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诗歌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上诗歌练习一(期中)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名句研读]
1你能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
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春来潮涨,江水浩淼。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

没有风,波平浪静,
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选用的“生”和“入”有什么妙
处吗?
“生”字和“入”字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整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拓展练习]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
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整理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待了乘舟
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既顺,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春如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两个节令,一个是“江春”的“春”,
指的是___ ___。

另一个是“旧年”的“年”,指的是___ ___。

4、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5、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
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整理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
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6、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
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
理由:
7、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义,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
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北固
山”。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
时的情景。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
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
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拓展练习]
(1)诗歌的前两句借咏“__________”这一物件,为后面抒发感慨作铺垫。

从整首诗歌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属于_________诗。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
关的诗,“东风”,指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分)
(3)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鉴赏。

(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诗;诗中前两句由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5)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
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整理认为
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6)《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7)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整理怎
样的思想感情?
(8)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
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
“,”两句议论,以象
征,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9)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髮唱黄鸡。

[拓展练习]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整理情
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4、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
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
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
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5、“潇潇暮雨子规啼”运用了的手法,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

6、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7、词的下片抒发了整理深刻的人生感悟。

整理用“门前流水尚能西”印证
了“”的观点,使全词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色彩。

[参考答案]
1D(最后一联的上句提出“乡书何由达”的问题,下句是作答的,意思是托归
雁带信到洛阳吧。

)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立春旧历年的第一天
4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5、D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回答中要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7、A
8、
C
1、折戟咏史诗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2、这两句是议论,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

诗人在这里讲明了深刻的道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假设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或成功往往有一定的机遇;或不以成败论英
雄。

),寄托了诗人的抑郁之情。

3、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了解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4、七绝咏史折戟
5、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
遇)
6、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了解,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
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7、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个美女国家命运
9、周瑜李商隐
1、本题要求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幅画面,要注意描述与翻泽的区别,描述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示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
然,充满活力。

2、本题要求谈淡句意、哲理、整理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如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与第1题不同,解答略;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整理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整理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整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本题考查积累和拓展的能力。

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他
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4、C
5、以动写静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6、山下溪水旁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树间的小沙路干净得没有尘土,在
四月里细细的小雨中布谷鸟在啼叫。

(还要修改)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

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
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7、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教版七年级上诗歌练习二(期中)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
________之作。

2、解释画线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路青山下客路: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乡书
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
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
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诗歌第二联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
9、诗歌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
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结合全诗来看,文中的“月夜”具有哪些特点?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颇见诗人功力。

请简要分析“落”字的妙
处所在。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共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下片问,归根到底是在
问。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
句。

4、词的上阙,写词人“”的想像,词中描绘了一个
的境界,表现了对的追求。

词的下阙写“无眠”是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

5、写出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
“”。

6、下面几句话,朗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

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D.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
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
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反映了整理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8、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
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试描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画面。

10、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全词并不是充满了抑郁、孤闷的悲哀,反而劝慰世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试分析
此句中所蕴含的哲理。

11、整理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达人生感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现了整理怎样的愿望?(4分)
12、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3、请通过阅读找出词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14、想象一下“起舞弄清影”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弄”字用得好不好?
参考答案:
1、唐律思乡
2、停泊旅途家信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

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
“归雁”遥相呼应。


4、顺利。

从3、4句可见
5、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6、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7、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家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到洛阳。

8、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春来潮涨,江水浩淼。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

没有风,波平浪静,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9、淡淡的思乡愁绪(意思对即可)。

1.静谧、寒凉
2.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
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1.交代作词的缘由弟弟苏辙苏洵
2.天月自己
3.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欢饮空灵澄澈美好生活人生哲理独白抒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C 点拨:“又/恐琼楼/玉宇”应划分“又恐/琼楼/玉宇”。

7. D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人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8、A
9、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大概意思
对即可)
10、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是
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言之成理即可)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
出深挚地慰问和祝福。

12、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

13、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
宇。

14、描绘了人在月下起舞,清影也随人一起飞舞的妙境。

“弄”字表现舞姿的
不断变化,使人想到动作的美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