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社会学概论》9、社会组织
不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逐渐为新的管理方式——科 层制所取代。但在我国社会组织中,由于许多初级群体 和初级关系的存在,人们很容易接受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组织中家长制的影响还很明显。所 以,如何淘汰家长制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消除它的消 极影响,这也是我国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虽然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但是
,科层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科层组织中等级森 严,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科室设置过多,容易造成机构的重叠,职权不明,影响 工作效率;过分强调公文往来,又会产生文牍主义、繁琐 主义等弊病,造成文山会海的现象;同时,科层制只要求 每个成员按章办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扼杀 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事物的处理变得呆板、 繁琐,导致形式主义。这一切说明科层制与官僚主义有相 联系的一面。
♪ 非正式结构在社会组织内部的产生,往往是伴 随着正式结构的运转和组织成员的交往。
♪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总是以非正式结构为补充 的。
♪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作用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在组织中相互作用,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
♪ 正式结构是通过专业化和制度化等合理化方式开展组织活动, 以谋求组织的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其缺陷在于忽视成员 的需求。
♪ “矩阵型”结构将管理部门分为两种:一是传 统的职能部门,另一种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 务,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各项专门 任务小组。
♪ 特点: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 专门机构。
社会组织培训讲义
3、组织中的政治
(1)功能主义的组织观: 权力的概念弱化,重视分工、 责任、绩效考核、激励等。
(2)组织的利益冲突。 不平等、依赖、支配、控制
16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环境:(1)封闭 组织观、开放组织观。
(2)定义: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 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超Y理论:权变理论:主要需要的是胜任感。任务 —组织—人员之间的适合。
26
四、组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
1、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 目 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 、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 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 、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节约资源等。
(3)组织的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组织、 相关制度和文化。
(4)现代组织环境带有扩展性的特点, 一些原来并不重要的因素正在变为组织 的环境。(如环保问题。如麦当劳的全 球化与本土化)。
17
2、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1)社会系统 的观点。A、帕森斯:组织 是更大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 到更大社会系统的影响。
28
2、组织中的信任
组织的不同层级和同层级的相互信任可以 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美日企业的区别 3、组织的社会资本:相互信任、支持性
关系对行动者达到目标的活动起作用;有 利于组织的内部团结,有利于通过相互支 持去实现组织目标。
29
五、组织管理中的参与
1、组织是一个协作体系:权威被接受的 条件(理解命令;命令与组织目标没有 矛盾;与个人利益一致;能够执行)。
社会学概论丨第四章 社会组织
• 2、组织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
• 由社会组织内部的两种基本关系: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形成。
• 纵向关系是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既是组织内部的某种分工,又是组织权力的 分配,形成指挥——服从关系,这种纵向关系的制度化就是纵向结构;
社会体系的基本单位,没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就没有现代社会; • 第二、现代社会的运行是以各种社会组织为基础的,社会运行重要地表现为各
种社会组织的运行、发展和更替。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反映着社会的面貌。
• (二)现代社会组织的发展 • 发展的方向:正规化、规范化 • 一方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中的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类型的变化 •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国企向独立的现代企业回归,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企业所有制的政治含义在减
弱,不同所有制企业越来越被置于相对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 • 单位组织的社会功能在弱化,城市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在推进,社区组织得到发展; • 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自治组织——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和
• 横向关系是组织内部处于同一层级的不同部门、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关系,反映了处于同一层次、相互关联的不同部分之间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 标时所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反映的是组织内部同一层级的分工合作关系。这种 分工合作关系的相对固定化就是横向结构。
• 3、组织结构的功能 • 明确组织成员及部门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 有利于统筹组织资源,特别是组织的人力资源去开展活动; • 使组织内的分工合作关系制度化,有利于内部沟通与组织的运行,提高组织效率; • 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统一性;
社会组织
2.派系结构的要素分析 A 派系:单位中的庇护关系网络 B 群众关系:群众处于派系的争夺点 C 权力:包括势能(在社会或单位中的位置带来 的能量)和活动力。 3.派系结构的外在形态与行动策略 (1)外在形态:藤状寄生型 (2)活动方式:幕后活动 (3)活动属性:转移性活动
B 由专家莱担任某职位,切断了“天才爱 好者”的通道,但却从整体上保证了工 作者的素质。 C 全日制的、带薪金的官员,相比传统的 组织管理体制而言减少了腐败的可能性 D 官员表现根据考试和形式标准莱评判, 这就减少了通过个人好恶或亲属关系莱 获得地位的可能性。 帕金森定律: A 工作的扩展是为了填充空余的时间 B 官员倾向于创造下属而不是创造对手 C 官员相互之间伟对方: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2.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3.角色:按一定规范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4.权威: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三、组织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1.组织内部权力过于集中 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适用范围:
(二)科层制 1.特征: (1)明确的分工 (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稳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5)量才用人 2.科层制的后果和帕金森定律 科层制的效率: A 尽管科层制运作过程在某些限制了创造力,但科 层制业保证了决策的形成来自于普遍化的规章制 度,而不是来自于个人的奇思怪想。
第九章 社会组织
由于这一章内容在行政管理学已经详细阐述, 我们主要涉及社会组织理论。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两种理解: 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狭义的组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 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 体。 一定目标 一定的心理结构 技术结构 有结构的整体活动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知识点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知识点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层级等方面。
