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巍山-南诏大理国时期历史文化遗迹摘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〇一〇年四月八日
南诏和大理国是唐代和宋代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乌蛮和白蛮
建立的两个国家地方政权,和唐宋相始终,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星期四很重要的地位。

一,南诏大理政权大事记
公元七世纪初叶-大理洱海地区六诏相继出现。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细奴罗灭白子国建蒙舍诏,建号大蒙国,自称齐嘉王。

并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今巍山垅屿山筑巃屿图城。

后经罗盛,盛罗皮,皮罗阁三代经营。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罗阁兼并一统建南诏国。

二十九年迁都大理苍山佛顶峰麓太和城。

并筑龙首龙尾二关,大厘城。

天宝二年(743年),皮罗阁又在中和峰下筑羊苴咩城。

蒙舍川为副都,子阁罗凤驻守。

唐天宝十年(751年),天宝十三年两次征南诏,唐军26万覆灭。

阁罗凤被迫反唐。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异牟寻自太和城迁居史城(喜洲),自称日东王,封五岳四渎。

即中岳点苍山,东岳乌龙山,南岳蒙乐山,西岳高黎贡山,北岳丽江雪山;四渎即金沙江,澜沧江,黑惠江,怒江。

设三公立九爽。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异牟寻由史城迁都羊苴咩城,此次,羊苴咩城成为南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德宗贞元十年一月,南诏复归唐,并于苍山会盟。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舜化贞卒,郑买嗣篡位,杀南诏蒙氏王族800人,建大长和国。

南诏亡。

大长和国(902-928)郑买嗣建。

大天兴国(928-929)赵善政王。

大义宁国(929-937)杨干贞建。

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

南宋理宗保佑一年(1253),段兴智被忽必烈灭国,传22世,共316年,与宋相始终。

二,丧葬习俗
“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

稍富室广栽杉松。

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之,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

南诏家则储以金瓶,艾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

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

”——《云南志》唐樊缉三,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1)巍山垅屿山。

垅屿图城,在南诏国地方政权存在254年南诏重要都城。

山梁筑云隐寺(天姆崖寺,俗名西边大寺)南诏宗教祭祀活动名山,并建有南诏宗庙在旁火把山松明楼。

众多知名高僧皆出于此:唐南诏苏国师及赞陀崛多,明悟空,白水,无住,担当,清海崇,寂旭。

明清时杨慎,李元阳,徐霞客,钱沣等文人学者及于此。

建国后,著名学者费孝通,马长寿,方国瑜,李绍明,王家佑等前来此考察南诏历史。

1990年春,文物保护部门出土南诏有字瓦,佛教造像80多件。

极其精美。

今多存于大理州博物馆,笔者去年有幸参观,感触颇深。

2)南诏宗祠。

巍宝山南诏土主庙。

巡山殿是巍宝山修建最早的殿宇。

初为唐开元二年(714)皮罗阁所建。

历代修缮。

为南诏祖庙。

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祸。

光绪年间贺道姑重见。

名联:问南诏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归来福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处;与李唐十三传相始终,雄图何在,似此孤云野鹤,获遂当年崖穴心。

