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道家精神影响的中国画构图法——穿越时窄的散点透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道家精神影响的中国画构图法——穿越时窄的散点透视
作者:张艳平
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12期
TEXT / 张艳平
中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美学特色,严密的艺术特性,
这在世界美术之林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画的特色与中国画家的审美观念、主观精神密以及与
中国哲学文化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哲学精神,为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
了一个新的思路,对历代画家们的创作思想、绘画技法以及对中国画的审美经验、绘画风格,
尤其是构图学,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奠基作用。

中国画是表现中国人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创造性语言的应用和对超越
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选择,赋予画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围。

中国画所特有的空间意识,即对无限广
阔自由的空间的追求是同道家思想分不开的。

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中国画在构图上不受
定点约束的散点透视法,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使得视野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
象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随意列置,这种非常自由灵活的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的创作
思想基本上是渊源于道家精神的,正和道家的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契和。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美,
即以人的自由生活的境界为美,以人的精神、情感的自由表现为美。

老庄的哲学思想,其根本
旨意都是在追求自由,追求思想的解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受任何有限的个别自然物
的束缚,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而进入从心所欲、物我两忘、得意
忘言的境界。

因此,只有让事物纯任自然地表现出它们的本性,显示出它们的自由,才会有美
的存在。

中国画构图,一向是以有限来表达无限的。

宋代赵黻的《江山万里图卷》,从长江源
头画到入海处,峰回水转,气象万千,这绵延数千里的景色,如果以西画的焦点透视来画,是
画不出来的,因为焦点透视的取景和照相机一样,只停留在一个固定点上,即使用最大的广角
镜头也很有限。

中国画家在这里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处着眼,沿途作画,再将各主要景色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一幅完整的画。

使人不走一步,便可尽览山川胜景。


点透视对表现内容和欣赏者来说,都是非常自由的,它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它可以达到
一幅画远看(大势)全貌,近看局部,浏览情节,分析矛盾,发人深思的目的。

以便求得看画、读画、讲画、想画的效果。

在咫尺之图,可卧游千百里之景。

沈括懂得东望西、西看东的透视
道理,但他认为这样机械地去画“东南西北,宛儿目前”(王维),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散点”的方法才能表现出同一画中的东南西北,从而“收敛众景,发之图素”。

(见《广川画跋》)。

又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以散点透视法把汴河
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分为“郊区”、“虹桥”、“市区”等三段,通过这种分段式的构图展
现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景象。

中国画在构图方式上的这种情景交融的美
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源于人与无限的宇宙、自然合一的道家精神。

散点透视在中国画构图发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问题。

它突破了透视学的视力范围。


了突出典型形象,它按照美的法则,扬弃了生活中的某些干扰视线的形象以适应于内容的变化。

它并不是像虚无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地说成古人不懂科学的透视,或说成是一种较原始
的表现方法。

在最早的山水画单幅的题材,如王维的《雪溪图》都是近乎焦点透视的构图,只
是把远景稍微提高了一些,并非不懂得生活中视线消失的规律。

山水画是从隋唐以后才开始流行,在唐以前的画风,基本倾向于写实的,散点透视恰恰是在山水画以前的人物故事画中就开
始了。

这正好说明构图很早就跨越了焦点透视的局限性。

因为历史故事,它都有着情节性,是发展的(具有运动性),画家要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情节,表现在同一的时间与空间之中,这就必须大胆地突破焦点透视的逼真性,用散点透视分段分区把它表现出来。

如秦汉石刻、画像砖,就是采用分区的表现方法(见孝堂山与武梁祠石刻)。

到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卷》,它比石刻进了一步,不是机械的分段分区,而是通过环境或景物衔接起来的“通景式”的构图。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出一种空间美。

这幅长卷巨作,采取浪漫的神话形式结构,画面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主要人物在画面上反复出现,安排了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按情设景,以景抒情,忧婉妩丽地展现了各种情景。

画面利用空间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构思的“意境”,整个的构图体现在“情势”的忧婉激荡之中。

《洛神赋图》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给人一种不断的“运动感”,感情起伏,象银幕画面一样,产生了一种使人意识到的时间效果。

这就是中国画中的“情势”构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

又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著名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分段式空间”的构图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把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幅画卷中,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幅人物画长卷,韩熙载这个人物在不同的画面和场景中分别出现,组成一幅整体有机的画面。

主要人物重复出现,以情节分段,环境连续,有分有联,只有散点透视才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在整个的时间上突破了空间,但在具体的细节上又保留了特定的空间;空间的突破是为了时间的继续,时间的突破是为空间的统一。

这是造型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法。

顾闳中在处理“夜宴”的结构中,在解决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中,发展了中国传统构图方法,在中国人物画中是独树一帜的。

散点透视这种艺术技巧,能打破生活中的客观环境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而又能体现画中情景所需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画在构图上智慧的表现,它使静止的空间艺术获得了时间的生命力。

中国画,以卷画的形式出现,在构图上,大胆的创造是惊人的,它敢于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使静止的画面,变化万端的生活,富有时间感,静而不静,不动而动,这是美学的魅力,更是中国画构图学的独特艺术创造力。

【张艳平,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