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味建中汤治气血双亏元阳不足(阴斑胃痛产后身痛奔豚崩漏)及其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味建中汤治气血双亏元阳不足(阴斑胃痛产后身痛奔豚崩
漏)及其它
第一次听到十四味建中汤,是在这次江阴跟黄师抄方的时候,昨日到格非那里抄方,也用了两次。
虽然,知道其方剂组成,但是,对其应用,还不得要领,故查询、整理、分析之。
《汤头歌诀》有云: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本方乃是局方里治疗劳损的方剂,有补益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由人参、白术、茯苓、炙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炙黄芪、肉桂、附子、半夏、麦冬、苁蓉十四味组成,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次用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能治阴证以斑(简称阴斑阴证发斑病证名。
发斑属于虚寒者。
《阴证略例·阴证发斑》:“阴证发斑,亦出胸背,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
若作热疾,投之凉药,大误矣。
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
但如蚊、虻、蚤、虱、咬形状,而非锦文也。
”治宜调中温胃,加茴香、芍药,及大建中汤之类)。
它的原因是由于平素肾虚,阴寒太盛,逼迫虚火上炎,熏灼肺脏而成。
或者是胃气虚极,虚火浮散在外而成。
症状是在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现稀疏的淡红色斑点,高出皮肤,象蚊子叮咬引起的小红点一样。
这种病比较严重,必须用温补的方法治疗,若误用寒凉,就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本方朱进忠先生的应用颇多,有学生整理其医案。
但是,其中加减细微之处,其文阐述不多。
阴斑:郭××,男,17岁。
鼻衄时发时止,疲乏无力3年多。
医诊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以西药治疗2年无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凉血、滋阴补肾、补气养血等剂近一年多亦无明显效果。
审其除鼻衄、紫斑、疲乏无力外,并见面色萎黄,消瘦乏神,纳呆食减,舌质淡白,舌苔白润,脉沉细弦。
综合脉证,思之:面色萎黄者,脾病也,血虚也;舌淡苔白润者,气血俱虚,脾胃虚寒也;沉细弦脉者,气血俱虚,脾
虚木乘也。
综而论之,乃气血俱虚,脾胃虚寒,木邪犯土,脾虚不得生血统血也。
治拟益气养血,健脾温中。
处方:黄芪7克,肉桂3克,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白芍6克,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草6克,麦冬6克,半夏6克,附子O.1克,肉苁蓉4克,生姜l片,大枣3个。
服药6剂,食欲增加,精神好转。
继服20剂后,鼻衄、紫斑均消失,血色素亦由6克增至9克。
再服120剂,诸证消失,血色素恢复至15克,愈。
某医云:诸医均以清热凉血、滋阴补肾、补气养血治之,而先生独以十四味建中汤治之,其故何也?答曰:紫斑、出血者以热毒入于营血者为多,故临床医家多以清热凉血治之。
这些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开展,逐步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亏损、气血俱虚者不少,故多以滋阴补肾、补气养血之法治之。
然而血热妄行、肾阴亏损、气血俱虚者虽多,而并不是所有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属于此种类型,因此还需要我们认真的分辨疾病的性质。
本病不但气血俱虚,而且脾胃虚寒,此时若但予补气养血必然壅脾害胃而血不生,脾不统。
因此在治疗时必须在健脾温中的基础上予以补气养血。
胃痛:胃脘冷痛,反复发作,饥饿或劳累或思考问题过久疼痛往往发作,疲乏无力,心悸,气短,怯冷,夜间五心烦热,手足时冷,口干,面色萎黄,脉沉细弦等脾胃虚寒,气血俱虚者,益气养血,健脾温中,十四味建中汤:黄芪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9克,生地9克,附子9克,半夏9克,麦冬9克,肉苁蓉15克,生姜3片,大枣3个。
产后身痛:郅××,女,35岁。
3年前产后出现身痛畏风。
医予祛风解表药治之,汗出后身痛即减,汗止后身痛又作。
前后服药800余剂,身痛畏风反而日渐加剧。
