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孟子》中的“心”“性”“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5
在
《孟子》中,“心”是一个体用合一的概念,他所
指的东西,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承载者,也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
心是孟子将人和兽区分开的关键。
简单来说,孟子是以人心来对人性进行解释的,他认为“心”是天之所与的,因此他把心与天贯通。
在孟子的眼中,不仅人是有心的,天同样也是有心的,并且天的心和人的心是相通的,这就是所谓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两句话所表明的是,天的心是公平的,善良的。
孟子正是用此论证了人性的善良。
在文学领域对于“心、性、天”这三方的讨论也非常多,但“心”的含义,孟子使用这么多“心”字的原因,心、性、天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分析。
一、《孟子》中“心”的含义“心”在《孟子》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同一个心字,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也有区别。
《孟子》中“心”
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指道德情感和意识。
例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的是怜惜他人,不忍心看他人受苦受难。
将这种思想转换成现代文学的角度,就是人内心深处发出的情感,即人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
《孟子》表述情感意识的时候经常选择“心”来阐述,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还有“恻隐之心”等。
二是指一种心理状态。
例如“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都渴望得到公平的待遇,渴望被尊重,这是人们共同的想法。
在这句话里,“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用法在《孟子》里也非常多,像“专心致志”里的“心”指的是注意力,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
三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
例如“养心莫善于寡欲”,这里的“心”指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
这种用法在《孟子》中也经常出现,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认为孟子使用“心”字只是在对道德
情感和意识进行解释,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
四是指大脑这个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指思维的精神内容。
如“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理和义是内心深处的感知,所以只有当“心”代表人内心深处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之时,才能够使理和义达到“心之所同然”的地步。
二、孟子大量使用“心”的原因孟子为什么会大量使用“心”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所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使用这个字是为了解决某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第一,孟子将人与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孟子非常推崇人性论,只是在他所生存的年代,人们认为“生”依赖于“性”,虽然这种观点非常陈旧,但在当时却深入人心,从而给孟子对人性善的论述带来非常大的阻碍。
孟子之所以没有正面否认“生之谓性”的观点,主要是因为这一观点中存在着极大的矛
解析《孟子》中的“心”“性”“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陈冀东
56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15.028
ywjsxxk@
盾,他既对“生”依赖于“性”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又不得不通过“天命之谓性”对“生之谓性”进行否认。
在这样的情况下,孟子必须要对“人之为人”的特点进行研究,进而得出有“心”的结论,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第二,孟子曾经试图对“性”和“命”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简单来说,就是尝试将人的道德、精神与肉体分开。
在这段时间内,关于“性”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大部分学者比较遵从的观点是“天命之谓性”。
也就是说,性和天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天命就是性,命也是性。
在一定意义上,性和命是同一个东西,这种说法并不是错误的,但是从“天命之谓性”的理论来说,“性”只是一个共名,是一个抽象的物体,这就会使孟子在论述人性理论时遇到极大的不便,于是他希望把“性”和“命”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最终推动了“心”这一概念的使用。
第三,孟子需要通过辨析“心”的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来对恶的根源以及善良的产生进行辨析。
在孟子的观念当中,仁义礼智原本就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有些人将爱发挥到极致,而有的人是恶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心”不同。
孟子需要将这一矛
盾的问题表述清楚,不然就会自动推翻自己的理论。
第四,孟子需要给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寻找一定的根据。
孔子十分重视“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他在内心当中感觉只对“仁”进行强调是不足的。
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但他通过反复推演,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认为只重视“仁”是不够的,还要重视“义”,把“义”和“仁”放在并列的位置上,在孔子所讲的“杀身成仁”的基础上,补充“舍生取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孟子并不满足于只对“仁”进行讲解,同时还想给“义”一个独立的地位。
三、“心”贯“性”“天”从孔子的观点中不难看出,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是既定存在的,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确的答案,在《论语》一书中,没有确切的关于心和性的讨论,同时对于性和天、心和天的关系问题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析。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依据自身独有的经验对此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但是这个阐述如果完全从实际出发,很可能会被一些现实中存在的经验推翻,因此他需要对人性善进行相关的认证,从而形成完整的依据。
在整个论述阶段,孟子从很多视角
对“心”的具体内容展开了细致的探讨,对“心、性、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在相关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心”,心将人与性有机结合,正是由于这种看似错综复杂其实息息相关的关系,才能得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结论。
简单来说,孟子是以“心”来贯通“性”和“天”的。
综上所述,孟子用一个“心”字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生活进行指称,同时对人性善的理论价值进行把握。
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精神上的向往是真善美,人的生存离不开精神生活,一个人想要有意义地活着就必须执着地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积极追求精神生活的动力,也是一个人约束自我行为的准则。
在繁杂的现代世界中更是如此,天和人之间的区别是存在的,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天道,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必定是充实的,他的内心深处也会体会到快乐,在这种境界下,将天道向人道转化就需要“心”作为联结者。
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天生的,人性也是天命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心”将天、人以及性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所以“心”贯“性”“天”是孟子对人性本身探究论证的一个
基本参考依据。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