社会结构的了解对于理解个人行为、社会变迁、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社会结构的层次和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结构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社会结构是指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组织、关系和层次结构,它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由许多不同构成要素组成,其中包括人口、社会机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等。
1. 人口:人口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涉及到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组成等方面。
人口的结构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等对社会结构产生着重要影响。
2. 社会机构:社会机构是社会结构的组成单位,指的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功能和组织形式的组织体系。
常见的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军队等,它们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地位。
3.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社会关系可以是亲属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教育关系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的网状网络。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约束力量,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等,它们对社会结构的维持和秩序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二、社会结构的层次和类型社会结构按照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维度,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层次结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涉及到整体社会结构的组成和功能,如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等;微观层次关注的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互动,如家庭、朋友圈等。
2. 功能结构:社会结构还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教育结构等。
经济结构涉及到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政治结构涉及到权力的组织和行使;教育结构涉及到知识的传承和教育的实施。
3. 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也可以按照组织的不同来分类,如家庭结构、教育机构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
社会学第四章 社会组织
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
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3)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效益和效率的标准 (二)组织目标的分类 主要与次要 长期与短期 平衡性目标与改进性目标 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 2.地位 3.角色 4.权威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 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单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市场化、社会化 现代企业制度 “去行政化” 二、民间组织 (一)民间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二)民间组织的分类和功能 (三)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状况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一)改革前后组织结构的变化 (二)转型时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
第一,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相联系 第二,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相系 第三,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联系 五月花号 小政府、大社会 大政府、小社会
权威:指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某个人、某种思 想体系或某种组织,由于其活动内容的价值、功绩或品德被社会 所公认,就具有权威的意义。权威的适用范围、基础和体现者本 身,随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 会生活需要一定的权威。任何权威都是相对的。权威在实践活动 中逐渐形成。
权力:
制度化层面: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任人唯亲;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第九章 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特征与构成要素
3、构成要素 2、特征 (1)规范,指稳定的规则 ①特定的组织目标。 与规章制度。 ②一定数量的固定成 (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 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员组成的系统。 ③制度化的组织结构。(3)角色,指按照一定社 ④普遍化的行动规范。 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 位的行为模式。 (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 的权力。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与分类 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 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 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组织目标对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1、按照组织规模的大小,可将社会组织分为 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等不同类型。 2、按照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可划分为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3、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按照组织的功能和 目标,分为: ①经济生产组织 ②政治目标组织 社会组织 ③整合组织 ④模式维持组织
四、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
评估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的标准有三个: (1)有效性 (2)效率 (3)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发、比较稳定的 相互关系形式。
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 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 现代组织结构形式有:事业部制结构、矩阵制、 多维立体结构。
韦伯提出的科层是指一种理想类型,其主要特征有: (1)分工明确; (2)明确的职权等级; (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 (5)量才用人; (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7)组织的一切活动都需有文字记录。
社会学概论第9章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1.以产业为标准,分为三类组织: (1))第一产业组织:是指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包括农业、林业、牧业、 渔业,以及石油开采业和地质勘探业等。 (2)第二产业组织:是指在第一产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包括工业(制造业、电力、 煤气)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组织: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
【关键概念】
社会组织、正式组织、组织结构、组织管理、科层制、单位制、民间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一、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 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 体表现。
