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专题03 小说阅读(考点串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 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
知 识 梳理
1.闰土:辛苦麻木(乡村农民) ① 少年闰土:小英雄——天真活泼、热情开朗、勇敢善良、无忧无虑。
故 ② 中年闰土:木偶人——苍老凄苦、生活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乡
2.杨二嫂:辛苦恣雎(城镇贫民)
人 ① 二十年前杨二嫂:年轻貌美,讨人喜欢,端庄文静的女孩子。 物 形 ② 二十年后杨二嫂: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爱贪小便宜,令人无比厌恶的女人。 象 3.“我”:辛苦辗转(知识分子)
•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知 识 梳理
1、对比:
(1)眼前故乡与记忆中故乡景物的对比。
2.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 高审美品位;
3. 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 试创作文学作品。
课 标 要求
(1)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 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 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 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 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 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 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3)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 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4)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 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3.悬念
(1)我家的拮据生活,却每星期日到海边散步盼望于勒;

艺 (2)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术 (3)作用: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手 4.情节反转 法 (1)前面的盼于勒、赞于勒与结尾的遇于勒、躲于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情节中出现出乎意料的
转折,打破观众或读者的预期,使故事走向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方向。
阅 读 方法
一、把握故事情节:小说要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必须借助于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 。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的个性才表现得越充分,因此,优秀的小说作品有着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 ,并借此来多侧面、深入细致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理解典型环境:环境描写是用来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 写,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 小说的主题思想。 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 ,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到不小的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交代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交代季节、气候。(3)交代人物身份。(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 物性格。(5)渲染气氛。
考 点 解读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情节脉络。 ①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②梳理(补充)小说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分析情节安排 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③总结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梳理小说人物情感的变化轨迹。 2、分析探究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 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3、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 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①结合全文,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揣摩人物心理; ③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事)来表现的?
1. 开端:被迫辍学放鸭——无奈

孤 独
2. 发展: 与父亲去芦苇荡——恐慌 3. 发展: 在芦苇荡安顿后——孤独
之 4. 高潮:经历暴风雨中寻鸭——坚强
旅 5. 结局:鸭子下蛋后——惊喜


容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
主 旨
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

我 (1)菲利普:懦弱胆小,遇事易慌张,爱摆架子。
的 叔
(2)克拉丽丝:精于算计、尖刻(刻薄)泼辣、沉着冷酷。
叔 2.“我”——若瑟夫: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
于 ① 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勒
② 代表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人 ③ 寄托着对人性的期望。 物 形 3.于勒:行为不正、糊涂荒唐——赚钱愿赔偿、正直有良心——自食其力、知道感恩。 象 是小说线索式的人物,串联起小说情节,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周围人对于勒态度的变
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
②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故 揭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

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环 2.自然环境 境 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凄凉、破败的荒村,记忆中的故乡则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想象中的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点串讲
小说 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串讲
1. 2. 3. 4. 5. 6.
真考知阅考课 题点识读点标

演攻梳方解要

练关理法读求
课 标 要求
2022年课标第四学段任务(7~9年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1.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 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
知 识 梳理
1、开端:回故乡(1-5自然段) 回乡时间:严寒的冬天;回乡原因:卖屋搬家;所见所感:萧索、悲凉。 2、发展与高潮:在故乡(6-77自然段)
故 ① 到家那天:母子叔侄见面、回忆起闰土、见到杨二嫂 乡 ② 过了三四天:见到闰土 内 ③ 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容 3、结局:离故乡(78自然段~结尾):叔侄交谈以及我的感受 主 旨 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

故乡,神异美丽,静谧安详。
写 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地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
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思想服务的作用。
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
的不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
(2)作用:不仅能让观众对故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还能深化主题,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知 识 梳理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

的 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叔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上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 叔
在鲁迅看来,故乡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但是,在现实中的故乡
中,他看到的却是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贫困,这种现实让他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忧虑。因此
,故乡成为了他批判现实和思考未来的象征。
知 识 梳理
1.社会环境
① 非常难......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种出来的东西,挑去卖,
化与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知 识 梳理
1.对比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贫富态度的前后对比;
我 的 叔 叔 于 勒
(2)“我”对于勒的态度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对比; (3)去哲尔赛岛旅行与回来时环境对比; (4)菲利普夫妇两人性格的差别对比。
2.插叙:于勒年轻时的败家行为、于勒海外来信。
作用:情节有张有驰,紧凑富于变化,丰富文章内容,凸显人物性格。
长大、成熟。
知 识 梳理
鸭群:失学后 放鸭是生活的全部,孤独中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风雨中


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鸭下蛋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鸭群和杜

小康在文中相互依存、相互映衬。“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知 识 梳理
1、开端:盼于勒(1-4自然段)

我 ①我家的拮据生活;②每星期日到海边散步盼望于勒。 的 2、发展:赞于勒(5-19自然段)
叔 ③于勒年轻时的败家行为;④于勒海外来信;⑤再次强调一家人盼望于勒回家。
叔 于 勒
3、高潮:遇于勒(20-48自然段) ⑥二姐婚事;⑦全家旅行;⑧渡轮上吃牡蛎;⑨于勒突然露面。
阅 读 方法
三、分析人物形象 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 的时代烙印。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1)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 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2)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3)抓住最能表现人 物个性的动作。(4)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重分析人物间错 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四、挖掘小说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 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1.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便准确把握主题。 2.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创作意图,挖掘主题。
考 点 解读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5、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6、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分析句子和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 8、从修辞、表达方式、人称等角度赏析优美语句。 9、分析写作特色。 10、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①续写、补出人物的语言、动作或心理活动;② 说说人物和文章语言的言外之意;③发挥想象补写情节。 11、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 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4、结局:躲于勒(49自然段)

容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前后不同的态度,形象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
主 旨
富、虚伪自私的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社
会底层小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情。
知 识 梳理
1.菲利普夫妇: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但也有作为底层人物的酸苦与无奈。

情,为下文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对比。
勒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环 描绘天边远处的景象,“紫色的阴影”一语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

普夫妇心头的阴影。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了鲜明


对比。
知 识 梳理
阅 读 方法
五、品味经典语言。 1.寻找、挑选小说中优美、经典的语句。(1)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2)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 3)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要找这些句子并不难,在课文中也有规律可循:(1)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 ;(2)到文章结尾处去找;(3)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2.鉴赏这些优美的语句,理解体会它们的含意,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六、领会写作技巧。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以及用它塑 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的。 3.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 4.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文学创作方法。
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凄凉、破败的荒村,记忆中的故乡则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想象中的
※※
故乡,神异美丽,静谧安详。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

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乡 (2)眼前故乡与记忆中故乡人物的对比。
艺 • ①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术 • ②现在的杨二嫂与记忆中杨二嫂的对比; 手 • ③我和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亲密的对比。 法 2、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