即出于此。

玄珠观(今大小寺玄龙寺)。

唐贞观年间细奴罗所建,为南诏祖庙。

南诏灭亡改为道观。

苍山神祠。

苍山中和峰。

蒙迁都大理所建。

明初重建,后经明嘉靖七年,三十一年。

清康熙三十一年3次复修重建。

清咸同年间毁于战乱。

光绪年间重修。

自异牟寻以来一直为南诏祖庙。

每年南诏王族都要举行重大祭祖仪式。

南诏亡后几经变化,成为当地白族人民的本主庙。

如今庙内主要供奉唐朝御史,谏议大夫杜光庭。

据史书记载,除以上三座宗祠,将南诏王奉为土主进行崇拜,在南诏故地巍山还有九座;
*蒙舍庙巍山庙街蒙舍山。

祀四代王皮罗阁。

*牧甸罗土主庙巍山庙街河上湾,祭祀南诏二代王罗盛。

*利可村土主庙庙街利可村,祭祀四代王皮罗阁。

*大仓土主庙大仓镇东山,祭祀南诏五代王阁罗凤
*北山寺土主庙永建永利村公所北山,祀南诏副王凤嘉异
*罗甸勃土主庙大仓罗甸村,祀南诏十代王劝丰佑
*嗟耶土主庙巍山县城东山,祀是二代王隆舜
*白牛土主庙庙街大厂村,祀十三代王舜化贞
*垅屿山土主庙明彝族土司左琳及母张恭人建祀南诏始祖
细奴罗
3)大理雪人峰白王洞
是为白王古墓,用砖砌的隧道型大型古墓葬,外形已被破坏,民间俗称白王洞。

93年省考古研究所及大理市博物馆考古发掘应为明汝南王朱有勋王妃墓。

遗址上筑两层人工平台,气势恢宏,附近出土过大量南诏大理时期有字瓦。

4)南诏时期古塔
垅屿山云隐寺塔,巍山古城西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南诏劝丰佑时期824-859年),宏圣寺塔,下关佛图寺塔等。

巍山两塔仅剩遗址。

5)城池
垅屿图城在南诏国地方政权存在254年南诏重要都城。

蒙舍城遗址-今巍山县古城村东关巍公路下。

至宋元仍存,曾为阳瓜州刺史,驻所。

太和城南距下关重镇3公里,北距大理古城7.5公里。

在大理苍山佛顶峰麓和太和村一带。

唐开元二十五年,南诏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六诏,于次年建太和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从蒙舍迁居太和城,随后经营到六代王异牟寻。

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筑一座金刚城及南诏避暑宫。

今存遗址。

城前南诏德化碑为五代王阁罗凤立。

明初使废。

大厘城今苍山五台峰下喜洲一带,南距大理古城二十公里,原为邓赕诏主咩罗皮所居,后为南诏所占。

异牟寻即位后曾迁都于此,后迁都羊苴咩城。

大厘城元末仍存,明初被毁。

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北一带。

位于苍山中和峰下,东达才村以西。

是南诏规模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都城,是南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最初为“河蛮”所居,后阁罗凤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扩建,异牟寻唐大历十四年迁都于此。

唐樊绰《云南志》载“羊苴咩城,南北城门相对,大和往来通衢也。

从楼下门行三百步至二重门,门屋五间。

两行门楼相对,各有牓,并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宅也。

如第二重门,行两百步至第三重门,门列戟,上有重楼。

入门是屏墙。

又行一百余步,至大厅,阶高丈余。

重屋制如蛛网,架空五柱。

两边兼有门楼。

下临清池。

大厅后小厅,小厅后乃南诏宅也。

客馆(即应五华楼——笔者注)在门楼外东南二里。

馆前有亭,亭临方池,周回七里,水深数丈,鱼鳖悉有。


可以想象南诏羊苴咩城规模之巨大宏伟。

史载乃当时时间上十大
城市之一。

大理国仍为都城,元代为段氏总管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理都指挥使周能在原城内依制住今大理古城,羊苴咩城使废。