2.地位 (1)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2)形式:归属地位、成就地位 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如性别、种族等;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 位,如医生、教师等。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
一、组织结构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1.组织结构的设计 (2)微观结构—职务工作 组织结构的职务工作结构设计,是对某类工作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工作的内容和数量 及完成该工作所应具备的责任、权力和技能。
一、组织结构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1.组织结构的设计 职务结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划定工作范围及经常出现的问题。 ·制定工作规程和工作定额。 ·推广适用的工作方法和劳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量才用人,合理配置工作人员。 ·明确每一职位上的责任和权力,制定考核办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 ·制定完备的沟通渠道,以形成完备的职务网络。
一、组织结构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2.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企业内部的机构、职务、职位,应根据工作的需要来设计。 (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 (4)统一指挥原则。指 (4)责权对等的原则。 (5)精简与效率原则。 (6)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组织社会学
四、第三部门 (一)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1、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品或准公共物品 2、独立于政府组织 、 3、不以营利为目的 、 4、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 5、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用社会学视角研究组织现象。 用社会学视角研究组织现象。 1、组织与市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组织与市场: 解释逻辑: 解释逻辑:效率机制 交易成本:有限理性、不确定性、投机性、 交易成本:有限理性、不确定性、投机性、 小数现象
2、组织与制度:制度学派的研究角度 、组织与制度: 解释逻辑: 解释逻辑:合法性机制 迈耶新制度主义) (迈耶新制度主义 制度化组织:强迫性、模仿、 制度化组织:强迫性、模仿、社会规范 集体) (集体)搭便车
3、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网络学派的研究角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度 内嵌性、 内嵌性、结构洞 4、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 、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 组织规则制度与有限理性 组织学习与有限理性
组织理论
一、科层制理论 (一)合法性统治类型 1、传统型 、 2、魅力型 、 3、法理型 、
(二)科层制的特征 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 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 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 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 理方式。 理方式。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 5、照章办事 、
二、私人部门 (一)私人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1、提供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 、提供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 2、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其组织资源属于私人资源 3、组织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 4、市场是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 、市场是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 是私人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 是私人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六章 社会组织
认为人的行为的积极性 程度与他对组织的工作 过程、成果的分配过程 的看法有关,当人们认 识到他的工作与其利益 密切相关时,他的工作 积极性就高。
认为如果组织成员 感到自己得到了公 平的对待,他就有 积极性的行为;反 之,则会变得消极。
组织中的政治
组织的政治学分析认为,组织并不是和谐的整体, 而是充满利益冲突的。
依组织中的 权威性质或 组织对成员 的控制方式 分类(艾兹 奥尼)
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的、以强迫手段使 其成员服从的组织,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 功利性组织:是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 的组织,如工商业组织。 规范性组织:是用规范(通过规范的内化)对其成员 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宗教组织。
家长制存 在的条件
一是组织的规模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的技术比较单一、 外部环境比较稳定,这些使得家长制可以应付。 二是组织的建立与最高领导人的努力有关。这种组织多是最高 领导人一手创办的,或(因其资历和与上层的关系而)对 组织的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三是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
泰罗: 科学管理理论
组织
引申指将原本单独、分散的人或物以一定方式 聚集起来、汇合起来,形成联系或共同活动, 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效果。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所有的人类共同生活的群 体,包括家庭、邻里和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在 内的一切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而以理性化的成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 有固定的分工合作机制的社会群体。如企业、 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社会组织 有正式结构 或结构的紧 密程度
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 正式组织对成员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享有的权利以 及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规定,成员在组织活动和交往 中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成员 所承担的责任通常没有明确的说明,成员在组织活动中较 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或利益与他人交往,并鼓励建 立一定的情感联系。
社会组织名词解释
社会组织名词解释社会组织( social organization)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个人相互作用,而且与社会集团和各种群体发生相互关系。
其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组织的领导者,二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受托人,三是行动者,包括这些人的能力和他们的活动。
通过社会成员的活动,社会组织最终形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即一个以实现目标和满足成员需求为目的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多种形式与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物理系统。
系统内部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彼此都是非线性系统。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比古典社会高出几百倍。
然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差异并没有消除人类的相互依存。
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对社会的控制,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增加了对抗的因素。
于是,社会组织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学是从人类学角度研究社会结构的学科,是应用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对人类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它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大量涌现的大型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社会组织分为两类:社会组织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
