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大学安防监控指挥中心设计指标建议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大学监控指挥中心
设计指标建议书
一、建筑面积
(一)建议面积
普通高校为通用型公共建筑安防工程,如果监控/管理中心的组建模式为集成式安全防范系统,监控/管理中心应为专用工作区,按照300~450个监控点位计算,其建筑面积应不小于90~120 m2 ,且宜设独立的卫生间和休息室。

(二)具体计算
1、以300个监控点位为例,具体计算如下:
电视墙监视器个数:300 x1/5=60个,分三层,每层20个
电视墙总体尺寸(按17英寸监视器计算):10米(长)x2.5米(高)x0.6米(宽)
操作台画面显示器个数:300÷16=18.75
三联操作台个数:18÷3=6
操作台总长度:6x1.65=9.9米<10米
监控室总体长度:10(操作台)+1.5(侧墙距)+1.5(侧墙距)+0.6(网络机柜)+0.8米(机架距墙)=14.4米<15米
监控室总体宽度:0.8米(机架距墙)+0.6米(机架)+2米(机架距操作台)+1.15米(操作台)+1.2米(操作台距墙)=5.75米<6米
监控室总面积:S=15米x6米=90平方米
2、以450个监控点位为例,具体计算如下:
电视墙监视器个数:450 x1/5=90个,分三层,每层30个
电视墙总体尺寸(按17英寸监视器计算):15米(长)x2.5米(高)x0.6米(宽)
操作台画面显示器个数:450÷16=28
三联操作台个数:28÷3=9
操作台总长度:9x1.65=14.85米<15米
监控室总体长度:15(操作台)+1.5(侧墙距)+1.5(侧墙距)+0.6(网络机柜)+0.8米(机架距墙)=19.4米<20米
监控室总体宽度:0.8米(机架距墙)+0.6米(机架)+2米(机架距操作台)+1.15米(操作台)+1.2米(操作台距墙)=5.75米<6米
监控室总面积:S=20米x6米=120平方米
监控中心效果示意图
备注:一般监控系统摄像机与监视器的比例为4:1、8:1、16:1。

目前常用的比例数为4:
1,即四台摄像机对应一台监视器轮流切换显示,当摄像头台数过多时,再采用8:1或16:1。

(三)法规依据
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3.1
4.8 室内设备的排列,应便于维护与操作,并应满足本规范3.5节和消防安全的规定。

3.1
4.9 控制台的布局、尺寸、台面及座椅的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7269《电子设备控制台的布局、形式和基本尺寸》的规定。

3.1
4.10 控制台的装机容量应根据工程需要留有扩展余地。

控制台的操作部分应方便、灵活、可靠。

3.1
4.11 设置显示、测试、记录等设备的机架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面板、架和柜的基本尺寸系列》的规定。

3.1
4.12 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在主通道上不应小于1.5M,在次通道上不应小于0.8m。

3.1
4.13 机架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8m。

5.1.28 监控/管理中心的组建模式为集成式安全防范系统,监控/管理中心应为专用工作区,其面积应不小于50 m2 ,宜设独立的卫生间和休息室。

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2.4.1 根据系统大小,宜设置监控点或监控室。

监控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4.1.1 监控室宜设置在环境噪声较小的场所;
2.4.1.2 监控室的使用面积应根据设备容量确定,宜为12~50㎡;
二、监控中心的环境条件
1、监控中心应设置为禁区。

应有保证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和进行内外联络的通讯手段。

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向接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

2、监控中心室内地面应防静电、光滑、平整、不起尘。

门的宽度不应小于0.9m,高度不应小于2.1m。

3、监控室内的温度宜为16~30℃,相对湿度宜为30%~75%;
4、监控中心内应有良好的照明。

5、监控室内的电缆、控制线的敷设宜设置地槽;当属改建工程或监控室不宜设置地槽时,也可敷设在电缆架槽、电缆走道、墙上槽板内,或采用活动地板;
6、根据机柜、控制台等设备的相应位置,应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槽的高度和宽度应满足敷设电缆的容量和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7、监控室内设备的排列,应便于维护与操作,并应满足安全、消防的规定要求。