北城墙仍存于现大理古城北桃溪南岸,西起中和峰麓经古城至才村西200余米处,善存古城墙残址。

残存城墙遗址一道。

残墙基宽8~10米,高2~4米,大部分为夯土筑成,部分用砖砌垒。

可以想象此城规模之大。

在久远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堪称华夏西南重城。

6)南诏大理皇家第一寺——无为寺
无为寺建于唐朝中期。

天竺高僧赞陀崛多来到南诏国传法,南诏王阁罗凤也皈依在他门下,成为佛门弟子。

阁罗凤为了报答师父的恩德,提出要为赞陀崛多建造一座清修的寺院,地址就选在当年高僧在苍山隐修的兰峰下。

寺院建成后,大家却为给寺庙起个名字犯了愁。

这时观音菩萨踏云而来,声如洪钟,颂出偈语:“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

于是就起名为“无为寺”。

佛教之于南诏国,其神秘性和重要性,只有亲临无为寺,才能深切体味到。

无为寺后侧,刚复建好的药师殿,正在塑佛像,格局似乎比一般寺庙的药师殿要高一些。

每年大年初三,无为寺还举办“药师佛”庙会。

大理国时期,无为寺曾是大理国的“太医院”,这里汇聚了天下名医。

无为寺之所以扮演“太医院”的角色,与当时寺里身份非凡的僧人有关,比如,有一身绝世武功、绝代佳人相伴的段誉,最后还是禅位为僧,到天龙寺做了和尚。

而这,金庸先生的《天龙
八部》里都没有记录。

大理国段氏传位22代,10代帝王为僧,有8位帝王选择在无为寺剃度,由此可见,当时无为寺在大理国堪称皇家寺院。

皇帝在无为寺出家。

6)感通寺
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距大理古城约5公里,距离下关约11公里。

感通寺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于一身,又名荡山寺。

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感通寺的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七年,感通寺的住持——无极大法师前往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并带去了一匹白马,一株茶树。

进献时正好是初春,白马嘶鸣,茶树开花。

当时,明太祖认为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于是便给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并授其职务为“大理府僧纲司都纲”(当时管理佛寺的大和尚的职务),并赐诗18首送归。

全山僧众迎接无极归来的地方,后来也建了寺庙,称为班山(即现在感通寺山门下侧)。

从此感通山寺庙大兴,明末高僧担当曾题联云:“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自百度百科)
在众多的寺庵中,最负盛名的是感通寺。

寺在大理市观音塘村后,苍山圣应峰麓。

从观音塘下车,穿过村子,向苍山进发,约两公里即达。

山寺前满坡茶园,清翠碧绿,清香扑鼻。

感通茶,在南诏时代就有种植,举首看苍山,峰峦挺秀,感通寺处在一片苍松古柏之间。

原规模较大,殿阁层叠,寺僧众多,今只剩大殿一座及侧房二所,僧尼四、五。

塑像均为近几年群众自发修复,穿寺而上,见一片残垣,约有数十院,间有高大的柏树,可以窥见当年的规模。

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始建于南诏初年(即公元9世纪初),相传为南诏高僧李成眉所建。

当年李成眉云游到大理,看到感通寺这块地点风水很好,就把他手中的樟木禅杖插在地上道:若此寺能建寺,就让禅杖成活。

果如所言,禅杖就地生根。

于是他即筑台保护成活的樟树,且名之曰”樟木台“,并着手修建寺宇。

传说专家的和尚在念诵《龙女经》时感动了龙女。

龙女先是化成凡女来为和尚做齐饭,随后化作龙女花。

和尚用龙女花为皇后治好乳疮后,国王非常高兴,赏赐给重金,大兴土木,广建寺宇,并在龙女花旁立下了”恩彼灵株“的碑文。

该寺元朝扩建,而兴盛于明。

当时该寺的高僧法天无极禅师,率僧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入京朝见,献山茶一株,龙马一匹,《征南赋》一通,进观诗二章。

