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由头”写议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由头”写议论文
教学目标:
1、什么是由头。

2、体会用“由头”写议论文的好处。

3、怎样用“由头”写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中生写议论文往往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腔,围绕命题重复一些尽人皆知的大道理,缺少新颖性的冲击力。

怎么办呢?要让比较稚嫩的同学生立论独到、语出惊人,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习一些“杂文”手法,找一个比较巧妙、醒目,令人眼睛一亮的“由头”,说不定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事实也正是如此。

比如,有些考生很会动脑筋,他们在寻常大道理之前引了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由头”,顿时全文皆有生气了。

请看一篇高考顶尖之作《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我只是一个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

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

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父,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父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父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

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

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
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
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
怎可获得?
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
是最大的财富。

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
“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

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
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
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
“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
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点评:初读此文,我们就十分感叹:咱们小时候也曾痴想过,既然孙大圣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题呢?——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虽然“想”了,都没有深究,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可以引发许多议论的绝好的“话头”(杂文中称为“由头”)!这位考生以此为引发,立即生动、形象、不言自明地将好几个“大道理”“新颖化”了,如:患难见真情,疾风知劲草;尝尽人间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炼,炉火出精钢;世上无捷径,征途即过程,等等。

以上列出的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说一通,阅读者肯定觉的是“真理的重复”,颇感疲劳(当然,有些大手笔还是可以说出点名堂来的,但高中学生办不到)。

看来,平时多读书、多关注现实、多换位思考,认真积累一些好的议论“由头”,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至关紧要的。

前些年流行一种说法:领导也是服务。

这很对,很亲和,领导有义
务为被领导者们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领导交给
他们的任务,并乐于继续在领导人的领导下做事。

但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情况,另外一种人情
事理,就是服务,特别是周到的、垄断型的服务有可能变成干预、管理和领导。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袭人。

她是宝玉的首要服务总管,她尽心尽力地服侍宝玉;而宝玉与其他的奴婢也已经习惯了她的服务与总管,她一天不在,宝玉房里就陷入无序状态,就处处不得劲,乃至于就出乱子。

而袭人的服务意识特强,并且从特强的服务意识发展到了管理意识、干预意识,干脆说变成了使命感。

无所不在的服务使你离不了她,她就有权过问你的事情,帮助你进行选择,在助你排忧解难的同时使你走上一定的方向。

服务本身也有一个选择问题—服务是由活人进行的,而活人是有选择机会的。

服务有一个方向问题—劲往哪里使,情往哪里用,撺掇什么、常规什么、应付什么、冷淡什么乃至干脆怠慢什么的问题。

这是奴仆的选择,尤其是袭人这样的懂道理、有“原则”、一心当候补主子的“上层奴隶”的选择,虽然通常奴仆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没有什么选择。

历史上服务者变成了干预者直至管理者的事例不少,例如许多朝代的宦官,像刘瑾、魏忠贤、李莲英等。

卑贱如宦官者,却因了他们能为皇帝贴身服务而成为宠臣弄臣,乃至掌握了大权,最后连皇帝都受他们指使,能不慎哉!
点评:
罗西:用力过度
朋友从美国回来,天天有人请客吃大餐,轮到我请他的时候,他由衷地赞美:“今天吃的最清淡,最安静,最舒服!”他发现,国内的很多同胞胃口很重,声音很高,动作很大……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用力过猛”,如果太惜墨太温和,就很容易沉寂而无人知晓与理会,当今这个热闹的世界,最怕冷场。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朱军,想对某访谈嘉宾表达十二分敬意与友善,字斟句酌地把对方父亲尊为“家父”,仿佛很书面、典雅,但是显然
用错了词,贻笑大方,是“用力过猛”的主持版典型案例。

有次陪同事去见某重要大客户,他也是用力过度,太在乎、太重视这样的面见,结果,一开口便是:“刘先生你好,请问你贵姓?”
大女儿今年初中毕业,翻了她带回来的学友录,发现90后生人的名字都特别拗口,很多字冷僻到丧心病狂地步,连我这么有文化的都不会读,我就担心,电脑怎么拼写识读,如“菀”“鄢”这样的字随处可见……有了一个孩子后,做父母恨不得他(她)一出来就可以万人瞩目,一“名”惊人,过目不忘,还要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与诸多伟大寄托与深远寓意,结果把孩子的名字堆砌成一个古董,沉重不堪、晦涩难懂。

