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3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3评课稿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评课稿,欢迎阅读!
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评课稿1
董老师本堂课的教学是对PEP8 U3的一个复习教学,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是过去时态的学习与运用。
过去时态是六下教学的一个重点知识内容,在这个单元中所出现的动词过去时态的动词变化是规律性的变化,所以在这点上不是难点。
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并运用过去时态才是本单元的难点,即什么时候该用过去的表达方式,改怎么表达。
而董老师恰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语言知识转换点,通过细致入微地层层递进,围绕一般时态和过去时态的联系、转换与运用,让学生清晰地找到了语言运用的模式方法。
一、董老师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清晰两个时态的练习与区别,并在不断的练习中达到了语言表达的目的。
1、通过大量的图片提示,通过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I often…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周末生活。
在口语训练的同时,为学生复现了更多的语言素材。
2、通过一般时态与过去时态2组时态的对立比较,自然地从what do you doon the weekend?转化到过去时态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虽简单,但清晰明了,让学生对2个时态的联系与区别一目了然。
3、句型I often…on he weekend,but I …last weekend.的操练很好地整合了2个时态的运用语境。
二、画龙点睛,把课堂还给学生。
董老师在整堂课中充分发挥教师引与导的功效,把课堂的发言权真正给了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整堂课中,董老师的话不多,有的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指明方向。
在story time中,学生得到了大量听说读写的机会。
1、在问题的引领下,感知故事情节。
在欣赏故事前,董老师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了2个难度适宜的问题。
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初步理解了故事。
2、Listen and repeat环节,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提示下,通过听力录音,寻求到问题的答案。
董老师充分关注了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与朗读能力的培养。
同时让全面感知了整个故事情节。
3、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story的环节,表明了董老师对学生真正需要的了解。
以往我们只关注学生答的能力,往往忽视了学生问的能力。
有问有答才能做到真正自然的交流。
4、在写中促说,在说中提升写的能力。
董老师设计了2个写的环节。
一是对story的填空练习,二是写写自己的weekend。
这2个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特别是第二个环节,整合了一般时态和过去时态,让复习达到了真正的效果:复现知识,习得语用。
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评课稿2
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Unit3 A Let’s talk,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强调重点,突出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展开,过渡自然,环环相扣。
2、新课标倡导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让生多开口说英语。
本节课王老师创设情境,让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不但给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操练语言的机会,也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对他们的表现都做了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评价。
3、王老师以简洁明了的谈话复习旧知,又以此为突破口,以旧引新,步步深入,使新知引得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润物无声之美感。
4、王老师个人素质高,课堂驾驭能力强,动作优雅,口语流利,富有激情,具有亲切力和感染力,使整节课神采飞扬。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有以下两点:
1、“did”引导的一般疑问句是Let’s talk的重点,师不应一笔
带过,应多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让生熟悉该句型及答句。
2、在读对话环节有一生读“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用了升调,师没有及时纠正“特殊疑问句应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
对于本节课我有如下两点建议:
1、师在完成屏幕上的表格式采取的是:师问、生答,完成表格的方式。
如果换成一生问,一生答,师操作电脑完成表格,这样生会有更多操练句型的机会。
2、在学生合作完成表格并展示的环节,师设计的表格有点小,只能该组成员看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能把表格做大点并贴在黑板上,再由该组成员上讲台完成表格,那么其他学生也能参与其中,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