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第7单元-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韩非子在文章中通过寓言故事,传达自己的主张,表现其对社 会、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说,作为荀子的弟子,韩非子秉承了这种 观念,并在文章中不时借寓言、故事暴露出人性的种种弱点。一是私欲。太宰 欲将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轻轻一句“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顿时 打消了太宰的所有热情。帮助别人可以,但不能伤害自己。这种私欲是人性中 潜伏的本能,有人能用大义将其压制,有人则在利益前任其滋长。子圉为了维 护自己在君主心中的地位,轻轻一句话,便将太宰内心潜伏的私欲激发出来, 从而直接导致孔子的失意。韩非子从一则小小的故事中,便窥透了人性的阴暗。
茅茨.(cí) 跣.(xiǎn)行 缁.(zī)衣 嘬.(zuō)其母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鳣似蛇(“鳣”,通“鳝”,黄鳝) (2)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 (3)彘臞,人乃弗杀(“臞”,同“癯”,消瘦)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引见,动词) 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参见,动词) 我见.相如,必辱之(看见,动词)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判断句) 译文:_曾__从__子__是__一__个__善__于__鉴__定__宝__剑__的__优__劣__(_以__及__剑__的__真__伪__)的__人__。______ (2)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被动句) 译文:_子__圉__恐__怕__孔__子__得__到__国__君__的__尊__贵__。___ (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状语后置) 译文:_子__圉__向__宋__国__的__太__宰__引__见__孔__子__。___
(2)必善事左.右. 古义:_这__里__指__身__边__的__人___ 今义:为方位名词
(3)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古义:_指__不__困__窘___ 今义:指没有尽头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名词作动词,喝酒) (2)或宦.于晋,或宦.于荆(名词作动词,做官) (3)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词作动词,穿) (4)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意动用法,以……为美) (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意动用法,以……为贤) (6)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名词作动词,下雨) (7)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名词作动词,种)
[整体·感知] 韩非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这种风格 来源于其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表现了其对社会的冷峻思考以及对人性弱点 的无情拷问。子圉因一己之私使孔子见弃,边候贪生畏罪使伍子胥施巧计远逃 吴地,庆封为乱于齐难以容身而不自知……在此,处世的艰难、人性的弱点、 生存的智慧,无不毕现。精确剖析的背后,展示的是生活悲剧的扮演者、韩非 的大智慧。
子圉见孔 子于商 太宰。孔子 出,子 圉入, 1.子圉向宋国的太宰引见孔子。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
请问
客。太宰曰:“吾已 见孔子,则 视
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
子 犹蚤虱
之细 者也。吾今
见之于君。”
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向国君引见他。”
子圉
恐孔子 贵于君也,因谓 太宰曰:“君 已见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逃跑,动词) 骊 操山 军北 方构 连而 船西 舰折,, 首直 尾走 相.咸 接阳 ,( 可走 烧向 而, 走.动 也词 () 使之
逃跑,动词) (3)走窃 双计 兔欲 傍亡 地赵 走.走 ,.燕 安( 能奔 辨向 我、 是趋 雄附 雌(,古动代词指)疾行,
跑,动词)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仆人,名词)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形容词)
【答案】 韩非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政论散文向骈文化过渡。排偶句在其 著作诸篇中约占全部句子的百分之八十,即便以叙事为主的《说林》,也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排偶的形式有句内对,有句与句对,句群与句群对, 段落与段落相对。譬如“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 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在此,作者借助于对偶,层层递进,将“象箸” 的变化将要导致的危害一点点类比推出,让人一目了然。而这就是排偶的力量。 即便单纯地从语言形式上看,言辞蜂拥而来,也给人以盛气凌人之感,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了逻辑推论不够严密的缺陷,这也是韩文具有劲急特色的一个原因。
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见了
孔
子,亦将 视 子犹
蚤虱 也。”太宰因
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太宰于是