还是用力过度,结果弄巧成拙。

小时候写字用力过猛,铅笔芯总是断,老师教诲说“轻一点”,可是轻了,总觉得字体孱弱,分寸很难把握。

后来谈恋爱,知道追女孩也不可以穷追猛打,可情急攻心,反而吃不到热豆腐……之前,号称中国导演界“两大巨头”的张艺谋与陈凯歌,在同一年暗地较劲,都要拍出最有分量的里程碑的作品,结果陈凯歌在《无极》里“用力过猛”,扑了个空,闪了老腰;而老谋子似乎更淡定从容,他拍了很抒情温暖的《千里走单骑》,反而赢得了观众。

酒,没有酿好,就成了“陈”醋;而张艺谋的一杯清茶,仿佛简单,却意味深长。

日本的一位餐饮业巨擎总结的成功之道是:在其连锁店中提供给顾客的,永远是17厘米厚的汉堡、40度的可乐。

据他的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令客人感觉最佳的“适度口感”。

当然,也可以选择把汉堡做成20厘米厚,把可乐加热到100度——但它们并不意味着最佳口感。

在浮躁的当下名利世界,我们很容易“焦虑与焦急”,殚精竭虑,争先恐后,斩钉截铁,破釜沉舟,鞠躬尽瘁……这些耳熟能详的好词好句,带动多少人的“激情与豪情”,波澜壮阔之后,是落寞的海滩,是没有彼岸的绝境,因为用力过猛,因为没有后路……
我们似乎太激动了,而忘记感动,“激动”比“感动”用力;只挑战凌厉的闪电,而看不到绚丽的彩虹。

与其做绝对的荆棘,不如做相对带刺
而芳菲的玫瑰,后者更温润感人;大象从不羡慕好斗的恐龙,“无常”比“吉祥”用力,大象却吉祥微笑到最后……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刚好才是真好!适度是美,何尝不是人生大智慧?
点评:
萧让:鲁迅退隐了,他笔下的人物复活了!
近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

使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鲁迅终于退隐了。

那些鲁迅笔下遭到攻击、痛斥、讥讽、鞭挞的人物终于可以戴上面具混迹江湖了,毕竟鲁迅的光环,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孔乙己们复活了:仅仅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必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尽管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

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干部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

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

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

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尖刻的评说?!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

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他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他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他岂能容忍?!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

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蜂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舒服。

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象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闰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

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

而那些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富二代飞车撞人”、“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退隐,是因为当今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

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

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假如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房地产开发商巧取豪夺”等一系列奇闻,
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后怕,所幸尖酸刻薄的鲁迅早已谢世了。

时代变迁,需要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 这也许是和谐进步需求的另类形态吧!
点评:
盛大林:“观点错误”不等于“无耻”
经济学家张维迎、吴敬琏等因为支持国企产权改革,被很多反对者斥之为“没有良知”、“无耻”。

著名院士钟南山因为呼吁恢复收容遣送制度,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无耻”“丧失人性”的表现。

假定他们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他们就“无耻”吗?
“观点错误”是能力判断,“无耻”是道德判断。

如果仅仅是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那只能说他的知识水平或判断能力比较低;要下“无耻”的结论,必须证明他们在探讨过程中作出了违反道德的事情,比如被人收买,讨好权贵,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如果发言者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而是经过独立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那么即使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能称之为“无耻”。

如果说错了话就“无耻”,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那么谁还敢轻易讲话呢?“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言的权利。

”言论自由是基本的人权。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

如果公民实施权利还要冒道德的风险,那无异于变相地克扣言论自由。

尽管我觉得像钟南山这样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共人物应该谨慎发言,但他的言论自由还是必须捍卫的。

而当一方指责对方“无耻”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抢占道德的高地,而置对方于不义之地———既已不义,对方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这样的争论是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这种居高临下“贴标签”的争论方式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再者,如果一方仅凭
自己的判断就可以说对方“无耻”,那么对方也可以说另一方“卑鄙”,你
说我“无耻”,我说你“卑鄙”,争论岂不成了泼妇骂街?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争论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