诗中说:“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

叶榆臵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

世祖北来还是段,天兵南下便除梁。

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

”上御殿面呈那天,忽马嘶花放,群臣多以为是祥瑞徵兆,明太祖朱元璋大喜,“馆之上刹,赐馔、赐衣、赐号,并敕游诸名刹”,又御书《乘春诗》二章赐无极。

其第一首云:“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曾未宁。

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气罩横汀。

芒鞵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清汗水清。

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

”并敕令在荡山建造“大云殿”,创三十六院,还让无极主持大理的佛教。

无极辞归,明太祖朱元璋又作诗十八首,拟师徒们跋山涉水之状,命翰林诸学士、京都名僧和诗以送行。

这在云南佛教史上,是空前显赫的篇章。

无极回大理,拓地建寺,增至三十六院。

第二年,皇帝又命云南布政使张紞监山慰劳,转达皇帝关注之意。

由是无极成为大理寺僧门之首,感通寺也就显赫一时,寺前所立的十八块御制诗碑,御制龙章,独冠诸山,高僧提当有联云“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又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嘉靖庚寅(1530年)二月,杨升庵与李元阳游点苍山,夜宿感通寺,篝灯夜坐,闻寺僧诵经,字音多讹,李元阳曰:“六书中转注实非考老,而宋人妄拟,后世学都遂沿而不改,此不可无述,愿公任之”,“杨慎遂操笔书转注之例约千余字,汇为一编”(杨慎《点苍山游记》)。

在这项工作里出力尤多的是白族学者董难,太和人,字西羽,同寓写韵楼,辑转注,收奇字,做了大量工作。

使《转注古音略》能够“汇为一编”。

清人桂未谷曾在诗里肯定说:“西羽曾为结伴游,班山寺里共听秋。

谁通转注收奇字,个个来登写韵楼。

”(《题杨升庵像》)。

他们在感通寺前一座楼上住了二十天,游览寺院,研讨学问,吟诗唱和,加深了各族诗人间的友谊,成为千古美谈,临走,李元阳将他们住所题为“写韵楼”。

后人为纪念杨升庵,在写韵楼上悬挂他的画像,游者题咏不绝。

清人张端孙诗云:“秀骨青山何处是,登楼想见古人情。

君门痛哭曾无补,边戌文章有大名。

谁忆凤凰余旧诏,独留鸥鹭未寒盟。

千秋遗迹斜阳里,到此翻教感慨生。


在升庵游感通寺后一百三十六年(康熙六年),明末著名爱国诗僧担当(普荷)重修写韵楼,并从鸡足山来这里定居。

后人有联曰:“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

”担当当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但复明之志犹未改。

他对杨慎的品格、为人,十分崇敬,连续作《写韵楼歌》、《吊杨升庵太史》等诗篇,称道杨慎“撑天拄地”的气节,虽远戌滇南,而“气更豪”。

最后一年,还在感通寺作拈花颂百咏。

担当是杨(慎)门七学士之一的唐琦之孙,俗姓唐,云南晋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明末、清初云南著名的诗人、画家,著名《修园集》、《橛庵草》及数百件书画传世,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担当墓建于寺后佛顶峰下,高3.5米,直径2.5米,为窣堵波式的石塔,《担当大和尚塔铭》为1945年重刻。

前人万秉义有《登写韵楼奉
怀杨太史及唐大来》诗:“书法诗画推三绝,太史名僧共一楼。

住去青山还此日,归来黄鹤是何秋?”
到清光绪丙午(1906年)僧法藏题“重开宝藏”额,有联题:“无所感,无所感,亦无所感,万感都归戒定慧;何以通,何以通,亦无所通,一通了彻去来今。

”感通寺是大理佛寺的代表之一,寺中写韵楼是大理古代文明的见证。

感通寺坐南向北,左边山门上刻有“法轮常转”四个大字,右边山门上刻有“佛日增辉”四个大字。

山门左右,各有两尊丈二金身的护法神。

进山门后数步,右转上四五级石阶,即进入感通寺正院,正院十丈见方,院内有大小花台四个,皆有奇花异草,无论寒来暑往,四季皆有阵阵暗透露浮动,院西高台上为大雄宝殿(即原先之大云堂)。

殿前左廊,有重达五百公斤铜钟,殿之右廊,原有直径五尺的大鼓,如今钟尚在而鼓已不存。

大殿前的朱红台柱上,有一对联道:“古刹何奇,状元写韵,才子参禅,总督题壁,霞客记游,名士名僧名官名流登临览胜;班山独秀,龙女献花,无极观帝,波罗正果,悲鸿好马,有文有赋有诗有画荟萃云堂。

