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二地理会考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目标1: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C 级)
一、天体与天体系统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地球上的人造天体、陨石不属于天
体。

最基
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级别:
4、太阳系八大行星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目标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知道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C级)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纬度、海拔、天气。

影响:①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
②为生物的生长繁衍、大气和水体的运动等提供了能量;
③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能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层的活动.活动周期为11年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③影响气候,使降水异常. ④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目标3: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三、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看,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从结构特征来看,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特殊性:是人类目前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星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光照条件
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的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适中→形成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不至于过大。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公转及地理意义
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C级)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
减,赤道是南北
纬600 附近处的两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平
均约为30Km/s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形成了黄赤交角,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记住两分两至日的位置。

目标2:理解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区时产生的原因,能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C级)
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C级);会分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偏向对大气环流、洋流、河流等的影响。

(B级)
三、地球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更替-——-一个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1太阳日).
晨昏线的判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沿地球自转方向,夜→昼:晨线;昼→夜:昏线.晨线上-——-日出;昏线上—-——日落。

太阳高度:晨昏线上=0°,昼半球>0°。

两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且过两极点;
两至日: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值23°26′,且与极圈相切; 晨昏圈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大圆,平分地球、平分赤道;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
(二)产生时差 【地方时】
1、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的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相对偏东位置的地方时比偏西位置的地方时的时刻早(更早看到日出);“东早西晚"
2、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点, 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24点或次日0点。

3、地方时的换算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
6
1
12
2418
6
4、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的时间差
【时区与区时】
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起点),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往东为东时区,往西为西时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任意两个时区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
2、相关计算:
(1)求某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15°(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2)求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差:同侧用时区号数相减,异侧用时区号数相加.
(3)求某地所在的时区:该地经度÷15°,若余数<7。

5°,时区号数就是商;若余数>
7。

5°,时区号数是商+1 ;东经为东时
区,西经为西时区.
(4)求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
注:求东边地点的时间,用已知西边地点的时间+ 时差,
求西边地点的时间,用已知东边地点的时间—时差,
3、北京时间:东经120°的地方时,东八区的区时;
国际标准时: 0°经线的地方时,中时区的区时.
【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180°经线): 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是一条折线,
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以东为旧一天,以西为新一天。

(三)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纬度越高偏移越大.
对河流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右岸冲刷(坡陡),左岸淤积(坡缓);
南半球左偏—左岸冲刷(坡陡),右岸淤积(坡缓);
目标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

(C级)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小看纬差
【变化规律】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南
半球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两分日:除赤道达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上各只有一次直射。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应越宽.【相关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差=90°—当地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
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当地正午12时的经度、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计算楼高与楼距:h=L×tanα(h为楼高,L为楼距,α为当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能热水器最佳倾角:最佳倾角=|φ±δ|(即:当地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
(二)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状况-———-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于夜。

变化规律是:
①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北白昼越长;南半球相反。

(夏至日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向北昼越短;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看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向哪个半球移,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

3、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昼弧/15°夜长=夜弧/15°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
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三)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1、北温带国家四季的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地球上的五带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五带划分的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上获得热量最多的地带。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是地球上获得热量最少的地带.
温带:无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热量介于热带与寒带之间,但四季分明.
3、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