前者属于组织管理制度范畴,后者属于社会结构范畴。
社会组织制度主要由一系列法律、规章、条例、习俗、惯例等构成,如军队、警察、企业、医院等;社会组织结构主要由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构成。
每个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按照一定的秩序结合起来。
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等。
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权力、职位的拥有者成为重要的问题,他们关心权力的稳定性、职位的保障性等。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一切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和。
2、如果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看待,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集体或社团。
3、广义上讲,社会组织指一切有意识地确定相互关系、相互利益、相互需求并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结构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体,如阶级、民族、国家、党派、协会等。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社会组织
2、现代社会是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传统社会: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
什么是组织? 广义:泛指一切社会群体 狭义:次级群体 三种视角: 理性系统: 自然系统: 开放系统: 定义: 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在与环境的互动 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和结构模式 的社会实体。
三、组织的基本要素:
1、参与者 :成员准入标准、资格
2、目标体系:个人目标、组织目标
3、组织结构:
规范结构: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
“应该怎么样” 行动结构:“实际怎么样”
4、技术:硬件、软件技术
5、组织环境 :外界社会环境
四、社会组织的特征
1、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2、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位置与角色
一、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一)正式结构 ~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 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是经 过精心设计的组织形态 正式结构的构成要素: 职位:数量、类别、要求等 部门:相关职位的稳定组合:经常化、程 序化、制度化 正式结构的主要形式:
1、传统形式的组织结构
(1)直线制
二、组织权力结构
1、 集权 和 分权 2、家长制与科层制
3、官僚主义问题:P190
家长制 决策
制度
科层制 经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部分 执行
事本主义,公事公办
凭家长(长官)意志,一言堂
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 只依据个人直觉、经验、 惯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传统权威(世袭制、终身 制) 个人委任制(建立在成员 对家长效忠、服从之上, 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分层不明或简单化,分工 不明,责任不清,推委、 扯皮
(2)职能制 (3)直线参谋制
第六章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 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 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 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的特征
• 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 社会组织的目标比较简单、明确; • 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 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结构
• 是指社会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 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包括社会组织由哪 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组织整体中所处的 地位以及它们在组织运行中的比较稳定的 相互关系。
社会组织的结构
正式结构
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 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 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 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强制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 规范性组织。
类 型
其他
规模: 内部结构关系 复杂度:
小型、大型、中型、巨型组织。 简单组织、复杂组织。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成员 2.确定的目标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物质基础
第六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一.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二. 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三. 社会组织的结构
互利组织、服务组织、 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
强制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 规范性组织。
类
型
社
会
帕森斯
学
从宏观社会 体系的角度
来分类
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 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角
度
布劳-等人
组
从组织运行 的受惠者的
角度分类
织
艾兹奥尼
依组织中的权威 性质或组织对
第八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资料
第四,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1.按功能和目标分(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工厂)。 政治目标组织(政府)。 整合组织(法院、政党)。 模式维持组织(家庭、学校、教会)。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布劳) 互惠组织 服务组织 赢利组织 大众福利组织 还有按其他标准进行的分类(课本
2.组织目标的分类(课本107页) 常见分类方法: 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平衡性目标与改进性目标。 显目标与隐目标。
另一种分类方法:
总目标 阶段目标 部门目标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1.组织目标的制定原则
第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 人员都有利。
第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 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实现程度。
教卫生事业组织,科学研究事业组织, 勘察设计事业组织,社会福利事业组 织,城市公用事业组织,交通事业组 织等。
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指直接从事工 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商业流通等活 动,其生产的价值可用货币表现的相 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包括冶炼、各类 农场、建筑业、铁路交通、商业服务 系统等。
三、社会组织的功能
第一,它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个社 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 。
第二,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第三,有一个复杂而正式的结构。 第四,成员的可替代性。
2.构成要素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构成了社会组织 的基本结构。
第一,规范,是指稳定规则与规章制度。
第二,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 的位置。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社会组织管理的涵义
是指组织运用权威来协调其内部人力、 物力和财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第七讲 社会组织
