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概论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B1031 姓名:艾粒玉学号:22
论文学作品中的“悲剧”
有人曾说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只有悲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文学,才是真正的艺术。
这句说虽然不乏片面客观,但是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悲剧这种文学形式的魅力所在。
鲁迅就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句话虽然不能作为对这两种文学形式的定义但是却紧紧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在我看来悲剧更能够打动人,能够更加深入人心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紫日>>,讲述的是一个并不以情节取胜的故事,我看过很多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有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她的悲剧结局。
在历经磨难后,主角们几乎都已经看见希望了,在美好的环境和主角们那奔向希望的路途中,女主角却被日本法西斯给杀害了!在全剧最美好最光明的时候,女主角却死了!我至今还记得在女主角死去的那一刻给我的深刻震撼!正是自那之后我才关注起来电影里的悲剧。
在学习了文艺概论之后对于悲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但是正是电影里女主角的这个死才能让我记住了这部电影,我想若是这部电影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可能大家就是看过就忘了,但是正是女主角在最美好最希望最光明的时候的死去才更加的深入人心,打动人,给人以深思以沉思以反思,正是这种“将最有价值的东西赤裸裸的毁灭给人看”,才更加让观众记住了它。
这不正是悲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之所在吗?
莎士比亚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家,是世界上不多的可以当得起这样评价的人“如果没有他,这个世界的文学将是另外一番样子.”而他的文学作品中最富有盛名的正是他的四大悲剧。
而其中最最有名的正是《哈姆雷特》。
这部戏剧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
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部悲剧之所以这么闻名,和哈姆雷特王子这个悲剧人物是分不开的,哈姆雷特的性格充斥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姆雷特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体的人,怯懦与勇敢,卑贱与高贵,自私与高尚,不孝与至孝,不一而足,但如此多的矛盾统一于他身上,却出奇地完美与和谐。
父亲突然离世,国丧未尽,母后就匆匆忙忙嫁给了新王——自己的小叔子。
这样的悲剧,这样的耻辱,全加到了一直过着幸福生活的王子哈姆雷特的身上。
尽管他很伤心,却还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去参加母亲与叔叔的婚礼。
哈姆雷特此时的心里是对母后见新忘旧如此快地痛恨,以及对父王离奇死亡和新王叔叔怀疑,但在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
这是个与常情相违背的矛盾。
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哈姆雷特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后和新王叔父的苟且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内心自然无比忧郁。
这种忧郁给他的性格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外在表现为有时精神错乱,精神上出现难以理喻的矛盾和分裂的现象。
哈姆雷特深受人文主义的教育,自然不允许自己与小人同流合污,死亡的念头曾在脑中一闪而过。
同时他由父仇想到整个社会的正义,
其思想冲出了个人主义的狭窄范围,进入了广阔的世界,要把公道、正义、幸福带给人间。
这一“责任”需要哈姆雷特需要与身边的小人周旋,他自然更加压抑。
"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considerable thing.”绝不是简单的精神恍惚的喁喁。
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哈姆雷特拥有非常伟大健全的人格,是一位令人敬重的王子,本可以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君主。
可是,在历经父亲死去、母亲乱伦、叔叔篡位等重大打击之后,强烈复仇心理油然而生。
面对实力强大、阴险狡诈的对手,哈姆雷特毫不畏惧,巧妙的伪装自己,麻痹对方,且机智地和对方周旋。
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
然而,善良的天性,使哈姆雷特的复仇显得优柔寡断,他本人在抉择之间倍感痛苦,所以原本快意恩仇的复仇历程十分波折,以致最后只能是和仇敌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本来有光明的前途,但为了人间正义、国家的前途,孤军奋战,并不惜与生命。
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英雄的悲剧。