审视其证,除上证外,见其酷暑之季犹闭门窗,并以蚊帐、布团盖于上,掀其蚊帐、布团、棉被视之,汗臭扑鼻,问其食欲,云:一日约吃两碗面条,且口淡乏味,问其盖棉被、穿棉衣热否?答云:怕风至甚,然夜间时感烦热。
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细。
证脉相参,云:气血阴阳不足耳,宜十四味建中汤。
处方:黄芪15克,肉桂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半夏10克,大云15克,附子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药进10剂,诸证俱减,继进40剂愈。
奔豚:朱××,女,成。
子宫功能性出血、梅尼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办狭窄与闭锁不全,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20多年,慢性胃炎30多年,缺铁性贫血5年,脾大待诊8年。
长期以来,经常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胃脘疼痛,身痛腰痛,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浮肿尿少,纳呆食减,行动困难,稍受精神刺激或劳累吋,即感到腹部悸动,逆气上冲,冲至胸即心悸汗出,面色苍白,肢厥脉微,血压下降而突然晕厥,近半年来尤为严重,每次发作都需抢救才能脱险。
曾在北京、太原等医院长期住院治疗无效。
邀治于余。
察其面色皓白无华,消瘦神疲,翻身动作均感困难,手心热而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时见结象。
综合脉证,诊为阴阳气血俱虚,中气虚衰,肾水上泛之奔豚证,为拟十四味建中汤温脾肾降冲逆,益气养血,双补脾肾:黄芪15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地9克,炙甘草9克,半夏10克,麦冬10克,附子10克,肉桂10 克,淡大云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连进7剂诸证稍减,又进30剂,逆气上冲消失,胃脘疼痛好转,并能下床活动。
嗣后,以上方配合定坤丹治疗一年,除月经仍未正常外,其余诸症全部消失。
崩漏:一徐姓患者,女,54岁。
崩血大下已一月矣,虽采用输血,予止血药均不愈。
询之,血色素已下降至3克。
察其面色萎黄乏神,舌质淡,脉虚大弦紧数。
再询其素有何疾?日:冬季则怯寒畏冷,四肢不温,夏季则手足俱热难于忍耐。
因云:冬季怯寒者,阳虚也;夏季畏热者,阴虚也。
前用诸方之所以不效,或凉而伤气,或温而伤血,故不愈也。
因拟十四味建中汤加鹿角胶以大补气血阴阳,后果愈。
综上医案,证属气血双亏,元阳不足者,可考虑本方。
十四味建中汤
组成:人参10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肉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半夏10克肉苁蓉15克附子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适应证:气血俱虚,脾胃虚寒,木邪犯土,疲乏无力,胃脘冷痛,面色萎黄,夏季手足心烦热,冬季手足厥冷,或心悸心烦,急躁易怒,口干舌燥,或手足麻木,肩背酸痛,或胃脘疼痛,时见逆气上冲,冲则昏厥,或崩漏带下,心悸气短,时而头晕蹶逆,或手足冷痛而麻,或失眠严重,昼夜不得入睡,或昼夜嗜眠,数日不醒,或嗜眠与失眠交替存在,或畏寒肢冷,胃脘悸动,皮肤毛发枯槁,毛发稀疏脱落,或吐衄难止,阴斑,或阴疽,舌质淡,舌苔白或黄,脉沉细弦涩不调者。
加减法:若气虚较轻者,去人参,加党参10克:若鼻衄较重者,加元参15克;抽搐者,加蜈蚣三条、全蝎3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溃疡病、成年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胃下垂、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神经官能症、子宫功能性出血、风湿性心脏病、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搬、过敏性紫癜、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内耳性眩晕病、臂丛神经痛、小舞蹈病、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心性反应症、骨质疏松、风湿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神经官能症、多发性大动脉炎、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关节结核、末梢神经炎等属于脾胃虚寒,气血俱虚,木邪犯土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