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总第39期) 2004年4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 nal o f Shanx i R adio&T V U niv ersity
N o.2
A pr.2004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王志清1,白艾仙1
(太行师范学校,山西 太原 032600)
摘要: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形成靠语言实践,语言实践包括“积累——训练——运用”几个层面。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感;语言实践;语言材料;积累;训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4)02—0046—02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感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段谈话,可迅速领会其内容,判断其好坏,语感强的人,能很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因为他们对“语言”有灵敏的感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感的养成主要靠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就是指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
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感受、领悟、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
其中包括“积累—训练—运用”几个层面。
“听、读、背”属于积累的范畴,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感受、领悟是训练的范畴,二者都是语言的吸收,运用则是语言的“输出”。
当然,积累、训练、运用三者在一系列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又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形成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一、积累—形成语感的基础
形成语感要靠语言实践,语言实践要依靠大量的语言材料,一个人如果胸无点墨,语言贫乏,就如同盖大楼没有建筑材料一样,何谈语感的形成,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材料的获得靠积累。
积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熟读、背诵、广泛阅读(也包括各种方式的“听”)。
毛泽东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
”这下苦工的重点就是积累语言材料。
“积学如积宝”,对祖国语言文字中那些久经岁月磨练仍放射出夺目光彩的古典诗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尤其要积累,它们都是祖国语言的瑰宝和典范。
“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章学成《文史通义》)。
古时私塾先生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背,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之后,老
收稿日期:2003—02—05
作者简介:王志清(1963—),女,山西左权人,太行师范学校,讲师;
白艾仙(1964—),女,山西左权人,太行师范学校,讲师。
师才开讲。
那些死的语言材料随着老师的讲解开始活起来,化为己有。
识记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丰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理解得更深刻,转化为自己的真实体验,语言能力。
私塾教学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古人正是用这种方法培养了许许多多写文章的行家里手。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也很注重积累,十几年来,一直让学生每周背一首新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平均学歌100首以上,一首歌就是一首诗,这100多首诗词自然提高了学生一些语言储备量。
特级教师,全国青年教学能手泰安六中校长程翔老师在他的学说报告中也谈到“我能把《诗经》中的一百余首诗篇熟练地背出。
”开明版语文实验课本把积累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实施“吞下去”的战略。
结果,有些孩子在大量读背古体诗的基础上能写出象《荷塘》(荷叶清幽碧,露珠花叶藏。
花香满塘溢,蛙儿踞荫唱。
<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三年级陈颖楠>)这样的“古体诗”。
可见,当代教育界著名改革家也早已意识到了积累语言材料对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注意从以下两方面去引导学生。
第一、以课本为依据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积累语言。
语文课本上的范文,除在文体、思想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外,大多是语言精品。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多背。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重内容和技巧的分析,而轻让学生读和背,即以详尽的语言材料的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甚至把语文课的背诵斥之为“死记硬背”,考试也将背诵打入另册,致使学生也视背诵为没有水平,落伍。
这样做,就如同拿着一个橘子,只让学生欣赏它漂亮的颜色,告诉学生它酸甜可口的味道,就是不让学生去吃,去亲自品尝,或者只是浅尝辄止。
语文教学必须把读放在首位。
“读书百遍,词义自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
・
47
・
领悟作品的内涵,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语言,有精彩的部分一定要让学生背下来。
做到篇篇熟读,背诵精彩片段、名家名篇。
第二、在精读的基础上,将语文的阅读、背诵延伸到课外。
语言文字源远流长,精品瑰宝数不胜数,是几册语文书、几节语文课所容纳不了的。
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优美的自然风光、动人的人文景观、广阔的历史画卷中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积累文学底蕴、形成娴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不仅是提倡而且要硬性要求,规定学生必须读多少,背多少,还可以以一日一诗、一周一书、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事实证明,大量的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训练——强化对语言的感受领悟
熟读、背诵、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实践培养语感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过程,因为,一定量的积累会发生质的飞跃。
但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的、自觉的过程,要提高语感能力,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
训练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感受、领悟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实践培养语感的又一个层面。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那么,如何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呢?我认为,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基础上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语感训练。
第一,多朗读。
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文章入于眼,看清字形、词语、句子,不掉字,不添字;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情词芬芳;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和谐;记于心,依文赋情,心旌摇荡,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如此,眼、口、耳、心并用,一举数得,当学生读下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音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顺文气,读懂技法时,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的语感便形成了,课文内容化为营养,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吸收了。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
第二,多欣赏。
朗读固然好,但它只是学习语文、培养语感的方法之一,语文课不能节节都用于朗读,还要多欣赏。
一篇课文、一段话、一句话写得好,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得传神,要细细揣摩、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重点体会它是如何表情达意,如何写景状物,如何刻画人物的,而不是单纯分析它是什么词性,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的语言很普通,可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特别传神。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一句,六个字普普通通、朴朴素素,它用在“林冲到草料场”和“火烧草料场”两情节之间,读来真是神来之笔,它暗示一场新的阴谋正在酝酿,矛盾冲突日趋激烈、尖锐,特别是一个“紧”字,简洁、传神,写雪之大胜过一百二十个“鹅毛大雪”、“飞飞扬扬”、“铺天盖地”。
又如,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以“牛乳”和“洗”写照在叶子和花上的月光,给人一种洁白而又鲜艳欲滴的感觉。
尤其是“泻”和“洗”两个字,朴实无华,用在这里却再恰当不过,再无字可替换。
文学作品中,这样的语言俯拾皆是,只要用心去读,去欣赏,赏析多了,语言感悟能力自然会增强。
另外,在积累语言、朗读、欣赏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多写、多说,在运用中培养语感能力。
如课堂上多表达,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多写读书笔记,多记日记等。
总之,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形成了一定的感悟、领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很好地运用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表情达意,为生活服务。
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虽是老生常谈,却值得我们重视。
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切不可忽视了这几个“语文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廖丽雅.培养个性化语感的四种途径[J].湖南教育,2004, (3):37—39.
Linquistic Sense——the Core of Chinese Ability
WANG Zhiqing,Bai Aixian
(Taihang Normal School,Taiyuan,Shanxi,032600,China)
Abstract:The co re of Chinese ability is linquistic sense,and the for matio n o f linquistic sense is based on practice of languag e,and the language practice includes“accumulation-training-applicatio n”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Chinese ability;linquistic sense;practice;accumulation;training;applicatio n
本文责编 肖 峰・
48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