”这一对联把到过感通寺的状元杨慎、翰林李元阳、旅行家行霞客、和尚担当、画家徐悲鸿等与感通寺的历史和传说巧妙地连接了起来。

大殿正中,供有丈八金身的释迦牟尼佛祖。

佛像左边,是丈六金身的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两侧,是八尽金身的木叉和善财童子。

佛像右边,是丈六金身的地藏王菩萨,再往右是丈六金身的达摩祖师。

大殿内香烟缭绕,供果丰盛,佛灯长明,前来朝拜都络绎不绝。

大雄宝殿右侧原为班山楼,后改为“写韵楼”。

现此楼为签文房。

右侧楼为花园和僧人居住。

花园里有翠竹数丛,丁香、缅桂、金桂、山茶等名花十余株,一年四季,异香袭人。

大雄宝殿右侧为客房,可供过往僧尼和客人食宿。

客房前台柱上,有担当和尚自作的对联曰:“百尺高楼千古胜,万里江山一担当。

”客房后为厨房,且有小路通山后。

寺后山上有担当墓,其墓铭赞担当诗文乃“清而不荡,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

”墓铭录有担当辞世之偈曰:“天也破,土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

”墓铭以下面文字为终结:“结焉儒,终焉佛,一而二,二而一。

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


感通寺现任住持惟昌法师,83岁,安徽人,兼任大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本寺知客传戒法师,30岁,云南大姚人,1992年出家,师从惟昌,兼任大理市佛教协会理事。

(以上自/temple/HTML/temple_200707221 13656.html)
7)巍宝山
巍山县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城中心保存有明代建筑古城楼。

巍宝山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山顶海拔2509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自东北向西南走向。

开辟于汉代,唐代为南诏国的发祥地。

巍宝山以南诏发祥地和道教圣地而出名,是中国西南部的名山之一,历代史籍均有记载。

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二十余座,其中以清微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

宫观群中有一大庙名巡山殿,主祀细奴逻,即第一代土主神,与其他道教名山有别。

张陵所创立之五斗米道也曾传播到此,山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陵的故事。

传说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曾云游止巍宝山并在山上点化南诏始祖细奴罗,故唐代南诏山并在山中传教,许多关于吕洞宾在山传教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于山间道观与村舍。

明末清初,很多道士进入巍宝山隐居修炼,收徒传教,并创建了青霞观、玉皇阁、依仙阁、三官殿、三师殿、三皇殿、魁星殿、斗姥阁、无极宫、碧永宫、云鹤宫、培鹤楼、道源宫、财神殿等二十余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时住山道士多达数百人;清代巍宝山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山中宫观林立,香火旺盛,十方道士往来不绝;民国期间,前往巍宝山出家清修的道士亦为数不少。

解放后,巍宝山的道教宫观庙宇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保护。

从1982年开始,当地政府逐年拨款对山中的文昌宫、玉皇阁、青霞观、三皇殿、斗姥阁、培鹤楼、财神殿等道教建筑进行修缮。

现存道教宫观殿宇布局严谨,格式齐全,金碧辉煌,气势壮观,其建筑造型具有显明的少数民族古建筑特色和地方特点;宫观殿堂内的壁画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逼真传神。

巍宝山不仅是滇南的道教名山,而且还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中名胜景点颇多,主要有“天门锁胜”、“拱城远眺”、“龙池烟柳”、“朝阳育鹤”、“山茶流红”、“鹤楼古梅”、“古洞长春”等三十余处。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为巍宝山传统的庙会期,届时山上香客游人成千上万,宫观殿宇香烟缭绕,常可欣赏到由民间道教组织演奏的洞经音乐和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

根据史籍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


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0多座道观殿宇,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上百人。

宫观依山就势,布局巧妙,出阁架斗,工艺精湛,雄浑古雅,雕塑形象逼真传神,雕刻壁画和图案丰富多姿,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画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欢乐情景,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评价甚高。

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

从山腰到山顶,覆盖着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粗可数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贵树种云头柏、野香樟等。

主君阁(灵宫殿)前的古山茶,为明末清初遗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长300多年,现仍亭亭玉立,姿态优美,早春二月,开花达数百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

