将木器染上土漆使用,其主要用途是食器,而节日祭祀时,一般会使用绘制有图案的漆器。
更有意思的是,所谓黑漆其外,朱画其内的碗还在被大量使用,彝语称之为ꅪꇬ(hni go),另一种相似的碗是黑漆其外,而黄漆其中,彝语称之为ꏂꇬ(shy go),这一种碗的材质通常是皮质。
在凉山美姑县,人们常常用ꅪꇬ(hni go)的皮碗来敬最尊贵的客人一杯酒,且彝族最为喜爱的鹰爪杯也是外黑内红的制式。
这样的漆画方式在凉山彝区较为常见,也最受彝族人民喜爱。
内红和内黄相比,内红者更为尊贵,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朱砂更早在漆器中被使用,其入漆效果也更佳,色泽纯正的朱砂所制漆器自然更受欢迎。
二是因为朱砂比石黄更加贵重,将比之下,对其喜爱程度就好比黄金和白银,人们便更青睐外黑内红的彝族漆碗。
在后来漫长的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取代漆器成为了最重要的礼器,漆器生产大受影响,在这一时期只有楚国等漆树分布较广的地区非常重视漆器的生产,也是漆器发展比较停滞的时期,待到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以后,漆器行业产生了质的发展。
相比之下,生存环境一直处于较为动荡的彝族先民则继续保留着古朴的漆器风格。
(三)总的来说,彝族漆器的发展和各地漆器的发展一样就是从了解土漆防腐作用开始,为了延长木制器皿的寿命而使用漆,后来人们发现能够在漆器的表面可以做一些装饰,这也是人类早期对美的追求的体现,这一尝试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表明,但是我们能够知道,朱砂是最早被发现入漆的天然矿物。
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以后将生存环境周边易得的矿物染料用于漆器就得到了后来的漆器样式。
二、彝族漆器的历史
(一)彝族漆器的起源很早,它既不是近几百年年来的舶来品,也不是近代突然的发明。
尽管彝族漆器艺人能说出的彝族漆器历史不足千年且没有彝族漆器相关的确切记载,但我们也不能说它的历史短暂。
首先从彝族漆器的古朴风格来看,我们能够发现其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彝族漆器的色彩风格、造型、图案等同楚系漆器几乎是一脉相承。
“楚国的纹样主要有天体星象、几何图案、植物纹样等。
彝族漆器的纹样同样如此。
”3再者,在除彝族漆器以外的地区漆器发展较快,多数在汉代就告别了用大漆髹表漆的时代,熟漆的广泛应用与彝族漆器依旧使用生漆工艺是大相径庭的。
“1 世纪的《盐铁论》提到“一文杯得铜杯十,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工,”体现了汉代漆器制作工序复杂、价格昂贵,华美精致的漆器成为汉代宫廷、达官显贵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4除彝族漆器以外的派系早已开始使用光泽更好的熟漆。
从了解到的漆器的历史来看,自漆器技艺有记载以来到先秦是一个生漆漆器的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以楚国最为著名,后来由于冶炼、烧陶、烧瓷等工艺的发展,漆器发展又迎来了一大滑
坡。
待到漆器的再度崛起,漆器发展早已从日常使用和祭祀当中脱胎成为了以艺术欣赏为主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的漆器不再是古朴的漆绘风格和造型。
成都的蜀系漆器、平遥的推光漆、扬州漆器等著名的漆器制作工坊相继扬名。
唯独彝族漆器没有向着艺术品发展,继续保留着古朴的风格和原始的使用方式。
彝族漆器和汉代漆器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又沿用着更加古朴的工艺和艺术风格就充分的说明了彝族漆器,在这一高速发展的时期没有和其他派系的漆器走上同样的发展之路。
(二)贵州彝区开始使用熟漆制作彝族漆器制作漆器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明隆庆年间和康熙年间还有关于古风彝族漆器的记载,明晚期漆工黄成著《髹饰录.填漆》记载:“又一种有黑质红细纹者,其文异禽怪兽,而界郭空闲之处,皆为罗文、细条、縠绉、粟斑、藻蔓、通天花儿等纹,甚精致,其制原出于南方也。
”这里的填漆工艺出现对于贵州彝区的彝族漆器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说明其风格未变,但是技法却有改变。
清康熙年间曾任贵州巡抚的田雯所著《黔书.革器》记载了彝汉两种不同的漆艺,文中讲到:“盘、盂、盅之数,凡数种矣。
壶为善。
酒、乳、茶注之,提之等于滑稽鸱夷也...”5由此可见,贵州彝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遵循了古法制作漆器,后来由于汉族的不断迁入等,其漆器的制作风格等都已经受到其他派系漆器的影响。
贵州彝区漆器技法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当中渐趋于使用熟漆、填漆、隐花工艺,而凉山彝区则还是保留了古朴的漆器制作工艺和彩绘风格,这和两个彝区历经的不同历史阶段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凉山彝族漆器的封闭发展阶段
凉山彝区在明末清初改土归流以后进入了一个家支6宗族割据的社会时期,且山高谷深,具有独特社会形态的凉山成了一个有别于封建社会的文化孤岛。
此时的凉山经济发展滞缓,政局动荡,居民长期迁徙成为常态。
因而便携的木制或者皮制漆器成了家居的重要内容,在解放以前,许多凉山彝族男性都能够制作简易的漆器或者竹编。
这些简易的漆器多是自给自足,并非商业用途,所以做工略显粗糙。
而在凉山某些特定的区域,形成了风格制式较为统一,做工较为精细的
5 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
6 家支:凉山彝族社会的主要社会形态即家族支系,它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