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
中〕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歪果仁〞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创造〞。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
细究这些“新创造〞,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利人们生活。
比方,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兴旺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
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开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忧: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以“新四大创造〞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度过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兴旺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创造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开展中的地位。
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
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
其实,类似网购、高铁等先进技术并非我们独有,但为什么却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收获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对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经推出便迅速翻开市场、赢得认可。
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我们还要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凭借技术、产品、效劳和品牌等方面的创新,占据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更为有利的位置。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
今天,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收获期,国之重器频频亮相,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将技术变革与生活需求有效融合,让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大小〞相宜,两翼齐飞,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将更足。
〔摘编自范荣《“新四大创造〞标注中国创新窗口》〕
1. 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外国青年最想将中国的“新四大创造〞带回家,充分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认可。
B. 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说明中国已经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C. “新四大创造〞的出现充分说明我们已经度过了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全面缩小与兴旺国家的差距。
D. 今天,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中国应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的变量,顺势而上,把握命运。
2.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本文开篇借助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统率全篇,为全文树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B.文章从历史、世界、未来等方面进行论述,赞美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成就。
C.作者灵活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照论证等方法,阐释观点,分析问题。
D.文章结构严谨,结尾联系现实,不仅使论证严密,而且使文章内容更加厚重,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很多新兴国家抓住“创新窗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追赶和超越,将不少“老大帝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B.目前,中国的国之重器频频出现,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C. 网购、高铁等技术能在中国蓬勃开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D. 一千年前,四大创造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开展中的地位。
今天,“新四大创造〞充分说明中国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信心更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方《博物》《清
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
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
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
只有各科老师都承当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材料二:
新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拟盲目的状态。
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淆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
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
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广泛涉猎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
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3日〕材料三:
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与活动的关系。
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题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防止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
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根底。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
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
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
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
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摘《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4.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经历了断层式开展,也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引领力度。
B.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
作为语文老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而不能什么材料都推荐。
C.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益的非语文读本,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D.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式的讲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
5. 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但也有解决的方法。
B.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向课内讲解倾斜。
C. 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应试,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D. 三那么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请结合材料,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诱惑。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似看着另一个自己。
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
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
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
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
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
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7.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衬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D.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9.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几类“戏台〞。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
..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于轵道①旁。
诸将或言诛子婴。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子婴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
堵②如故。
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那么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
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
十二月中,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
羽乃止。
旦日,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
...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轵道:轵道,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②案堵:安居,安定有序。
案,通" 安"。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B.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C.骑,古时一人一马的合称。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骑千余〞;而“乘〞是指拉一车的四匹马,如“千乘之国〞,指有四千匹马的国家,属大国。
D.司马: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出征。
战国时楚国分左、右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
吉利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百姓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
C.项王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D.项伯连夜见张良,回去把沛公的说辞报告给了项羽。
第二天,沛公带着随从亲自到鸿门来感谢项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5分〕
〔2〕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
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此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6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几个人在一起,看
见德行高的人,就学习他的长处;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
然后实施,可以到达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高远胸襟而被后人传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热正持续升温,我们欣喜地看到,( )。
与此同时,我国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中—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方法与理论也被语文教育研究者重新擦亮,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寻根之旅。
事实上,在语文教育现代性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一直在场。
语文教育现代价值的诉求,或宣称“新〞的东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没有被挖掘罢了。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白话取代文言,成为现代书面语主流的历史必然,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革命厥功至伟。
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走上了普及化、群众化的道路。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绝不能照搬与照抄,毕竟现代教育目的与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或者盲目复古都是行不通的。
对传统语文教育知之愈全、愈深,才能用之愈当,我们要防止语文教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防止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开发。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群众化的道路。
B.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使其走上了群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C.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群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D.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走上了普及化、群众化的道路。
18.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B.不少语文教师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C.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的。
D.不少语文教师被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立竿见影建设遮掩扬汤止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