2、组织目标的功能 第一,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依靠特定 的目标来维持期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 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失去目标,便意味着 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第二,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它 包括两个方面: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 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对外 来说,是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 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 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该组织发生联系。
2、组织目标的实施 (1)选择适当机会 (2)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 监督检查。这种检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 所指定所指定的组织目标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是否可行,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以及重新考 察和评估目标,及时进行修正。二是检查所指 定的目标是否为组织实际追求的目标。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 第三,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 效率的标准。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 目标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 率,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就看它活动 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
3、组织目标的分类 (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3)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 (4)显目标和隐目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 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 军队和学校等。 • 狭义的社会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 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 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 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 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 •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狭义的组织。
模式维持组织
社会组织概念,类型
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 类活动的共同体。 (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 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而我们所说的一般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
(最普遍、最大范围的划分办法)
社会学家给出的不同定义:
社会学的早期创始人孔德 :社会组织是普遍的社会同意
迪尔凯姆 :通过道德或价值观的一致而达到的一种社会整合和个人调整 库利 :将社会组织看作是精神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分化的统一 马克思韦伯 :组织是一个法人团体,是一个用规章制度限制外人进入的
一个封闭团体。
爱桑尼 :认为组织是有意建立的,以追求特定目标之实现的社会单位。 帕森斯 :认为组织系统是一种经济体,是确定稀缺资源应用和配置的关
4、按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不的方法:社会学家从研究的需要出 发,以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划分,以上方法对我们研究当前的社会组 织仍有参考价值。)
社会组织在中国的分类:
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划分: 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
注意:以上三种仅仅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此外还有各种群体性组织,社会 上的各种组织错综复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依赖,又各具独 立性。同时,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发展,因此, 对社会组织的分类不能一成不变,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以便更好地 研究社会组织。
(四)、权威:
(五)、物资设备:
社会组织类型划分:
1、按组织的规范是否严格正规: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 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整合组织、文化维系组织 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互利组织、营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 2、按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 3、按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方式:
组织的要素
组织的要素
(一)组织资源———物质要素
组织资源是社会组织构成的物质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进展,从社会环境中取得的以人力资源即组织成员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劳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
(二)组织目标———精神要素
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构成的精神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进展,依据社会和成员的价值需求所确立的组织方向和标准,包括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整体目标与分类目标等。
(三)组织业务———功能要素
组织业务是社会组织构成的功能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进展,在组织目标和事物规律的制约下,实际从事的专业劳动任务,包括主营业务和帮助业务、基本业务和关联业务等。
(四)组织体制———形式要素
组织体制是社会组织构成的形式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进展,依据组织目标和组织业务的需要,所确立的制度化的组织体系,包括业务系统和人事系统、设施系统和传播系统等。
(五)组织规范———保障要素
组织规范是社会组织构成的保障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进展,依据组织目标和组织体制的要求,所建立的保证组织有序有效运行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组织章程和专项规定、工作制度和人事制
度、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等。
(六)组织传播———媒介要素
组织传播是社会组织构成的媒介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进展,依据组织体制和组织管理的需要,所建立的组织信息传播系统和进行的组织信息传播过程,包括组织与社会、组织与成员、部门与部门、成员与成员等之间的信息传播,也包括组织构成各要素之间的信息联系。
社会组织有哪些
社会组织有哪些
社会组织包括行政组织(包括企业和机关)和一般的社会组织,而一般社会组织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章程的、联合的组织形式和没有章程的、自愿的组织形式。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它是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公共关系学所称的“社会组织”是狭义的,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
社会组织(socialorganization)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个人媒体群等等。
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组织。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
社会组织的产生,其动力来源于功能群体的出现,以及群体正式化的趋势。
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功能性群体自然演化成了正规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群体的正式化,也造就了组织的形式。
有学者认为,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功能的专门化、社会动员和社会暴力三种原因而形
成。
现代社会的组织同样具有上述的特点,各有不同。
象各种跨国公司是功能群体演化成的组织,而军队则一直是战斗群体正式化的产物。
那种认为社会组织只能通过社会分工来产生的观点是片面的。
【VIP专享】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青连斌何为社会组织大多数人都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对现代社会组织的兴起作出系统解释的社会学家。
