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V固>V液>V气
【例题】:
例1、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次敲击声?
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例2、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 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 经过0.5s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你帮他估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例题】:
例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说出以下各种不同声音是由哪些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胡琴声、水滴入水声、蚊子嗡嗡声、口琴声
答:胡琴声是弦振动而产生的,水滴入水声是水振动产生的,蚊子嗡嗡声是蚊子的翅膀振动而产生的,口琴声是簧片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5】练习:
1、通常我们听到的鼓声或锣声,是由鼓面或锣面 产生;悦耳动听的的笛声是靠管里的振动而产生的;拨动吉他是靠振动产生声音。
3.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弦柱 C.空气 D.琴弦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生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5.《黄河大合唱》中有一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它们的声源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6.陕西安康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______ 产生的;鼓声通过 ______ 传到观众处。
7.根据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两条。你获得的信息:
① ______ ② ______
7.根据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两条。你获得的信息:
① ______ ② ______
4、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①;②.
【想一想】:听见声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例题】:1.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主要是靠什么传播的:
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机械手表的“滴嗒”声,是靠传播的;
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是靠传播的.
2、将正在发声的钟表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钟表的声音逐渐变小,直到听不见声音,由此可推测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② 如利用声能碎石......
3、回声:
(1)回声的定义: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波向外传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回声。
(2)回声的利用:可以用来测距。
【例题】:
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
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由于右边的音叉的振动,在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从而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会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时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本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知识拓展】:
1.回答下列问题: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什么作用?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做一做:讲话时,摸一下自己的喉咙有什么感觉。观察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怎样?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3】:议一议,思考一: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思考二:气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
【活动1】引发学生注意,进入课堂,思考问题.
【活动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活动3】说明不管什么状态的物质,只要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增强认识声音产生声音的状态物质.
【活动4】
用图文并茂和亲自观察,探究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活动5】体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活动6】用实验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提问】: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出的?试一试:
1.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2.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示例说明了;说明了.
3、气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真空能传声呢? 此时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活动6】:说明什么?
1.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2.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被弹起。
2、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s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声速为340m/s,问: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
(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m/s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
【课堂作业】:
1.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练习】:
1、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生的
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
2、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340m/s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大
3.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实验结论】:
1、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我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 .
2、声音在真空中______ (填“能”或“不能”)传播.
3、声音的传播需要:
教学
内容
声音是什么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量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传播中的作用;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
准备
音叉、钢尺、铁架台、棉线乒乓球、铁衣裳架、真空罩、两用打气筒、水、塑料袋、手机.
教
学
过
程
活动内容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创新点
【活动1】:
教师敲音叉、敲桌子产生声音。
【活动2】借助教学工具和学生身边的现有工具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活动3】
借助教学工具,感受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产生声音.
【活动4】
设计活动,再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的条件。
【活动5】练习.
【活动6】
利用衣架,水、手机、抽气筒、真空瓶结合幻灯片设计实验,感知声音的传播。
【活动7】例解和练习.
【活动8】
结合幻灯片,体会声音传播方式.
【活动9】
讲解和体会,声速的问题.
【活动10】
引导学生阅读,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活动11】课堂小结.
【活动12】
知识拓展,提升升华.
【活动13】课堂练习。
3、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成为真空,则( )
A.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响亮
D.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4、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提问】:请问你对声音这一现象还存在哪些想问的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又是怎么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不需要速度?
二、新知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2】:
试一试:纸、橡皮筋、笔帽、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特别?
想一想:①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2)耳机播放出的音乐是由手机振动产生的( )
(3)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跟着音乐表演,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
(5)气温为15 ℃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
(6)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2.一个小孩吹气球,由于用力过猛,“啪”的一声气球吹破了,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C.吹气时球内气体振动发生的响声
D.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三)声音是一波种
【活动8】
1.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称之为声波,声音的实质是一种波,它与水波类似,它是以疏密相间的波动形态向远处传播,传入人耳。
2、声波在向外传播时有可能传递的是信息;也可能传递的是能量。
①通过交流谈话,人们可以交换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思考三: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晃动水瓶发出声音,把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也可以发出声音)
【归纳】:1.、、都能发声;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被称为。
【活动4】提问:
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振动,有没有一种方法把这种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设计方法,把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如图,将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悬挂的乒乓球作用是.
【练习】:
1.如图医生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观察母体内的胎儿,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四)声速:
【提问】:在夏天,我们经常会遇见呼雷闪电的天气,此时你是先听雷声呢,还是先看到闪电?说明了什么?
声速: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测定,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速度约为1500m/s;在钢铁中传播得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五)、声能
【活动10】引入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的节奏晃动。
**声能:声波能使烛焰晃动,表明了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声能。
【例题】:
【活动7】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活动8】
采用类比的方法,感知声音的传播过程.
【活动9】
讲解和体会,感知声音的传播也需要时间。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同。
【活动10】
引导学生阅读,知道声音具有能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活动11】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整体认知学习内容,形成系统化。
【活动12】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铅(棒)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
8.人而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1秒,由此可见,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离障碍物至少多远?
一、课堂引入:
明朝顾宪成有这样的一句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的声音我们是可以听得到的,还有一些声音是听不见的,但都可以传递信息或能量。其实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练习】
1、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也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到人耳的。
2、关于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题】:
例1、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次敲击声?