8、监控中心的供电、接地与雷电防护设计应符合本规范3.13和3.9的相关规定。

9、环保要求:监控中心的环境要求可参照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第11章的要求进行设计。

三、监控中心的电源供电、接地与安全防护
(一)系统总容量
根据入侵报警子系统、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出入口控制子系统等的不同供电消耗和管理要求,按照450个监控点位计算,监控中心系统总容量估算为54KV。

(二)具体计算
监控系统:450x24AV+90X50AV+30X75AV=17550AV<18kv
入侵报警系统:200x12AV+1x1000AV=3.4kv<4kv
出入口控制系统:1X1000AV=1kv
电子巡更系统:1X1000AV=1kv
消防控制系统:1x2000AV=2kv
网络系统:1X5000AV=5kv
其他:5kv
系统容量合计:36kv
主电源总容量:36x1.5=54kv
(三)法规依据
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3.13.1 宜有两路独立电源供电,并在末端自动切换。

3.13.2 应对系统设备进行分类,统筹考虑系统供电。

3.13.3 根据设备分类,配置相应的电源设备。

系统监控中心和系统重要设备应配备相应的备用电源装置。

系统前端设备视工程实际情况,可由监控中心集中供电,也可本地供电。

3.13.4 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应有足够容量。

应根据入侵报警子系统、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出入口控制子系统等的不同供电消耗和管理要求,按系统额定功率的 1.5倍设置主电源容量;应根据管理工作对主电源断电后系统防范功能的要求,选择配置持续工作时间符合要求的备用电源。

3.13.5 电源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稳态电压偏移不大于±2%;
2 稳态频率偏移不大于±0.2Hz;
3 电压波形畸变率不大于5%;
4 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为0~4ms;
5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用稳频稳压及不间断供电等措施。

3.13.6 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中心应设置专用配电箱,配电箱的配出回路应留有裕量。

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2.5.1 系统的供电电源应采用220V、50Hz的单相交流电源,并应配置专门的配电箱。

当电压波动超出+5%~-10%范围时,应设稳压电源装置。

稳压装置的标称功率不得小于系统使用功率的1.5倍。

2.5.2 摄像机宜由监控室引专线经隔离变压器统一供电;远端摄像机可就近供电,但设备应设置电源开关、熔断器和稳压等保护装置。

2.5.3 系统的接地,宜采用一点接地方式。

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

接地线不得形成封闭回路,不得与强电的电网零线短接或混接。

2.5.4 系统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采用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

2.5.5 光缆传输系统中,各监控点的光端机外壳应接地,且宜与分监控点统一联接接地。

光缆加强芯、架空光缆接续护套应接地。

2.5.6 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应接地。

2.5.7 进入监控室的架空电缆入室端和摄像机装于旷野、塔顶或高于附近建筑物的电缆端,应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2.5.8 防雷接地装置宜与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m。

2.5.9 不得直接在两建筑物屋顶之间敷设电缆,应将电缆沿墙敷设置于防雷保护区以内,并不得妨碍车辆的运行。

2.5.10 系统的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的规定。

四、防雷接地设计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3.9.1 前端设备装于旷野、塔顶或高于附近建筑物的电缆端,应按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3.9.2 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

不得与强电的电网零线相接。

3.9.3 系统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在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Ω•M时,系统接地电阻不得大于20Ω。

3.9.4 系统的电源系统、信号传输线路、天线馈线以及进入监控室的架空电缆入室端均应采取防雷电感应过电压、过电流的保护措施。

3.9.5 系统内的电器设备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作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带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不少于16 mm2。

3.9.6 监控中心内应设置接地汇集环或汇集排,汇集环或汇集排宜采用裸铜线,其截面积应不小于35mm2。

3.9.7 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宜安装电涌保护器,并进行等电位连接。

3.9.8 不得在建筑物屋顶上敷设电缆,必须敷设时,应穿金属管进行屏蔽。

3.9.9 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应接地。

3.9.10 光缆传输系统中,各光端机外壳应接地。

光端加强芯、架空光缆接续护套应接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