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以肺外并发症为分界,分为肺外组和对照组。
监测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病程、发热时间、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对照组的病程和热程均短于肺外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3%)高于肺外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外并发症最常累及消化系统(发病率为35.19%),还可累及神经、血液等多个系统。
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且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
标签: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肺外并发症
小儿肺炎支原体(MP)是导致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根据流行病学调查,MP的感染率正不断增高[1]。
MP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对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天然耐药,但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
MP感染的病程长,且可累计神经、消化等多个系统,给患者带来巨大危害[2]。
为了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笔者所在医院对小儿MP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5月收治的小儿MP感染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有肺外并发症分为对照组和肺外组。
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年龄≤14岁。
(2)实验室检查:血清中有IgM抗体。
(3)病原学检查:痰培养支原体阳性。
对照组患者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8个月~12岁,平均(4.3±1.2)岁。
肺外组患者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7个月~13岁,平均(4.5±1.3)岁。
对照组和肺外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患者,严格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用药,根据儿童体重确定用药剂量,并对各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
记录两组患者的病程,发热情况、肺部阴影和治疗效果,同时对肺外组患者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
所得数据均做统计学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疗效评价标准见表1,总有效=痊愈+好转。
表1 疗效评价标准
类别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消失,痰培养支原体阴性,
IgM滴度降低
好转临床症状缓解,肺部阴影缩小,痰培养仍阳性,IgM滴度降低
无效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肺部阴影不好转或扩大,IgM滴度增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程、发热情况和肺部阴影比较
对照组的病程和热程均短于肺外组(P<0.05),肺外组患者肺部阴影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病程、发热情况和肺部阴影比较
组别病程(d)热程(d)肺部阴影例(%)
对照组(n=46)10.9±4.3 5.7±0.4 2(4.35)
肺外组(n=54)13.8±4.7 9.1±0.7 20(37.04)
t/字2值 3.197 29.126 15.468
P值<0.05 <0.05 <0.05
2.2 疗效比较
肺外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33%)低于对照组(9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99,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情况
组别痊愈好转无效
对照组(n=46)30(65.22)15(32.61)1(2.17)
肺外组(n=54)25(46.30)20(37.04)9(16.67)
2.3 肺外组不良反应分析
小儿MP感染肺外并发症最常累及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还可累及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及其他系统,详见表4。
表4 肺外并发症分布
系统并发症例(%)表现
消化系统19(35.19)恶心、呕吐、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
神经系统13(24.07)脑炎、多发性神经根炎
血液系统7(12.96)凝血异常、溶血性贫血
心血管系统5(9.26)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积液等
泌尿系统4(7.41)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肾衰竭等
皮肤及黏膜4(7.41)Steven-Johnson综合征、结膜炎等
其他2(3.70)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3 讨论
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兼性厌氧、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流行,尤其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3]。
近些年,小儿MP感染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儿童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4]。
肺炎支原体可通过血液播散到机体各器官,且肺外并发症和肺部疾病的发生时间无一致性,甚至可单发肺外并发症。
笔者所在医院对小儿MP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1)对照组的病程和热程均短于肺外组(P<0.05),肺外组患者肺部阴影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
(2)肺外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33%)低于对照组(9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儿MP感染肺外并发症最常累及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发病率分别为35.19%和24.07%,还涉及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及其他系统。
研究结果提示小儿MP感染并发肺外感染时,发热时间长,病程长,且肺部病变更严重;肺外并发症可涉及多个系统,对患者的危害更大。
目前临床上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MP感染,大环内酯类能不可逆的结合
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5]。
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药物中唯一的杀菌药,副作用小,疗效好,得到广泛使用。
对于小儿MP感染肺外病症,临床医生要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抗感染,纠正原发病。
综上所述,小儿MP感染肺外并发症病情常较重,但若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戴建国.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探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6):81.
[2]路元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肺外并发症临床特征[J].吉林医学,2011,32(34):7214-7215.
[3]王恒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0,25(14):1221-1223.
[4]伍全概,王淑冰,吴伟,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22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3):273-274.
[5]杨韬滔.8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4):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