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士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士文化?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

“士人”尤指封建时代的读书人。

“士大夫”则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按士、农、工、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

新中国的国旗上,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五星分别象征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后两者就是传统的“士”、“商”阶层。

知识分子由此被划入小资产阶级。

在汉语里,“士林”之茂,多达数十。

如文士、武士、智士、勇士、义士、壮士、志士、说士、名士、寒士、隐士、烈士,职称里也有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医士、技士……
从古到今,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企业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其风范大致是: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古有不吃嗟来之食及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他们爱名节,重义轻利,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孟子亦喻义而不言利;他们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
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爱国,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士为知己者死”,他们能以身许国,“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他们的信条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文人无行”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无官无爵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子等奠定传统文化基石的先秦诸子,及其后历代发微抒义的经学大师,连鲁迅在内,全都是士。

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无一不与经邦治国之道有关。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耒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列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养士成风,士人一度有过养尊处优的地位,然而总体来看,中国士人的命运,从来就不昌不济。

老子隐西,孔子流离,孙子刖,韩子囚,鲁迅亦卖文为生。

马寅初至死不认错、不检讨。

解放初为农民叫苦遭呵斥的梁漱溟,文革中面对围攻他这只“死老虎”的逞勇之徙,冷静地说:“士可杀,不可辱”。

虽然语惊满座,其凛凛难犯之正气略
有镇慑之效,但这毕竟是万般无奈之际的悲呜。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著的“呆气”。

故士人虽有可敬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

历史上,当道者对士人的态度从来就是优礼有加,“礼贤下士”乃古风之一也。

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

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

慧眼独到之至,则有“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甚至“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他们基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民主观,敢为天下倡。

其所称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以天下为已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则是起码的士人观。

中国古代士文化浅谈
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就叫士。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最早追溯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
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

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

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
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

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

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

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

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

士庶对立,渐露端倪。

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

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

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

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

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从南怀瑾先生在【国际道德论坛】上讲到的道家文化里面,提到“法家、兵家、农家都是道家来的,一切一切都是道家来的,后来变成中国文化汉朝以后分为三教九流。

”南师提到说有人问中国文化以哪一个中心文化为代表,他表示是杂家,杂家是代表,因为包含了儒释道诸子百家在内的所有一切,这个杂家是应用之学,是民间所流传的,很多都是道家老庄的试想的变化而得来,也就是从心物一元的文化核心演变下来的。

道家的起源最早源于黄老之学,后来老庄学说,再后来就是诸子百家。

士文化的发源就来自道家学派,后来
演变成为多个支系,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

我们特把古代几个大类的士进行分类如下:
1、学士: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大多以著书立说为主,后来演变成为一类官职。

代表人物:徐霞客
2、策士:为自己侍奉的贵族阶层(主人)出谋划策,甚至代替主人去执行冒险任务。

代表人物:张仪、苏秦
3、方士(方伎):道家里面最专门的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科学,自称能访仙炼丹以追求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的人,多表现为出世状态。

信仰谶纬学说,擅长祭拜鬼神,炼丹长生,也称法术之。

代表人物:葛洪
4、高士:道家文化的核心代表也是重要代表,面世的态度是:不出不入、可出可入,最重要的使命是拨乱反正。

代表人物:鬼谷子、张良、诸葛亮。

代表组织:九兵
5、隐士: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民间教育家,也是道家里面重要的一个支系,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
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代表人物:陶渊明。

士的概念以及士文化
中国古代,按士、农、工、商来划分阶层。

中国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

“士人”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大夫”则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其中之一的儒教对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其最重要的就是孔子开以德行鉴别君子和小人的先河,彻底唤醒士一阶层的人格;以“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不在是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士一阶层的来源。

使士这一民族脊梁最终成型及壮大。

自战国开始,中国进入“士的社会”。

从古到今,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企业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也就是说,如今的知识分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古代的“士”。

那么,何谓“士文化”?查阅了很多资料,并未找到准确的定义,个人认为,士文化即捍卫国家和名族利益的具有浩荡之气的文化,士文化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之称为“八德”。

这八德也是士人观人律已的标准。

古人崇尚的“士”,指的是有傲骨,气节和操守的读书人,而不是那些虽也读书作文,却厚颜无耻,阿谀献媚的文人,这种人古人称之为“士林败类”。

上古时代所谓的“士”,并非完全等同于现代观念中的读书人,“士”的原本意义,是指专志道业而真正有学问的人。

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当今,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不可将士文化同“士林败类”相混淆,以至对士文化产生误解,进而摒弃士文化。