如果对
方观点所依据的事实有如入,你可以予以澄清;如果对方在论证的过程
中有逻辑错误,你也可以抓住不放。

事实可以考证,逻辑可以辨析,但
动机却是难以证明的。

所以,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不应动不动就挥舞
道德的大棒。

点评:
三、写作指导
何为“由头”?“由”者,源也;“头”者,始也。

“由头”其实就是发起议论的“话头儿”,它是时评和杂文的常见写法。

以由头开篇与以亮出中心论点开篇不同,它要求写作者精心构思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开头,由此引发全篇的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与一般的议论文写法大致相同。

以由头开篇,最为重要的,就是精心构思一个精彩的开头。

何谓精彩?一是要令人眼睛一亮,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二是要短小精悍,以最经济、最漂亮的文字叙述最有用的信息。

另外,还要对由头进行分析,找准一个“小”、“深”、“新”的角度,以此立论,布局全文。

由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般来自时事热点问题,来自平时的阅读,来自平时的生活小细节。

这就要求写作者平时要多关注时事热点,多读报刊杂志,多阅读经典名著,多用心感悟自己周围的生活,尤其是多做阅读笔记以积累“由头”的素材。

在所有的时评、杂文当中,由头的种类繁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一种是叙述一个时事热点,可以是具体的一件事,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思潮,如文章《鲁迅走开了,他笔下的人物复活了!》的由头就是时事热点,而文章《“观点错误”不等于“无耻”》《袭人的服务与领导》的由头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叙述一则寓言、小故事、生活常识,由此展开文章,如早已放在班里半个学期让大家读的的《读书献疑》《读史质疑》;一种是截取文学、影视、漫画等文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精彩片段、特写镜头等,以此引发议论,如《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还有一种就是叙述自己的生活细节,生活感悟。

这种细节或感悟,可以直接来自生活,如文章《用力过猛》。

从现实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写起,往往自然、真实,易获得读者的亲近感,对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来说也许会更容易。

如去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站在邮局的门口》的开头:前些日子,朋友要我寄张照片给他。

于是,我便欣然前往
邮局。

走到邮局,我呆住了,邮局门前冷冷清清,无一人进出,我陷入了深思……
文章由邮局门前的“冷清”、“无一人进出”写起,引发“我”对科技发展时代的思考:人们由以前的写“信”到今天的“短信、E-MAIL、QQ”。

这个触发思维的“由头”选得很合适,便于思维的展开。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国语失落症猛于虎》的开头: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

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眼瞪着。

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
作者叙述了一件小事:电脑坏了,母亲抱怨没有全中文的电脑。

由此反思现实,进而引出相似事件的叙述:作者下楼买书,书店《教你如何学英语》之类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出了书店门的邻人在和别人用英语打招呼……
也可以是阅读报刊杂志、文艺作品时得来的体会。

作为初学者,只要掌握这几种由头的类型就够了。

需要提醒的是,以由头开篇,最忌讳就事论事,文章的主体没有发散,没有生发开去。

请大家认真研读例文,认真领会文章作者是如何以由头发散而展开议论的,并做好点评。

四、作业
认真研读提供的美文和写作指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以“从____说开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要以“由头”开篇; 2.不能就事论事,要找准角度,生发开去。

由大师的“远去”说起
2006年12月20日,相声界大师级人物马季先生悄然离世。

几天后,各大媒体纷纷刊登有关马季先生的文章。

这时人们才知道,2006年是马季先生相声生涯的第五十个年头,逝世前不久他还获得了相声艺术的“终身成就奖”。

人们也才真正认识到,离开我们的,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在马季生前的一段访谈中,先生感叹:“牛群、姜昆等有的不说相声改当县长,有的去搞网络经商。

他们都是相声界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的离开对于相声界来说,对于我而言,无疑是很大的遗憾。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相声界人才匮乏的状况是十分担忧的。

我们不能否认,相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已经渐渐衰落。

当然,这几年,特别是2006年,相声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大家又开始买票进剧院听相声了。