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而正是哈姆雷特身上如此复杂矛盾的性格才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但正是这些才让人懂得了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
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
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本剧表现得并不只是那个年代的某个故事,也不只是那个时代矛盾的缩影,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为我们指引航向。
而这些正是悲剧这种文学形式的魅力之所在了,好的悲剧作品是历史的是世界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西方人对于悲剧的认识则会更加深刻更加理性一些。
希腊悲剧是以埃斯库罗斯为开端、索福克勒斯为高峰及欧里庇得斯为转折或末路的。
早期“命运悲剧”表达了希腊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感悟,更表达了认知(意志)主体的力量及局限,人一方面是可以抗争的,甚至人如天神,但人终会输给“命运”,大地上,人这一浪子最终又不得不与“命运”言归于好,这象征性地显现出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力量以及被最终限定了其活动的所谓“存在的边界”!悲剧“命运”是神秘的,英雄们往往沦为祭品,于此,人更多的是恐惧、抗争和无奈。
命运吞噬一切!人是短暂脆弱的,人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命运逼迫人们去开辟“意义”的存在!这“意义”千百年来涌现于追索之中,它是命运带给我们的谜底,“悲剧”正是“意义”这谜底最有力的通道!每一“悲剧”形式的出现都会让人有不寒而栗的震醒,激起存在之“意义”的衰减或更新或扩张!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的道德同情及惩戒使情感得到陶冶,过强则宣泄,过弱则加强,产生一种道德恢复快感。
席勒说,“只有在暴力的状态中,在斗争中,我们才能保持住我们的道德本性的最高意识,而最高度的道德快感总有痛苦伴随着。
”黑格尔认为,悲剧人物性格和动作情节所遵循的目的是一种神性的伦理力量在人世现实中的体现。
悲剧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必然
性冲突,矛盾双方作为两种伦理观念的体现者,都有合理性却又都片面,于是,体现一种单独的伦理力量的个体就必然被毁灭,“伦理实体”被拯救,“疗恒正义”的胜利才实现。
叔本华是一个转折点,他把悲剧从重大社会矛盾引向了日常生活。
他认为,生命就是欲求的生命意志,欲壑难填,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求就是痛苦,无望地挣扎,人生就是悲剧。
悲剧主要有罪大恶极之人造成的,盲目命运造成的以及日常生活中由于彼此间误会、猜疑造成的,此种悲剧无所不在而又无可逃避。
继之尼采超越了一切社会政治道德因素,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写照,希腊人借助音乐性(酒神颂)吟唱了生命意志的永不停歇,寻求“形而上的安慰”。
普罗米修斯体现了“泰坦般奋发向上的个体必然要亵渎神灵”,即狄俄尼索斯向阿波罗抗争而获得存在地位,希腊人的精神意志便体现于此。
黑格尔认为,在英雄时代,主体和他的全部意志、行为和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对他的行为后果负完全责任。
较之希腊整体观,现代人使理性介入了道德。
亚里士多德悲剧观也是道德化的理性解释。
尼采却看到俄狄浦斯反抗命运时在剧烈冲撞中领悟到生命意志的升华。
他认为,欧里庇得斯“蔑视当时的社会和国家政策,对人人赞美的荷马史诗中半人半神抱着极端叛逆精神,而对沉默寡言,不求闻达的普通人,则寄予莫大的同情,在这些超尘脱俗的老实人身上,他找到了他的英雄主义理想”,其作品蕴涵着“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作者与演员角色转换,理性遏制了生命意志,扼杀了悲剧精神。
在“明晰即是美”的影响下,作品简化了人物复杂心态,消解了“悲剧性”,从英雄
主义迈向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神话”堕为“人话”,悲剧滑向近现代,影响深远。
雅斯贝尔斯认为希腊人灵魂深处是超脱一切、把个体生存奠基于超越性之上的追求生存的意志,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根植于超越存在的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向上勃发,涌动的生命使普罗米修斯“犯罪”、安提戈涅“犯法”。
狄俄尼索斯面临阿波罗权威,在斗争中超越,让希腊人感到生命奥义及胜利的狂喜。
在狄俄尼索斯超越性图景中通达最高生存境况的道路为本原理性占有,悲剧才得以展现出彼岸的轮廓。
希腊悲剧作为“山羊之歌”在酒神节上演出,数万人祝丰祷运,狂欢化的节日,“酒神”的沉醉酣畅和“日神”的绮丽绚烂结合,悲剧之诞生充盈着生命的大欢乐。
生命意志深沉而盲目,个体如汪洋之滴,一切荣华富贵都微不足道,在个体的毁灭中,悲剧开启生命真谛,使人意识到坚不可摧的生命意志及世界本体。
悲剧激发生命意识,唤醒人对命运的热爱。
悲剧精神是个体融入本体世界时产生的崇高感,表达了否定个体生命而渴慕本体意志的冲动。
尼采指出,“希腊人深思熟虑,独能感受最深沉,最惨重的痛苦……他们的大胆目光直视所谓世界的可怕浩劫,直视大自然的残酷……艺术拯救他们……。
”
苏格拉底之后,哲学理性兴盛,宗教和艺术退避,到处是理性乐观主义,尼采寓言认知理性一旦用来为个人和民族的实际目的即利己目的服务将是灾难性的。
二十世纪历史可谓验证不爽。
自康德始,人们对理性乐观主义进行抨击,哲学的终极消解自身,价值倾覆,浮华
的世界变得虚无。
人类一路朝着理性走来,甚至黑格尔时代废除了上帝。
康德认识到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矛盾,保留了超自然领域。