吉安发展为何需要重塑“士文化”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2019-03-13 09:17 我要评论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在笔者看来,“庐陵文化”、“状元文化”、“书院文化”的精髓包含在“士文化”当中,但“士文化”要比上述文化内涵丰富得多。

9
位于白鹭洲书院内的情景再现微缩景观:放榜记者李夏署摄
10
白鹭洲书院的庐陵文化廊桥记者李夏署摄
11
远眺在建的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园记者李夏署摄
编者按
引贤聚才,引技术引资金引先进管理理念,特别是为吉
安籍在外高层人士搭建一个共谋吉安发展的有效平台,是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

众多吉安籍在外高层人士也一直关心关注着吉安的发展,或在每年的座谈会上,或以书信、发表文章的形式,畅谈对家乡发展的理念和所思所想。

江苏大学教授、博导,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吉水籍在外人士庄晋财就是心系家乡,并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的代表之一。

本报特刊发其在去年参加“吉安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返乡座谈会”后写成的文章,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热忱欢迎其他吉安籍在外人士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并为本报投稿。

□庄晋财/文
1992年离开家乡去四川求学,至今已有26个年头,这次荣幸受家乡政府之邀,参加“吉安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返乡座谈会”,对笔者来说是第一次如此用心去感悟家乡。

虽说离开家乡之前曾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求学,但毕竟那时少不更事,只把家乡的一草一木当作自然的存在,很少去思考其中的“为什么”。

事实上在这次回来之前,我也无数次回来过,但仅限于探亲访友,对家乡的认知一直是停留在26年前。

我常说我是草根,广东是祖籍地,江西是出生地,四川是读书地,广西江苏是工作地,飘到哪里都是家,因此
之前还真的没有很好地去感悟过生我养我的吉安,不知道她的独特究竟在哪里。

大家都在谈论家乡的发展,跟着30多位真正的“吉安英才”,我告诫自己要边走边听,边看边学。

这次”做有心人“,让我这个草根这次对家乡的独特韵味有了一些了解,算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说起家乡的发展,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文化”。

在大家看来,“文化”这东西就像一种“基因”,深嵌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当中,才造就了一个地方无法模仿的“特色”。

谈起吉安的发展,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庐陵文化”。

说起庐陵文化,最令家乡人骄傲的就是“状元和进士”,因此活动期间我们考察了“庐陵老街”,庐陵老街里的陈总是位有心人,他把吉安古代科举中的吉安籍进士全部找齐并以县为单位划分,将名字镌刻在一面进士墙上。

在这面墙上,我第一次知道吉安有17位状元、18位宰相、2900多位进士,所谓“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果真名不虚传;回到我故乡吉水县,文广新局的领导带我参观考察,自然也是古代科举的吉水辉煌:6位状元,521位进士,位列吉安各县市之首。

来到县委县政府正在大手笔建造的“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园”,在环境优美的仿古园林里漫步,仿佛聆听诸多大儒布道,不免觉
得自己也变得有文化起来,以至在县里的座谈会上,不自觉地就谈到了如何把传统文化嵌入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水南,那更是具有“中华状元第一镇”的美誉,那里历史上出了彭教、刘俨、王艮三位状元,号称“五里三状元”。

当我来到刘俨状元家族的祠堂,看到族人正在祠堂里为今年考上大学的学子举办“升学表彰宴”时,我想,在不远处青山绿水环绕的古墓中的刘俨状元,或许看到后人的勤学也会有一种欣慰吧。

从吉安到吉水到水南,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距离“状元”是如此之近,难怪人们一讲到“庐陵文化”,就会脱口而出说出其“状元文化”的核心,一想到发挥吉安传统文化的作用,就会不假思索地确定要嵌入“庐陵状元文化”!
笔者有个习惯,就是凡事喜欢刨根问底。

当大家都在说吉安的发展要努力嵌入“庐陵文化”的时候,我就在问一个问题:“庐陵文化是指什么?”有人会说,“当然是状元文化啊”!听着好像没有错,毕竟有过这么多状元的辉煌历史。

不过一细想,“状元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怎么才能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个问题好像并没有多少人去思考过。

在吉水座谈的时候,有人说想打造“书院文化”,因为吉安历史上有过200多座书院。

我又仔细一想,“书院文化是指什么?怎么才能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好像又是没有答案!我觉得,目前大
家对吉安文化的认知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庐陵文化”是以地名命名,“书院文化”是以建筑物命名,“状元文化”是以功名命名,很难从这些“文化”上理解其内涵是什么。