按照他的观点,社会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手段。
韦伯强调,社会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以及书面文字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组织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有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
后来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追求同一目标的成员相互协同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
当追求明确的、经常性的目标的个体发现,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达到目标而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有规律的合作时,社会组织也就产生了。
所以,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减少经常性合作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而作出的选择。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并不是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都能成为社会组织。
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难以称之为社会组织。
一是组织目标。
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
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
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
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二是规章制度。
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
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
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
三是组织成员。
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但人们要进入一个社会组织,成为组织的成员,必须通过一定的进入程序或手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青连斌何为社会组织大多数人都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对现代社会组织的兴起作出系统解释的社会学家。
按照他的观点,社会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手段。
韦伯强调,社会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以及书面文字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组织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有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
后来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追求同一目标的成员相互协同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
当追求明确的、经常性的目标的个体发现,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达到目标而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有规律的合作时,社会组织也就产生了。
所以,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减少经常性合作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而作出的选择。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并不是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都能成为社会组织。
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难以称之为社会组织。
一是组织目标。
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
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
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
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二是规章制度。
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
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
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
三是组织成员。
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但人们要进入一个社会组织,成为组织的成员,必须通过一定的进入程序或手续。
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从而形成社会组织的边界,强化成员对社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社会组织与其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也只有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社会组织才能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是权威,也即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韦伯认为,权威就是获得认可的权力,在社会组织中权威依附于职位。
一个人居于某一职位,他就具有该职位的权威,当他离开这一职位时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权威。
韦伯根据权威的形成,把权威区分为三类:法理型权威,这是通过人们认为合法的程序而形成的、具有合理性的权威;传统型权威,这是由于世袭等原因而形成的权威,下级对上级的臣属和忠诚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魅力型权威,这是由于个人具有超人的才能而形成的权威。
在现代社会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理型权威。
此外,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障其运行,包括资金、设备和活动场所等。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由组织的规章制度正式规定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便形成了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
因此,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按照这种关系结构,社会组织中的各部门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分工和合作,因此,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具有明显的理性色彩。
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多种多样,如职位完全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上级对下级进行指挥、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直线型组织;以组织成员工作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为基础,把人们集合起来的职能型组织,等等。
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以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政治学的权力一元化理论为基础的。
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组织成员,也因为人们对环境的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的结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横向公司和网络化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最明显的例证社会组织中除了正式结构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结构。
这主要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因为经常性的联系而产生的非正式关系。
非正式关系可能同正式的工作关系联结在一起,因而,当事人之间处理工作问题时可能采取超出正式规定的方式和和手段。
非正式结构是组织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非正式结构的发现说明,社会组织并非人们凭主观意愿设计出来的理性的结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
我国社会组织中的私人关系、派系、关系网,就是典型的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既有可能弥补正式结构的不足而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可能干扰正式结构的运行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社会组织的类型社会组织多种多样。
一些社会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组织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分类。