弗复 见也。 见(xiàn):介绍,引见。商太宰:指宋国宰相;宋国 不再荐举孔子。人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细:渺小。
贵:尊贵,这里作动词。弗复见:省
略句,弗复见(之),即不再荐举孔子。
…………
子胥
(4)假人于越而救溺子。(状语后置) 译文:_向__遥__远__的__越__国__借__人__来__抢__救__掉__入__水__中__的__孩__子__。___ (5)子虽工自树于王。(状语后置) 译文:_您__虽__然__善__于__在__国__王__那__里__树__立__自__己__(_的__威__信__)。______ (6)焉往而不美。(宾语前置) 译文:__到__哪__里__能__不__美__呢__。__ (7)若又奚患?(宾语前置) 译文:_你__们__还__担__忧__什__么__?___
失火而.取水于海(表顺承,连词) (6)而今 屦晋 为与 履荆 之虽 也强 ,, 而.而 越.齐 人近 跣( 行表 (转 表折 转折 ,连 ,词 连) 词)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表修饰,连词)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古义为:两_个__词__,__“__因__”__是__“__趁__机__”__,__“__为__”__是__介__词__“__替__”_______ 今义:是一个表原因的介词
【答案】 “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 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 的,一味做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 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 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 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 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个体和谐共处,才能维护整体的利 益,只有整体的兴盛,也才有个体的繁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正是说 的这个道理。
二是狡诈。伍子胥出逃,一句谎言轻松出关。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不 由怜悯起那愚诚的守边官吏。面对困境时,每个人都会灵机一闪,有所反应, 很难分辨狡诈与机智的界限,就像伍子胥和守边官吏,从这一角度看是狡诈, 而从那一角度看便是机智。合乎法律道义则为机智,反之则是狡诈。三是贪婪。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是的,奢侈日长,欲望渐起,纵有天下,怕也难填欲壑。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着那山高,贪婪永远是潜伏在人心中的毒蛇。而禁锢 这条毒蛇的,除了道德修养,便是法制规则。韩非子将人性中的贪婪,借一双 象箸暴露出来,可谓见微知著了。
3.“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 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 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这一段文字体现了韩非散文的什 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脉·梳理] 寓言故事 子圉见孔子 子胥出走 庆封走越
绍绩昧醉寐亡其裘 鲁穆公使公子宦于晋、荆
道理与启示 取舍决于私利
机智脱险 “心”为命运症结 警示帝王不可荒醉
远水不救近火
卫公点破曾从子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鲁人徙越 陈轸贵于魏王 杨子过逆旅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
杨布怒犬 富有涯乎 三虱食彘
为利而非为义 见微而知萌 合适环境方显其长 处世之艰难 行贤而不自贤 利之所在皆为勇夫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知足之足方为满足 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
阶 段
1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阶 段
3
阶 段
2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子圉.(yǔ) 亡其裘.(qiú) 象箸.(zhù) 犀.(xī)玉之杯
见.(xiàn)孔子 彝.(yí)酒 土簋.(ɡuǐ) 菽.(shū)藿
短褐.(hè) 织屦.(jù) 逆旅之父.(fǔ) 三虱食彘.(zhì) 彘臞.(qú)
虽远越,其.可以安乎(表反问,难道,句中 语气词) (4)其匹夫失其.身(他的,代词) 鲁患其.不救乎(表揣测,恐怕,句中语气词)
吾今见之.于君(代孔子,代词) (5)之奚 树不 易之 生.晋 之.( 物到 (、 的往,, 结动 构词 助) 词)
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2.“三虱食彘”一则寓言有怎样的深刻含意和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层析] 1.结合全文,简要评述韩非子寓言所表达的对社会、人性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欲 府予 吏秦 见., 丁秦 宁城 ,恐结不誓可不得别, 离徒 (见 放.在欺( 动被 词, 前介 ,词 有) 称代作用,相当于“我”) 才美不外见.(显露,动词) 军无见.粮,仓无见.谷(现成的,形容词)
(2)假假 君.人 子于 生越 非而 异救 也溺,子善(假.借于, 物动 也词 () 借助、利用,动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动词)
四是势利。曾从子欲为卫君报仇,却为卫君所驱逐。卫君的担忧是可以理 解的,当强大的吴国与弱小的卫国放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容易自动匍匐于 强者的脚下。不是每一个人都势利,但我们永远无法否认,势利,是人性中潜 伏的另一个暗影。这个暗影,让人常常感叹世事的悲凉,人性的无情。其实, 正视人性的这一弱点,才能让人于风雪来临时坦然面对,才能无故加之而不怒, 猝然临之而不惊,于任何境遇中皆有泰然自若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