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达标测试卷 附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我会填空。

(8~10题每题1分,其余每空0.5分,共25分)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2.一个游泳池长50米,爸爸游1千米,他需要游()个来回。

3.1袋大米重25千克,()袋大米重1吨。

4.4000米=()千米8分米=()厘米40毫米=()厘米6吨=()千克
3千米=()米8吨-3000千克=()千克
16厘米+24厘米=()分米5分米=()毫米
2厘米-8毫米=()厘米()毫米
1500千克-500千克=()吨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6.在里填上“>”“<”或“=”。

600米1千米5吨5000千克
3分米30毫米7毫米3厘米
1米-4分米4分米23厘米+67厘米1分米
3080千克3吨300千克2吨-800千克1000千克7.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使等式成立。

1米-9()=1()1米-99()=1()
1米-999()=1()1时-59()=1() 8.把一根3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分米。

9.一张名片厚约1毫米,100张名片叠在一起厚约()厘米。

10.一把学生尺子长20厘米,用这把尺子量一块长2米的布,最少需要量()次。

二、我会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一根跳绳长20分米,大约重1000千克。

() 2.苗苗的身高大约是130米,体重大约是28千克。

() 3.从学校到图书馆的距离是3千米,步行大约需要30分钟。

() 4.北京到西安的距离大约是1200米,乘火车比较合适。

() 5.一颗纽扣的厚度约为3毫米,重约3克。

()三、我会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举重运动员不能够举起重()的杠铃。

A.10千克B.10吨C.100千克
2.学校的操场跑道长400米,跑()才够1千米。

A.2圈B.2圈半C.3圈
3.一艘远洋货船的载质量是()。

A.8000克B.8000千克C.8000吨
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A.汉语字典B.一张纸C.数学课本
5.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身长不过15(),飞行速度却很快,时速在50()左右。

A.千米B.分米C.毫米
四、按要求做一做。

(2题4分,其余每题3分,共10分)
1.填一填。

()毫米()毫米()厘米()毫米2.量一量,填一填。

3.画一条长6厘米5毫米的线段。

五、怎样出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序号。

(6分)
③乘火车
②乘汽车
①步行
()到上海,()到儿童公园,()到动物园。

六、判一判。

(每题1分,共3分)
1.课桌高约70分米。

()
2.5吨铁比5000千克棉花重。

()
3.修一条长1千米的路,已经修了800米,还要修200千米。

()七、按要求排一排。

(4分)
4吨3080千克5000克3吨300千克
()>()>()>()
八、把一根3米长的木料平均锯了5次用来做凳腿。

凳子的高度大约
是多少?(7分)
九、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每题6分,共30分)
1.一个花坛周长200米,余叔叔每天早晨绕花坛跑10圈,他每天跑多少千米?
2.(变式题)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量得每段的长是50厘米,这根绳子原来的长是多少米?
3.(变式题)同学们去旅游,共有350千米的路程。

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下午1时能到达吗?
4.用两辆载质量3吨的货车,怎样才能将这些货物一次运走?
5.(变式题)三(4)班共38人去春游。

(本题不考虑司机的座位)
(1)怎样租车没有空座?写出不同的租车方案。

(2)比较哪种租车方案省钱。

答案
一、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吨千克克1000
2.103.40
4.48046000300050004500121
5.毫米分米千米克吨千克
6.<=><>><>
7.分米分米厘米厘米毫米毫米分分
8.69.1010.10
二、1.×2.×3.√4.×5.√
三、1.B2.B3.C4.C5.C A
四、1.3320362.略。

3.略。

五、③①②
六、1.×2.×3.×
七、4吨>3吨300千克>3080千克>5000克
八、3米=30分米30÷(5+1)=5(分米)
九、1.200×10=2000(米)=2(千米)
2.50×2×2=200(厘米)=2(米)
3.早上8时到下午1时共有5小时。

70×5=350(千米)所以能到达。

4.①③装一辆车,②④⑤装一辆车。

(运法不唯一)
5.(1)有2种租车方案:
①租4辆大车,1辆小车。

②租1辆大车,5辆小车。

(2)①4×36+30=174(元)
②36+5×30=186(元)
174元<186元
租4辆大车,1辆小车省钱。

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层来谈。

第一层先谈谈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第二层再谈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先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小勇买了一块橡皮,价18分,又买了3支铅笔,每支12分,一共多少钱?
综合算式18+12×3
=18+36
=54(分)=5角4分
根据题意,这道题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是合情合理的。

例2小春有18分钱,小敏有12分钱,小冬的钱数是他们俩人钱数之和的3倍,问小冬有多少钱?
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先求出小春与小敏两人钱数之和,即求出(18+12=)30分,然后再求出30分的3倍,即(30×3=)90分。

得出小冬有钱90分。

这样的解答层次,也就是说先算加法,后算乘法是符合题意的,是合情合理的。

使我们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先算乘法的与需要先算加法的事例都不少。

如果永远用分步式计算的话就不必规定运算顺序了。

只因为列出综合式,就得规定出前后的顺序。

(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而后加减呢?应该从法则的定义说起,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是相同数的连减。

就以加法和乘法来说吧:每盒乒乓球6个,王小通买了1盒,张大力买了4盒,他们俩人共买乒乓球多少个?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
6+6×4.
由于乘法的定义是相同数的连加,如果我们把乘法再返回加法的话,那么上面的式子应改写为:
6+6+6+6+6
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按照6+6+6+6+6来计算,一个一个地加,得出30个乒乓球。

再引申一步说明,乘方是相同数的连乘,它的定义是:n个a相乘的积,叫做a的n次乘方。

我们也规定了在一个算式里,有第二级运算也有第三级运算的时候,应该先算第三级运算,后算第二级运算。

总之,运算顺序是由于法则本身的形成及法则之间的关系而规定的,正因为由第一级运算发展到第二级运算,由第二级运算发展到第三级运算,所以运算顺序规定为:先三级,再二级,后一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