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与抗旱减灾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与抗旱减灾对策
干旱是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干旱频繁发生,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说,我国抗旱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原有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和农业的盲目灌溉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使本不充裕的水资源日趋紧张。
科学面对干旱,建设“节水农业”,提
高防旱抗旱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干旱概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 干旱造成全球农业灌溉用水紧缺
在全球气侯变暖背景下,全球水资源供给、极端干旱
等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增加。
观测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了
4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升了7倍。
而且洪水和干旱发生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将变成各国棘手的问题。
(IPCC)的会议报告中写到,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会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的短缺,缺水问题会成为全球气侯变化的一个恶果。
1.2 我国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一个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185m3,不足全世界人均的1/4,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活和生产用水不合理,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
缺水导致农业旱灾范围广、损失大,一般年景经济损失占全国GDP 1个百分点。
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冻灾、干热风)中,干旱发生的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的1/3,为各项灾害之首,全国多年平均受旱面积约为2114万hm2,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4.9%。
1991~1995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达3000万hm2,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100~2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亿元。
近50年中干旱灾害发展具有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这表明干旱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表明中国气候有干旱化趋势,特别是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干旱的重发区。
2007年我国农业干旱范围广,特别是夏季的高温持续时间长,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7月1日至8月10日,湖南、江西、广东、广西4省(区)因干旱共有151.9万hm2作物受灾,绝收面积24.2万hm2,371.9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49.9亿元。
9月21日至12月30日,长时间少雨,导致江南、华南出现严重干旱,其中贵州、湖南、江西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干旱为50年所罕见,截至12月初统计,干旱导致上述地区300多万人、250万牲畜出现饮用水困难。
1.3 干旱是江西最具威胁的自然灾害
江西素有“十年九旱”、“旱成片、涝成线”之说,干旱比洪涝影响的面更广,是最具威胁江西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不但经常发生伏旱,亦可能发生秋旱、冬旱。
其中以伏、秋连旱危害最重。
2003年旱灾严重,因旱成灾面积151万hm2,导致二晚总产比上年减产105.3万t,减产率为16%。
2007年江西遭受盛夏高温干旱和秋冬连旱的严重旱灾,尤为赣中地区最为严重,部分县市的旱情重于特大干旱的1963年、2003年。
干旱高峰期(8月4号)全省受旱面积102万hm2,144万人因干旱发生饮水困难,全省因旱直接经济损失68.63亿元。
夏季的高温干旱对南昌市的蔬菜造成影响,蔬菜受旱面积0.7万hm2,产量损失6.4万t,占预计蔬菜产量的25%,使蔬菜价格由0.6~0.8元/kg的生菜涨到1元/kg,市民买菜真是“心疼”。
2 干旱灾害的科学对策
2.1 建设抗旱减灾工程,提高干旱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水平
干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防旱、抗旱和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减灾管理,增加投入,利用现有技术水平,完善干旱灾害监测、预报和灾情评
估系统建设,提高旱灾监测、预报和灾情评估准确率;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把旱情信息和减灾措施迅速传递到各地,从而提高减灾指挥和协调的效率;要在掌握大量自然和社会信息的基础上,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着手研究防御旱灾的措施,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2.2 加强水利工程和农业基础建设
水利工程是农业防旱减灾工程的主体。
水库建设、灌溉渠道防渗漏等水利工程将从客观上改变水资源流失的现状。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展治河造田,治山修田,改土蓄水,植树造林,重视水土保持,配好沟、渠、电、路,建设标准高产田等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综合治理是防旱抗旱减灾的基础。
2.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轻旱灾危害
以优化作物种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节水的前提下,按照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率的原则,根据各地旱情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制定适水型农业结构,减少经济价值低的大田作物,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耐旱作物和各种“特色农业”,减轻旱灾危害。
2.4 科学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科学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
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农业用水大户、缺水大户也是浪费大户。
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的80%以上,全国农用水利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5,灌溉浪费水达40%~60%。
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尤为重要。
滴灌、喷灌都是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
2.4.1 滴灌。
滴灌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节水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
滴灌可结合施肥,提高肥效。
滴灌适用于蔬菜、果树以及大棚灌溉。
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与以色列耐特费姆公司联合开发的小型低压滴水
系统,采用宽流道紊流滴头,成功解决了低压灌溉条件下的堵塞问题;滴灌正常工作压力仅要1m,节省能源,为自压滴灌创造了条件;整个系统操作简单,可利用各种水源,运行成本低,既可满足大面积的集中连片使用,又适合一家一户的独立使用。
通过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实验,滴灌较沟灌黄瓜增产23.8%,节水41.1%,并且早上市5天,番茄增产35.5%,节水41.3%。
2.4.2 喷灌。
喷灌是投资最省、管理最方便,对水质要求不严、节水效果明显的一种灌溉技术,与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喷灌节水58%。
喷灌只要配置高程扬水泵、喷灌总管,再将不同规格的喷灌管延伸到田间地头,每个农户安装各自的电源开关,发挥农户喷灌设施管理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农户只要合上闸刀开关,就可以进行喷灌,既省工、省地、省水、省本,又能保肥,改善田间小气候,在丘陵、坡地都可以应用。
2.5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
人工增雨是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采用飞机、高射炮、火箭筒等方法,把可以起凝结作用的碘化银(AgI)、干冰等撒入云层中,促进云中的水汽凝结(或升华),或加快云滴兼并增大而形成降雨。
目前,人工增雨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直接解除干旱灾害的措施。
据研究,增雨作业可达到比自然降水增加10%~25%的效果。
江西空中水汽资源约有9000多亿m3,而目前开发利用率还不到总量的5%。
因此,应用现代技术人工影响天气,开发空中水资源,增加降水量,是抗旱减灾的重要措施。
2.6 喷洒化学防旱剂,减少水分消耗
化学覆盖剂、保水剂、抗蒸腾剂等防旱剂的研究应用,为防旱抗旱开辟了新途径。
它是新兴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多种功能,制成的化学覆盖剂稀释后喷洒于地面形成覆盖膜,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率为18.75%~25.06%;保水剂施入土壤后能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释水量减少率为22.96%。
沙壤土中加入0.2%保水剂后定量灌溉,15天后黄瓜、青椒、西红柿等幼苗仍正常生长,而对照出苗不齐,相继出现萎蔫,至17天后处理黄瓜秧凋萎10%,对照则100%凋萎。
抗蒸剂喷施
叶面可以有效缩小叶片气孔开度,叶面蒸腾下降10.5%,叶片保水力提高28%~32%。
2.7 推广防旱减灾的农艺技术
将稻草、花生秆、玉米秆、青草或地膜等覆盖作物行间,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保湿效果;实行中耕,对土壤浅耕
5~8cm,锄断土壤水分外逸孔隙,维持土壤中、下层的含水量;增施猪、牛粪水、沼渣、沼液或阴沟污水等有机肥,充分发挥有机肥的保水持水的作用;根据天气预报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播种、适时栽插,采用躲、抗、防法和板茬播种法、分层播种法、深播浅盖法、镇压播种法等单项或组合配套技术都是节水防旱、抗旱较有效的农艺技术。
(收稿:200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