行走在巍宝山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每年农历二月一日之十五日是巍宝山传统朝山庙会,四方游人云集,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届时山上香客游人成千上万,宫观殿宇香烟缭绕,常可欣赏到由民间道教组织演奏的洞经音乐和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会。

(自百度百科)
8)巍山五印灵山?
五印山曾是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名山,且与南诏历史有莫大关系。

南诏封为神山。

在今巍山县五印,距县城六十公里,坐东向西,山势自北向南延伸,有五座并排山峰,宛如五颗大印故名五印山。

张锦蕴《开
建五印山胜光寺记》中记五印山为“传为迦叶休息地”,又名千佛山。

《南诏时期,南诏王族在山中建有迦叶殿,祀佛主迦叶弟子.南诏灭亡后,五印山随之衰歇。

元亡明兴,南诏王族左氏土官兴起,明清历任蒙化土知府17氏,前后共五百多年。

佛教僧侣购置五印山作为佛教圣地,先后建胜光寺,祁林寺,普陀寺,观音殿,太子殿等诸多佛教寺院。

明代刑部主事宣廷式及弟福建兴化府推官宣廷宾辞官即来五印山为僧。

照宏,白云兼五印山住持。

是享有盛誉的高僧。

清有赵道徐,学清,等高僧开堂说法。

一度成为滇西佛教名山。

民国时期,有海灯,虚云等高僧云游此地。

清代有张端亮(“滇西三绝文人”),彭印古(清著名诗人)隐居于此。

据佛教宗谱记载,佛教曹洞派弟子照宏高僧为刘太保师傅,在五印山另演叫刘太保宗,传16世,在云南省佛教史上独树一帜。

巍山旧志载五印山西部天空农历二,八月份雨后可见“蜃楼”幻景,彩云现瑞。

由此,“五印灵光”成巍山十六景之一。

五印山风光秀丽,素有“五印灵光山八景”:“佛光现瑞”“五印摩空”“表杪晴晓”夜阑村火”“石匼甘泉”“村吞反照”“千峰霁月”“万壑秋云”。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朝山庙会,人山人海,十分壮观。

〈大理古佚书钞·淮城夜语〉载清平官郑买嗣篡位建大长和国,“杀蒙氏家族八百余口,灭南诏,掘陵地,取其葬器,焚尸,尽投澜沧江。

”“元末明初,叶榆七子齐而考之(王墓),九入蒙化府,先如巍宝,文华,巄屿图诸山查之,无获。

后入五印山,见山奇秀,云合霁平,秀岭甘泉,世外胜境,五印相叠,而得脉地,果得古墓遗坑
数十。

其规模巨大,知必南诏历代王,王妃陵寝宫地。

郑回后代数为相国,叛国篡位,而对叱咤风云两百年蒙氏家族不留一口,死者墓葬不放过,可喡绝矣。

”当然其真实性难以考证。

且此与《云南志》唐樊啅“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

稍富室广栽杉松。

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之,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

南诏家则储以金瓶,艾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

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

”火葬之说稍异。

但是不难看出五印山曾有的历史地位。

7)大理喜洲弘圭山古墓群
大理市名镇喜洲有座名扬弘圭山,古名红冠山,位于大理苍山十九峰北端的五台峰之麓,五台峰有五台,红冠山为五台峰的第一台,坐西朝东,延伸在美丽的喜洲坝子之中,和誉称“小上海”的喜洲毗连,再东就是烟波浩瀚的洱海。

喜洲是历史名镇,也是白族的发祥地之一,自汉代开始,白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大理古代文明灿烂的历史。

《隋史》记载,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派谴行军总管史万岁征云南,平定云南民族叛乱,史万岁在滇西征战中,就在喜洲筑城以居,之后,史称喜洲为“史城”,从此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之中。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国的六世祖南诏王异牟寻继位后,于此建行都,更名“大厘城”,经营至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迁都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以西苍山中和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