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及贸易模式关联机制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
及贸易模式关联机制探析
作者姓名:范昌子
学科专业:国际贸易学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指导教师:王国安教授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
及贸易模式关联机制探析
摘要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的综合反映。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看,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而我国比较优势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反映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上。
因此,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可以作为判断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发展趋势、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
从实践来看,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当今工业化国家的贸易结构问题时早已大为失色,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颇为相似的经济体系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表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等已成为当代贸易格局的主导因素。
特别是在区域内、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己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地,对于近年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我们用比较优势原则已经无法完全、合理的进行解释并预测这种变化的趋势。
而现今,如何更好地分析并预测今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成长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提高,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种类有限,中国的贸易利益主要来自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基本附和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及产业发展的状况;同时,对外贸易模式正逐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但具有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
关键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业结构,贸易模式
A STUDY O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ABSTRACT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ts condi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ommodities, and also, its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ternatio nal trade. Looking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from it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o its entry into the WTO, we can see that the long-term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depended main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the demand from the world market. The condition and change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 ere deeply reflected o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its foreign trade.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and research o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the judgment of the long-term developing tendency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in explaining the trad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e
trade among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Japan indicates that scale economy, imperfect competi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tc.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Especially in the intra-region trad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t is the fact that the function of scale economy has exceeded tha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imilarly, owing to the change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in last several years, we cannot draw out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is change, nor can we exactly predict the tendency of this change by using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However, how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adjust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so as to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in foreign trade is the problem we face and have to stud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and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and explores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basically complies with the feature of China’s factor endowment and the condi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tra-industry trad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China’s trade pattern, but the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s the main trade pattern.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commodity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has been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the export share of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commodities has increas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enhanced, but the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remain a high proportion and the benefits from foreign trade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export of labor-intensive product. Based on these facts, the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commodity structu r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KEYWORDS: China, Foreign trade, Commodity composi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Pattern of trade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第二节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的关系说明 (3)
第三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及创新点 (4)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4)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5)
第二章文献综述: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 (7)
第一节传统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的论述 (7)
一、古典贸易理论 (7)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8)
第二节新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的论述 (10)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10)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0)
第三节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
第四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概念的界定 (14)
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14)
二、国际贸易统计商品分类 (15)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19)
第一节中国商品贸易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19)
第二节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24)
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 (24)
二、促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 (28)
第三节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29)
第四节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2)
一、国际竞争力的含义与指标 (32)
二、中国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33)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 (36)
第一节产业发展与贸易结构成长的理论说明 (36)
一、雷布津斯基定理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36)
二、产业升级与贸易结构成长 (38)
第二节资本品进口与中国的产业发展 (40)
一、资本品的含意 (40)
二、中国资本品进口的现状 (40)
三、资本品进口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41)
四、资本品进口的局限性 (42)
第三节中国贸易结构成长与产业发展的动态模式 (42)
一、产业发展的动态模式 (43)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 (45)
第五章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贸易模式取向 (49)
第一节贸易模式的划分与发展变化 (49)
一、贸易模式的划分 (49)
二、贸易模式的发展变化 (49)
第二节比较优势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0)
一、静态比较优势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1)
二、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3)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5)
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评价指标 (55)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58)
三、产业内贸易指标对于中国的局限性 (62)
第四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分工类型 (63)
第六章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 (66)
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66)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目前中国的不适应性 (68)
三、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从比较优势导向到竞争优势导向 (69)
参考文献 (71)
后记 (7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从封闭型模式向开放型模式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
中国的对外贸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2005年对外贸易额达142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同比增长28.4%,进口660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顺差1018.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
(2)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品在进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3)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达到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国际贸易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或给本国经济的发展创造多大机会的问题,国际经济学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令人信服的看法。
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条件下,试图尽可能多地利用国际贸易可能给予的机会来发展和促进本国经济。
在这方面确有一些成功例子。
众所周知,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起飞和成功,国际贸易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际贸易的机会来发展本国经济时,却不时地面临出口的波动、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国际债务危机等困难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地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这些成功、失败、面临困境的差异中,除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各国在参加国际贸易并以此来发展本国经济时所做出的选择,即对贸易结构形式的选择和为本国贸易结构成长所做出的政策选择上的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和频繁,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