帕森斯根据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职能,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
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从事物品的制造或生产,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是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力的组织,以保障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政府机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团体也具有这一职能。
整合组织是调节社会冲突的组织,包括各种以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法庭和各种法律职业实体。
模式维持组织是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传承的组织,它的功能是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和价值、维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学校和教会。
布劳则从社会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把社会组织区分为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和公益组织。
互惠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互利为目的,比如工会、政党和俱乐部等。
服务组织为人们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如医院、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律师事务所等。
经营性组织是赢利性组织,如银行、公司、企业等。
公益组织以社会公众为受惠对象,政府机构、邮局等都属于这类组织。
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或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方式,把社会组织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的手段使成员服从组织,监狱、精神病院和军队是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
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或物质报酬来控制其成员,如各种工商业组织。
规范性组织则是运用规范来控制其成员,通过规范的内化实现对其成员的控制,最典型的是各种宗教组织。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学家根据其他标准对社会组织作过其他分类。
对社会组织进行适当的分类,这是认识和研究社会组织的一种重要方法。
美、日、中经济贸易模式的变迁分析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全球经济经历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最深刻的发展和变迁。
全球化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但是全球化也造成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巨大失衡。
为了更好地探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失衡问题,本文拟对美、日、中经济贸易模式及其变迁做一个分析。
一、美国双赤字背后的双输入战略经历了近200年的民主制度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积淀,以及凭借在二战中赢得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地位和实力,战后美国迅速成长为超级大国,并一手操办成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操控各种规则的制定,迅速树立起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进一步利用美元霸权地位推行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进行产业和生产布局,形成了以美国为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发源地和消费的最终场所,世界其他国家为生产车间的格局。
这样,美国就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消费,大量赤字形成的资本又回到美国国内进行投资获取利息和支援技术创新。
国外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工资,就连保护环境的公共支出部分也被美国拿走。
1、布雷顿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奠定了美国长期贸易赤字的基础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1945年美国GDP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60%,黄金储备相当于世界黄金储备的75%。
为了使各国能够购买重建的物资,避免出现一战后的竞相贬值、贸易保护局面,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体系是一套以固定汇率和资本管制为特征的汇率管理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体系规定的双挂钩是以美元为中心,或者说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样,作为本位货币的美元其实就是国际结算和储备的手段,地位等同黄金。
从而,形成了美元赤字的基础。
首先,由于美元是结算手段,美国不用储备外汇,这给美国的赤字提供了条件。
其次,由于美元是世界通货,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坐享铸币税不用担心美元的贬值。
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显然是对美国有利的,美国通过各种对外援助、投资等方式大量输出美元,美国的贸易帐户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基本都是逆差,70年代,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尚且还能勉强维持在零水平周围,自 80年代后则处于不断下降的通道,一度到达-3%至-4%的水平,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再次开始下降,一路下跌到2004年年底接近-6%的水平。
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美元的双挂钩是不可能持续的。
由于美元的世界通货地位,各国都努力地保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千方百计地增加美元的流入,这就必然造成美国的持续逆差,而且数额越来越大。
最后,美国不得不放弃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并最终走向了黄金的非货币化。
但由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各国和美国的贸易量巨大,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2、美元的霸权地位为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可能美元的霸权使得美国具有无穷的货币创造能力,由于全球对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国不用为货币的贬值担忧。
相反,美国大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并导致经济过热进而出现滞胀,经济波动较大。
由于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又使美国长期处在低利率周期中,这样,美国政府就可以很轻松地从货币市场上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财政支出。
这就是美国财政赤字的现实基础。
美国的财政赤字政策又为美国的低税率提供了可能,美国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来减少税收。
这种低利率、低税收的金融环境显然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3、美国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实现双赤字向双输入的转换为了对付美国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使美元不至于由于巨额的逆差而出现过度的贬值,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为后盾,采用大量发行国债和吸引国外资金来美国投资的方式,使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这样贸易逆差的资金又回流到美国,维持美元低利率的宽松货币环境,促进经济的增长。
美国一方面将大量的落后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大量输出资本获取美元霸权地位的特殊利益,即通过美元的输出换取资源、商品和大量的真金实银,满足国内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利用其资本市场使花出去的钱又流回美国,使得美元得以维持。
美国还可以将从海外赚取大量的利润和铸币税,用于支持国内的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以及教育等,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以及推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样,就形成了美国大量的商品进口和资本的流入,美国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便转变成了“双输入”,这就是美国的赤字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