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
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非常复杂,流派纷呈,头绪也很多。
此题要求通过“点”的掌握,梳理出变化的轨迹,为纷乱的现象找到一条线索。
首先,应关注每个流派最突出的特点,如初期白话诗的散文化与写实风格、郭沫若对抒情的强调、前期新月派的格律化主张,以及早期象征派对纯诗的追求等。
在把握了“点”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将“点”连缀成“线”,注意潮流消长背后的两次“结构性调整”,即从散文化到诗化、从自由化到规范化。
这一次次的转变与调整,正是新诗在获得解放之后,不断追求诗美、不断建立自己的形式的过程。
抓住这样一条线索,就会对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有整体上的把握了。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可以看做是他白话诗尝试的理论起点,要点包括:
1.“作诗如作文”要求打破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界限,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为“用白话写诗”提供了历史突破口。
2.胡适提出这个主张,受到了宋诗传统和晚清“诗界革命”的启示,但又完成了一种历史超越。
3.“作诗如作文”带来诗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双重革命,诗歌观念的变化也蕴涵在其背后。
4.作为一种激进的“战略”,该主张为新诗的创造开辟了道路,但在某种意义上,模糊了“诗”的文体特征,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书附录中废名《谈新诗》中的一段也可参考,体味“散文的文字”与“诗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在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是“格律化”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阐发者,所以本题可以他的理论和创作为中心,展开论述。
首先,可交代一下新月派诗人对“和谐”与“均齐”的共同追求,以及在新诗规范化方面的尝试,进而讨论闻一多对诗歌“格律”的思考,重点说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具体内涵,并探讨这种追求在新诗的历史发展中,在沟通旧诗与新诗方面,具有怎样的意义。
在创作实践方面,可举闻一多的《死水》等作品为例,从诗行的构成,词汇、意象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三美”的理论如何落实在具体的写作中,徐志摩诗歌中优美的节奏感、朱湘对诗歌章法与音韵的经营,也可以纳入到论述当中。
最后,还应注意格律化带来的形式拘束,从格律化与自由化的消长中,把握新诗形式的内在张力。
(4)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弃妇》是早期象征派的代表之作。
对作品的细读,要大致把握基本的风格、结构和内涵。
其次,要提炼此诗的几个关键特征,如意
象组织的跳跃性、“弃妇”形象的象征性等,结合教材第五节对早期象征派的整体论述,阐发象征派的艺术追求,如表达的间接性与暗示性,“远取譬”的自由联想等。
联系周作人对早期新诗“太过透明”的批评,思考这种探索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新质。
也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对这种诗风的新奇与晦涩,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
(5)试扼要说明新月派诗歌在吸收外国文学思潮和中国文学传统影响方面的成败得失。
首先应简略交代新月派诗歌产生的缘由,说明早期白话诗在实现诗体解放的同时所产生的偏向,如说理直陈、诗质的散文化、情感过分泛滥等。
新月派诗人正是针对这些弊病,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主张在形式上广采中外古典诗歌的优长,以促进新诗的规范化建设。
他们对西方新人文主义和谐典雅美学观念的吸取,以及一定程度上回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传统抒情模式,都在中西交融的尝试中有所创新。
而过分拘泥于格律,也可能造成诗歌个性发挥的障碍。
可选取闻一多等代表性的新月派诗人,围绕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绩展开论述,结合中国新诗在矛盾中探索的发展历程评价其功过得失。
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区别。
新月派后期经过反思检讨,矫正了前期在格律问题上的偏颇,更为关注新诗的特殊内质,显示出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