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例2、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 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 经过0.5s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你帮他估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例题】:
例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说出以下各种不同声音是由哪些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胡琴声、水滴入水声、蚊子嗡嗡声、口琴声
答:胡琴声是弦振动而产生的,水滴入水声是水振动产生的,蚊子嗡嗡声是蚊子的翅膀振动而产生的,口琴声是簧片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5】练习:
1、通常我们听到的鼓声或锣声,是由鼓面或锣面 产生;悦耳动听的的笛声是靠管里的振动而产生的;拨动吉他是靠振动产生声音。
3.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弦柱 C.空气 D.琴弦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生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5.《黄河大合唱》中有一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它们的声源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6.陕西安康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______ 产生的;鼓声通过 ______ 传到观众处。
7.根据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两条。你获得的信息:
① ______ ② ______
7.根据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两条。你获得的信息:
① ______ ② ______
4、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①;②.
【想一想】:听见声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例题】:1.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主要是靠什么传播的:
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机械手表的“滴嗒”声,是靠传播的;
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是靠传播的.
2、将正在发声的钟表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钟表的声音逐渐变小,直到听不见声音,由此可推测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② 如利用声能碎石......
3、回声:
(1)回声的定义: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波向外传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回声。
(2)回声的利用:可以用来测距。
【例题】:
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
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由于右边的音叉的振动,在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从而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会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时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本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知识拓展】:
1.回答下列问题: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什么作用?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做一做:讲话时,摸一下自己的喉咙有什么感觉。观察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怎样?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3】:议一议,思考一: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思考二:气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
【活动1】引发学生注意,进入课堂,思考问题.
【活动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活动3】说明不管什么状态的物质,只要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增强认识声音产生声音的状态物质.
【活动4】
用图文并茂和亲自观察,探究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活动5】体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活动6】用实验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提问】: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出的?试一试:
1.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2.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示例说明了;说明了.
3、气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真空能传声呢? 此时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活动6】:说明什么?
1.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2.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被弹起。
2、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s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声速为340m/s,问: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
(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m/s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
【课堂作业】:
1.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练习】:
1、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生的
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
2、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340m/s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大
3.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实验结论】:
1、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我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 .
2、声音在真空中______ (填“能”或“不能”)传播.
3、声音的传播需要:
教学
内容
声音是什么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量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传播中的作用;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
准备
音叉、钢尺、铁架台、棉线乒乓球、铁衣裳架、真空罩、两用打气筒、水、塑料袋、手机.
教
学
过
程
活动内容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创新点
【活动1】:
教师敲音叉、敲桌子产生声音。
【活动2】借助教学工具和学生身边的现有工具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活动3】
借助教学工具,感受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产生声音.
【活动4】
设计活动,再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的条件。
【活动5】练习.
【活动6】
利用衣架,水、手机、抽气筒、真空瓶结合幻灯片设计实验,感知声音的传播。
【活动7】例解和练习.
【活动8】
结合幻灯片,体会声音传播方式.
【活动9】
讲解和体会,声速的问题.
【活动10】
引导学生阅读,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活动11】课堂小结.
【活动12】
知识拓展,提升升华.
【活动13】课堂练习。
3、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成为真空,则( )
A.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响亮
D.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4、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提问】:请问你对声音这一现象还存在哪些想问的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又是怎么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不需要速度?
二、新知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2】:
试一试:纸、橡皮筋、笔帽、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特别?
想一想:①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2)耳机播放出的音乐是由手机振动产生的( )
(3)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跟着音乐表演,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
(5)气温为15 ℃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
(6)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2.一个小孩吹气球,由于用力过猛,“啪”的一声气球吹破了,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C.吹气时球内气体振动发生的响声
D.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三)声音是一波种
【活动8】
1.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称之为声波,声音的实质是一种波,它与水波类似,它是以疏密相间的波动形态向远处传播,传入人耳。
2、声波在向外传播时有可能传递的是信息;也可能传递的是能量。
①通过交流谈话,人们可以交换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思考三: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晃动水瓶发出声音,把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也可以发出声音)
【归纳】:1.、、都能发声;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被称为。
【活动4】提问:
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振动,有没有一种方法把这种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设计方法,把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如图,将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悬挂的乒乓球作用是.
【练习】:
1.如图医生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观察母体内的胎儿,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四)声速:
【提问】:在夏天,我们经常会遇见呼雷闪电的天气,此时你是先听雷声呢,还是先看到闪电?说明了什么?
声速: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测定,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速度约为1500m/s;在钢铁中传播得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五)、声能
【活动10】引入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的节奏晃动。
**声能:声波能使烛焰晃动,表明了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声能。
【例题】:
【活动7】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活动8】
采用类比的方法,感知声音的传播过程.
【活动9】
讲解和体会,感知声音的传播也需要时间。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同。
【活动10】
引导学生阅读,知道声音具有能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活动11】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整体认知学习内容,形成系统化。
【活动12】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铅(棒)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
8.人而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1秒,由此可见,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离障碍物至少多远?
一、课堂引入:
明朝顾宪成有这样的一句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的声音我们是可以听得到的,还有一些声音是听不见的,但都可以传递信息或能量。其实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练习】
1、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也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到人耳的。
2、关于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