出现这种可喜的现象,不能不归功于郭德纲��一位游走于相声界和主持界的“相声演员”。

对郭德纲的评价有很多,有些非常
尖锐,甚至还充斥着火药味,比如说他简直是污蔑相声这一高尚的艺术形式,甚至认为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相声。

对此,笔者的观点倒比较宽容。

原因是:
第一,相声本身就起源于民间,通俗地讲,相声就是民间艺人搜集日常发生的各种小故事,加以修饰、润色、改编而成的一种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

也就是说,相声,并不是非得在剧院上演的所谓“高尚”“高雅”的“阳春白雪”,而是流行于大街小巷、主要供平民百姓观看的大众艺术。

这样的艺术,本来就是亲民的。

在这一点上,应该感谢郭德纲,是他把相声重新请回大街小巷,请回人民群众身边。

第二,笔者发现,对“郭德纲现象”持批评态度的人,更多的并不是质疑郭德纲说相声,而是批评他不但讲相声还主持娱乐节目。

笔者也曾看过郭德纲主持的娱乐节目,看起来的确难登大雅之堂,纯粹是一种“耍宝”。

这样的形象与传统印象中相声演员的形象相比,确实有一段距离。

然而,我们也没必要用过分严肃的眼光去批判。

毕竟,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个性张扬的时代,相声也需要新鲜的甚至是新奇的血液来传承。

据报道,马季先生对此也是相当认可的。

所以我认为,郭德纲们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对马季先生的“远去”,人们用这样一句话来表示悼念��“相声界最后一位大师离开了”。

一来,它传达的是对先生的尊敬,称他为“最后一位大师”是实至名归的;二来,这似乎又是对相声界的现状的一种忧虑,毕竟谁也不希望这“最后一位大师”真的就成了“最后一位”。

点评:
这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化时事评论。

文章从相声大师马季逝世谈起,通过回忆先生生前对相声界人才流失现状的担忧,引出有关“郭德纲现象”的看法。

主体部分着重从两个方面具体说明为什么“郭德纲们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然后抓住这一根本点展开说理,避免了泛泛而论,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见地。

附:
国语失落症猛于虎
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

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眼瞪
着。

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
我心中一恸,是啊,为什么我们有方正,有联想,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我认为,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

推开门,我想到楼下书店去买本书。

映入眼帘的是邻人的大门。

两个小天使牢牢地钉在门板上,手中握着的木牌上是英文书写的Welcome(欢迎)。

我看着木牌,久久地感觉不到邻人热心真诚的好客,仿佛只是19世纪某位英国绅士的礼节性问候,与那冷冰冰的拒绝却有几分相似。

邻人的门口隐隐有些动静,门把缓缓变动了方向,我逃难似地下了楼。

母语是生存、交流的重要工具,谁说不是呢?面对金色的Welcome,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里不是伦敦,也不是纽约,这里只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是一个孕育了屈子、生养了昭君的地方。

下楼,我一步一步走得艰辛。

我觉得有什么和我一样,缓慢而无知觉地在下楼,下楼。

进了书店才发现连一本宋词也如此难寻。

《教你如何学英语》之类的书籍却让人眼花缭乱。

我看着冷漠的店员却开不了口。

失语,失语。

我仓皇地在一片文明中寻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低吟浅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

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终于,发现有些年头的词集。

微卷的边缘好似是被人翻过了。

我想笑一笑,却还是勉强,这个角落的灰尘与蛛网集体失语,冷冰冰地看着中华文化的失落。

结账的时候,看见出了门的邻人在和别人打招呼。

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种礼貌,一种气质。

可是这种外语的招呼声是英国的礼貌,香奈儿的气质,不是“你好”的温文与谦恭。

我张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拿着书,我飞奔回家。

欧阳修在《玉楼春》里写道:“欲语春容先惨咽。

”以前不懂,只是闲闲地认定不过是春风吹出的愁,秋水灌出的怨,不想真有一天,欲语春容先惨咽。

母亲笑说,等我长大了要给她做一台全中文的电脑。

我以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亮点首先表现在选材和组织材料方面。

文章写了在家里修电脑和下楼买书的所见所闻所感两件事。

其中邻人大门上挂着英文字样“欢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