黑格尔发扬了理性光辉,叔本华却看到了理性危机,感到了生命意志的非理性召唤,抗击着这股强大的理性主义。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因此一切都可能发生”,于是他呼唤超人,重估一切价值。
他以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喻希腊悲剧的形成。
朱光潜认为日神似看戏人、做梦人,酒神似演戏人、喝醉而尽情演绎梦的人。
尼采认为日神是冷静居高的批判性的看,酒神是肆意原始的生命本能的释放。
它们相冲撞结合而为悲剧,酒神精神是悲剧的支撑者,是原始欲望的象征。
为了更好的表达悲剧,掩饰音乐直白,音乐之前添加了诗歌,悲剧有了理性,又加入造型艺术,日神精神渐溶入酒神精神中。
尼采于理性泛滥而忽视生命本能的时代突出了非理性。
在我看来这种对于悲剧如此深刻的理论性的认识是我们还没有达到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国人努力,我们东方自己对悲剧深刻地认识并不会比西方差!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人的地位是不容抹杀的,他就是可称新戏剧先驱的大家曹禺,而其最让人称道的作品《雷雨》一直就是各种评论家评论的对象,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喜剧的掌握。
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
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
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
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
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
好者阅读的。
《雷雨》首先是一个爱情的悲剧,运用爱,苦难和死亡来表现出人生存的悲剧状态。
其次是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即时性格的悲剧,《雷雨》中的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是穷人还是富人亦或是男人还是女人,而是所有的人都在悲剧之中,都无可逃脱的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其次雷雨的悲剧还是道德的悲剧,《雷雨》从某种程度上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的腐败性和虚伪性,这是其道德上的悲剧。
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抗争显示其生命活力。
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来展现其人性的光辉,在死亡,疯狂,丑恶中激初人性精神的火花,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刻意安排。
《雷雨》在悲剧和在戏剧上的意义,作者在创作之初是有过感悟的,但是也是相当的模糊,这从其在之后的多次解释中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把悲剧展现给人看,悲剧存在于每个人中间,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的世界里去寻找什么是悲剧,因为我们的存在就是一个莫大的悲剧,尼采曾经说过:“人生最好是不要出生,次好是立刻死去”。
我很喜欢这句话,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就以一个淡漠的人来面对人生,反而是更加激起我的豪情,以一个积极勇敢地心来面对世界来面对人生,我相信,人生是自己的!
若是非要强给“悲剧”写一个定义,那样更会使人陷入不能确定的尴尬局面,但是不给“悲剧”个定义,却更会使人不明其里。
若是给悲剧个定义,我想可以这样说: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
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文学作品最终都不能不落在教化意义上,没有任何警示或是别的什么启示的“悲剧”,我想是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的吧。
我认为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在中国,对悲剧的本质,有两个解释最为著名,一个是恩格斯的定义,他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悲剧人物身上应该是体现了历史的一种必然要求,代表了历史的某种发展可能,但这个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就产生了悲剧。
还有一个解释是鲁迅的解释,更简短而容易让人理解,他认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或者更简短地说,表现美好事物的毁灭的作品就是悲剧性的。
小的时候,我还是喜欢看喜剧一些的,因为那样的我会感觉和我预想的结果一样,但是我发现一般的喜剧我看过就忘了,完全就不记得了它的内容了,后来我尝试着去看悲剧,才发现悲剧对我的震撼更加大,正是因为悲剧是真正的触动了我们的内心,真正的打动了我们,所以我认为相对于喜剧或是期其他的文学形式悲剧具有更好的作用。
生命,当我们从时间上去界定他,它只是一朵随时可能凋零的花朵;当我们从行为上去界定他,他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我们遵循生命存在的哲学,我们却不屈从于命运。
用
海明威的一句话: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他只能被消灭。
这,才是生命的一种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