对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并有效地利用这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机会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
固然是正确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首先要确定在多大的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即选择什么样的贸易结构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并利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机会发展本国经济的问题;其次是面临如何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过渡的问题,如何逐步实现贸易的跨越式发展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重大的现实选择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上必须进一步探索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尤其是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问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
一个国家应当出口什么产品,向哪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又应当进口何种产品,从哪些国家和地区进口,以增进本国的福利,促进本国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如何运用贸易结构理论,指导对外贸易实践,使对外贸易能够起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的“助推器”作用,已成为我国贸易理论界愈益关注的问题。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的综合反映。
从中国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看,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而我国比较优势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反映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上。
从实践来看,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当今工业化国家的贸易结构问题时早已大为失色,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颇为相似的经济体系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表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等已成为当代贸易格局的主导因素。
特别是在区域内、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己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地,对于近年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们用比较优势理论已经无法完全、合理的进行解释并预测这种变化的趋势。
而现今,如何更好地分析并预测今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的关系说明
分工模式决定了贸易模式,而分工方式的选择又取决于一国现有的产业状况。
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三种情况,即产业结构与商品结构之间、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之间、产业结构与贸易模式之间等三种关系。
我们可以用图示来说明三者间的关系,如图1-1。
图1-1 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的关系
产业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商品结构和产业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被描述为:商品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带动产业成长,产业成长可以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产业水平决定了贸易水平,产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结构的改善,商品结构的改善可以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很显然,尽管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描述方法都充分肯定了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作用的存在,但也隐含了不同的侧重。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生产决定流通的理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对流通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流通对生产的作用是派生的。
因此,要发展贸易就必须壮大产业基础,要不断地培植和发展自己的产业优势。
在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关系上,现有国际贸易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了分工是第一位的,贸易是第二位的,分工决定贸易。
两者对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结构的改善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
贸易模式对商品结构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有什么样的贸易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商品结构与之对应。
在贸易模式上,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选择。
一是,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
这种分工模式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大多是产业间贸易。
二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
这种贸易模式大多数与产业内贸易相对应。
在贸易模式与产业关系上,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选择主要受产业特征和利益
取向等因素的影响。
它对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应该具有比较优势。
这种分工理论向人们展示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现有优势,通过国际交换实现国别价值增值和短期总量收益最大化,进而促进产业发展。
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以临界产业①参与国际分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国内的结构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且有利于强化结构转换能力,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很明显,这种出口产业的选择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弹性改善贸易条件,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及创新点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我国对外商品结构成长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提出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建议。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框架
本文的写作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第二章,有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研究综述,分别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五章,从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入手,考察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
第六章,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提出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政策措施。
①临界产业是指与国外同一产业相比,本国产业的比较劣势很弱的产业。
周振华,“不同开放战略的出口产业选择”,《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图1-2 本文内容框架图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的分析强调了如下几点:
1、尽可能地用较为详细的贸易资料。
为了做到这一点,本文使用了联合国提供的贸易统计资料,而且选用了其中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及其它有关的分类方法。
2、尽可能地做到统计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结合,避免实证分析的随意性和过于简单的统计说明。
(二)主要创新点
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对进出口商品进行了系统分类,从而可以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
第二、运用产业发展与贸易商品结构成长的“四阶段理论”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第三、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入手,分别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及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考察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
(三)主要不足点
笔者虽然力图探讨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业发展、贸易模式三者间的关系,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但仍然有一些后续工作或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首先,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中,并没有区分进出口企业的性质。
也就是说,在分析中无法区别我国民族企业与外国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情况,从而无法确切反映我国民族企业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真实情况。
其次,虽然讨论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没有对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再者,本文并没有讨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以及整体国民经济安全的影响。
第二章文献综述: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第一节传统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论述
一、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由来已久。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开创了自由贸易理论,以绝对成本优势或比较成本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基础,论证了自由贸易会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方都带来利益,从而增加世界经济福利。
他们认为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差异是各国家生产各种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
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只考虑单一生产要素即劳动而忽略了诸如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这是不现实的。
后来,赫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出发,将由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决定的比较成本的差异推广为由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决定的比较成本差异,并证明了在劳动生产率上没有多大差距的国家之间仍可以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性。
由于这一理论考虑多种生产要素,而且提出了既能说明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又能说明要素价格变化和收入分配变动的原理,这就使得对要素禀赋比率与生产结构以及贸易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成为可能,给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动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框架。
尽管“里昂惕夫反论”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引发了国际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一争论的确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但它们从未否定或抛弃由李嘉图首先提出并由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的比较成本原理。
劳动生产率差异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因而两种理论的理论渊源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没有改变价格差决定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差异的基本观点。
因此我们将劳动生产率差异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从而构成古典贸易理论的内容。
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
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因此,比较优势的商品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结构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
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
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多以静态分析和短期分析为特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准确地解释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诸多商品结构问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贸易的动态化研究,形成了国际贸易的动态理论。
然而,国际贸易的动态理论并没有改变古典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差别基础上的商品价格差异;二是国际贸易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下的。
因此,我们把二战后出现的国际贸易动态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这种理论以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为代表。
(一)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格鲁伯和弗农等人进一步论证的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
根据格鲁伯和弗农对有关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出口科研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