我们去外地考察,看到别人主张的地方文化会有十分清晰的“内涵”:比如“孝文化”、“虔文化”、“儒文化”等等,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嵌入文化就知道如何去行动,行动多了就成传统,传统积淀就成文化,才能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吉安的“庐陵文化”、“状元文化”、“书院文化”倡导的精髓是什么?那天在“吉水进士文化博物园”漫步,以及后来到万安县农村考察,看到如今家乡的发展状况,我觉得如果用“士文化”来重塑我们家乡的乡土文化,显得十分恰当。

我在这里说三点理由:
一是“士文化”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

拆文解字特别有意思,据说在《说文》中,“士”就是“事”的意思。

“士”字的结构“从一从十”,意指特善于做事,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因此“士”就是指有能力的人,因为有能力的人才能把事情从开始做到结束,得到圆满,而不会半途而废。

这样一来,就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士”了,每个人都要经过努力才能成为“士”,要做事能够坚守的人才能成为“士”。

但是,“士人”又是
属于大多数人,在古代特指“庶民与大夫之间的阶层”。

在一个社会中,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卿大夫”,当然“卿大夫”可以成为“士人”向上的目标。

一般的庶民如果不是不思进取,有恒心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有可能成为“士”。

因此,“士文化”是鼓励积极上进的文化,同时又是惠及大众的文化,“士”与“农、工、商”各阶层一起,推动社会进步。

由于古代的“士人”在没有步入“仕途”成为“卿大夫”之前,是属于不当官不掌权的大众阶层,但又不同于“庶民”,有他们独立的品格。

有人把这些品格归结为:一是自由的身份与独立的人格,士人极其自尊。

所谓“文士爱名节,重义轻利”,能“过盗泉而不饮”;二是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抱负。

所谓武士“重然诺,轻生死”,尊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见,“士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憧憬“天下大同”,讲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这些恰好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难怪有人说,“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与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刘降渝,2004)。

二是“士文化”符合吉安历史传统的长期积淀。

以“士”重塑吉安文化的贴切之处在于:首先,“吉安”的“吉”字,恰好是一个“士”字加一个“口”字,如前所述,“士人”是很多人组成的
一个阶层,而且是一些有能力的人。

如果一个社会以这些人为主导力量,允许这些人参与社会治理,就会天下太平,社会有序,正契合“士人开口,天下吉安”的要义。

其次是大家熟悉的“三千进士冠华夏”的庐陵“进士文化”,我们吉安有如此多的“进士”,这些饱学之士未必个个都成“卿大夫”,但这些“文士”倡导的读书文化,一直恩泽后人,激励一代一代吉安人尊师重教,苦学本领,成为善于做事,能够自始善终,成就伟业的“士人”。

这些“士人”正是吉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吉安除了有历史上科举的“进士
文化”辉煌之外,更有当代井冈山革
命斗争的“勇士精神”。

和平时期“进士文化”勉励大家努力读书,掌握知识改进社会,革命时期则需要有“大无畏的勇士精神”,骁勇善战,保护山河。

吉安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统计,全市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5万余名,开国将领140多位,这些“勇士”应该成为吉安人民世世代代的楷模。

以上足以表明,在吉安重塑“士文化”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的,意义非同凡响。

三是“士文化”便于吉安社会发展的深度嵌入。

吉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倡导“士文化”,鼓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凡做事
必认真,不做无用之人,要做有识之“士”:读书人汲取古代“进士”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成为博士;科学研究者汲取古代状元追求卓越的精神,成为院士;社会管理者汲取古代名仕心存百姓的精神,成为贤士;生产者汲取古代能工巧匠的敬业精神,成为匠士;国防安全守卫者汲取古代将士的不屈精神,成为勇士,等等等等。

显然,由于“士文化”的内涵清晰,在具体运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根据不同领域的不同特点,提炼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吉安“士文化”深深嵌入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当中。

那天在座谈会上,笔者表达要重视草根创业,就是希望吉安人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充满智慧的头脑,努力成为成功人士。

试想,如果我们以“士文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教化人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向“士人”一样,不断向上攀登,“从一而十”,以天下为重,有家国情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博士、院士、贤士、匠士、勇士等有识之士,那么,我们脚下的那片土地怎会不“吉泰民安”呢?
在笔者看来,“庐陵文化”、“状元文化”、“书院文化”的精髓包含在“士文化”当中,但“士文化”要比上述文化内涵丰富得多。

千百年来,吉安这块热土涌现出如此众多的进士、谋士、贤士、匠士、博士、院士、勇士等等文人志士,给了吉安“士文化”最好的诠释。

“士文化”推崇的“道”与“德”,不仅符合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是吉安千百年来历史沉淀的精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重塑吉安“士文化”必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大放异彩!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重塑吉安“士文化”献计献策,让我们都成为重塑家乡文化的“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