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更具体的说,是指对山川平原,花鸟虫鱼乃至家居摆设等事物的描写。
有很多同学不明白: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为什么常常需要景物描写。
至于为什么,很多时候一些同学也说不出来,反正模仿吧!很有点为写景而写景的味道。
其实,除了纯粹的写景散文外,在其他文体中,纯粹的写景是不存在的。
凡是写景,一定有目的,有意图。
我们不妨结合有关课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
《穷人》开篇写道: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
在这细腻的环境描写中,让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温暖舒适是桑娜营造出来的,这就有力的突出了主人勤劳能干的品质。
开篇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能干的桑娜形象。
总的来说,景物描写目的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人物、事件的真实感,从侧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事物特点。
二、烘托人物心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心理是我国的传统写法。
鲁迅《药》中写华老栓去为儿子买药,有这样一段:
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最后两句是写景,更是写华老栓的心情。
马上就能买到人血馒头了,儿子的病也就能够得到根治了,如此,华老栓心里怎不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呢?
再如《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的景物描写:
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象一曲幽幽的小令。
课文对林中景色的描写,突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而兴奋的心情。
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的说明了“我”重新找回了拉好琴的自信。
三、发展故事情节。
孙犁《荷花淀》写水生妻等妇女去探望丈夫,半路遇上了日本鬼子。
鬼子在后面追,她们在前面跑,这时有一段景物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妇女们快被鬼子追上了,作者却来了这么一段景物描写,且十分优美。
目的何在?只要我们看到了“铜墙铁壁”一词,就能意识到一场伏击日寇的战斗,将
可能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接着读下文,知道也确实如此。
另外,这里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在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四、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抒情散文、演说稿等都是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一些山水游记更是寄托作者的深情。
如:
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摆摆,使人望而生畏。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
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情恋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极其豪迈的笔法,给我们描绘出了索溪峪山的野性美: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的美。
在这里,作者饱含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正是要点明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风光,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
五、反映社会背景。
峻青《党员登记表》中一开头便这样写:
暴风雪在飞扬着……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冬里。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这几段写暴风雪肆虐,充分衬托了海莱山区白色恐怖的残酷。
黄淑英为收藏保护党员登记表而从容就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
六、交代地点或时间,渲染气氛。
《青山不老》开头写道: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通过描写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
这是什么地方?一所普通的院落,一个曾经风沙肆虐的山沟。
而此时已是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建松涛阵阵,叶间微波绿泛。
山沟为什么改变了模样?通过环境描写,极好的渲染了这位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一环境描写,为下文老人克服重重困难改造山林,创造奇迹做了铺垫,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环境描写还有显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等作用。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阅读中紧扣文本,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进而深入的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重要的还是实践,如果能够在写作文时也能出于一定的目的来段景物描写,想一定会为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