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当前城乡土地利用现状,从实际角度出发,结合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分析了如何实现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并根据实际经验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为更好的实现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并把土地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形式越来越紧张。
作为地方国土管理部门,既要“保发展”又要“保红线”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由于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非农建设占用、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造成耕地总量不断减少,土地承载压力凸现。
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短缺性,因此土地的利用必须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就是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针对土地利用的严重形式,本人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性利用 6.25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契机发放宣传材料,采取举办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土地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形成节约集约用地、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
同时要向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宣讲土地管理的形势和新政策,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领导。
制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树立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深入开展加强土地基本国情教育和土地政策的宣传,确立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大对闲置、空闲和圈占土地行为的处罚力度,对闲置、空闲和低效用地较大的地区,调整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扣减农地转用指标,暂缓办理土地审批,避免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
同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违法乱占滥用土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积极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科学规划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二、规范城乡基础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规范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按照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供地,控制城镇具体地块的用途、利用方式、开发强度。
各项建设用地都要尽量节省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政府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要加强对园区内用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配套设施比例等控制指标提出明确要求,以便腾出更多土地,把有限的资源出让给效益好、集约利用率高的企业、单位,积极探索集约用地的新形式,倡导厂房向高空发展,盘活存量。
土地的产出效益高低直接影响着能否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是未来存量土
地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土地效益的有效办法。
因此,提高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走新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动农村用地改革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是分散多样、功能混杂,缺乏统一的规划。
政府要借新一轮规划修编的机遇对自然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聘请专业规划单位负责,加强对农民建房的规划和引导,最大限度的节约集约用地,从而做到有章可依,规范农民建房行为。
在新农村规划中,可以通过迁村并点提高土地的集约水平,扩大农村社区的规模,增加公用设施的配置,以提高农民的居住生活水平。
依据实际,对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小村庄重新进行规划,规划要相对集中,既方便村民,又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
借鉴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好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全面推行。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促使农民拆旧建新,以推动“空心村”改造。
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庄整治统筹规划和安排。
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以提高耕地质量,扩大耕地面积。
加大对新垦耕地肥力培养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新垦耕地质量及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切实实现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用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
通过区域空间的适当调整,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四、加大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占用逐年增加,农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加之农业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则会造成农地短缺,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土地是民生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和基础条件。
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过去那种着眼于新占地的用地观念,现在要转变到存量挖潜上。
严禁闲置土地,对超过两年未动工建设的用地,一律回收再利用处理。
对布局分散农村居民点,要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腾出很多土地。
将农村分散零落的耕地进行开发整理,把耕地连成片,建设成高标准化农田,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加农田规模化经营程度,发展效益农业。
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储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五、大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制建设,各地一定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立法调研、论证,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透明度,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
加强对《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农村土地管理法规的学习,提高对农村土地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系统依法行政,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
识。
走出以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执法监察新路子;严格执法,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
完善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建立特邀执法监督专员制度;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和执法监测,对违法建房行为也要严肃查处,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力争从源头堵住土地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用地结构,掌握节约集约的管理方法,创新体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制,保护和利用好每寸土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化节约利用土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05).
【2】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3).
【3】王华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构建节约型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