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张淑勇国静(通讯作者)张明忠
(山东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摘要】在水土保持专业课程当中,“水土保持规划学”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学科综合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在“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结合得不够紧密,整个教学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缺陷。
基于此,本文对“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0-0243-01
1.引言
水土保持规划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
“水土保持规划学”是高校水土保持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会对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产生直接影响。
“水土保持规划学”综合性较强,对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均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主要是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无法将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充分关联起来,对于其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培养显然是不利的。
因此,要在“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改革,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学效能。
2.目前“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
从目前来看,“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1)实践与理论衔接不充分。
在“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上,一些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情况。
一般而言,“水土保持规划学”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别由不同老师担任,容易出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同步的情况,存在实验教学进度无法跟上理论教学进度的情况。
再加上经费以及实习条件限制,“水土保持规划学”实验往往以小流域作为实验对象,并以组为单位完成水土保持规划报告[1]。
相关实践资料较少,导致小组成员只能使用一份简单资料来完成规划设计,不够深入。
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实地考察机会,设计作业往往是“纸上谈兵”,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2)学生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水土保持规划学”在学生评价考核方面依然以书面考试为主,实践考核相对缺乏。
即便存在实践考核,形式也较为简单,整个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全面。
3.“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相关建议
3.1在理论课堂当中引入科研项目
为了改善“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可在理论教学当中引入科研项目案例,把理论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化,并以此为契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关联起来。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从教学大纲出发,将教师承担的相关科研项目融入到理论课堂当中,将理论知识点穿插于科研项目中。
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科研项目案例讲解的同时,也要融入水土保持前沿动态以及行业发展信息,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开展野外实习
为了保证野外实习活动顺利实施,学校要加大相关教学投入,在开展野外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可先选定某个小流域,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1~2d的综合调查,收集流域相关资料,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情况、生物分布等。
然后小组对调查记录进行整理,结合水土保持规划相关标准按部就班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小流域规划布局、相关工程设计、施工组织、投资预算、经济评价以及效益评价等。
小组成员各自负责某一块内容,最后进行汇总,完成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报告,将报告上交给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对小组报告内容进行评价,指出问题,并予以指导,以此来增强学生实践认知,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
3.3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建设
有效的课程考核能够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也能够反馈教学质量,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持续性优化。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考核除了涵盖平时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外,还需加入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除了指导老师评分外,还需要实验小组成员内部互评。
在野外实习以及平时实验课程当中,小组团队协作具体情况是指导老师无法评价的,只有组内成员才知晓彼此情况。
小组成员互评能够更为全面、详细地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评价更加客观、真实。
4.结语
在“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
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例如,可将科研项目案例融入到理论课堂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充分关联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生动的讲解。
同时应该组织学生参与野外实习考察,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
另外,要重视课程考核体系建设,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做好教学反馈,从而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贾剑波,刘文娜,等.“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9(02):61-64
考索·探微
地、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从而提升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结语
新能源汽车是一新兴节能、环保产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项目。
高职汽车专业只有深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目标和调整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当前阶段,使所培养学生就业岗位既具有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性,又具有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岗位技能目标符合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岗位技术、管理要求相衔接。
让学生成为扎实掌握汽车理论知识及新能源汽车工艺、专业技术、设备维护和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操技能和拓展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继红,谢云晖.中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创新发展战略思考[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32):6-10.
[2]李子云.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破解[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1-4,7.
[3]李小洲.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课程设计探讨[J].机电教育创新,2018(11):121-122.
[4]王娜.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0-27.
[5]许杰,龚福明.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类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03):63-66.
作者简介:
景玉军(1979-),男,四川三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控制、智能交通控制。
243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