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然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投入多而收效微。

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

标签:教师学生;文言文
文言文占教材篇目的四分之一,约占教学的时间三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程改革已历十来年了,但对许多教师来说,文言文依旧是一方“净土”,它依旧是课改的“死角”,很多教师不知从何处去改,也不知怎么去改。

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有这样的误解: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教好初中阶段文言文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改进文言文教学。

一、扎实功底,授之以渔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

特别是在发展方面,如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诸方面,古今都有明显差异。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讲好教材内容。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

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如:课前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三、引导预习,激起求知欲
预习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于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

如,要识字解意,要熟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的效果,绝不能放任自流。

四、重视诵读,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中很早就特别注重诵读的重要作用,宋代朱熹认为“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子的理论确定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传统方法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读和学过程,读得多理解得就深刻。

理解得深刻学习也就越简单。

在日常学习中许多学生会常常抱怨学文言文苦、学文言文累,但殊不知他们在学习中恰恰忽视的是文言文的诵读。

其实,文言文在读的过程中不光要读,而且还要注意读的方式和方法。

诵读不仅要读出来还要注意语感。

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

诵读时可以从字词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这样就更容易抓住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情感表达的侧重点。

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却要重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注重:解题——背景介绍——翻译——课文分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固有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要求打破常规重新反思,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让学生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

以《陋室铭》为例,学生通过交流反思、思辨讨论,理解了中国传统文人那份特有的“韵味”,从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背后领悟到独特的精神魅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积累,而且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五、做好文言文巩固工作
在上文言文的课时,对上一节课所提到的重点词句一定要强调再强调,力求全班同学都掌握,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上文言文新课时候,注意与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之间的字、词、句、段,甚至是内容上的对比和联系,注重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等方面的归纳和分类,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过度和穿插。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

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

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六、延伸与拓展知识
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必须举一反三。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积累足够的训练心得。

这是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再循环过程,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的。

因而,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从课标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训练目的性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课标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学习、理解,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