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受体——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c受体
Ig根据其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为IgM、IgG、IgA、IgD和IgE五类,各类Ig的不同功能主要与其结构有关。

机体内许多细胞表⾯具有不同类Ig Fc的受体,通过Fc受体与Ig Fc的结合,参与Ig介导的⽣理功能或病理损伤过程。

⽬前已鉴定明确属于CD抗原的Fc受体有Fc γR、FcαR、FcεR。

(⼀)FcγR(CD64、CD32、CD16)
1.FcγR的结构和分布FcγR可分为FcγRⅠ、FcγRⅡ和FcγRⅢ三类,它们的结构和分布有所不同。

(1)FcγRⅠ(CD64):70kDa穿膜糖蛋⽩,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3个C2结构,基因染⾊体定位于1q23~24。

识别CD64的代表性McAb有McAb22、McAb32.2、197和10.1等FcγRⅠ是⾼亲合⼒受体,Kd值为10-8~10-9M,主要与⼈的单体IgG1、IgG3以及⼩⿏IgG2a和IgG3结合。

与⼈IgG4结合的亲合⼒明确降低,与IgG2则⽆结合能⼒。

FcγRⅠ主要分布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但表达⽔平各不相同。

FcγRⅠ位点数:15000~40000/每个单核细胞,>50000/巨噬细
胞,<1000/新鲜中性粒细胞。

IFN-γ可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FcγRⅠ⽔平增加5~10倍,G-CSF也有这种促进作⽤。

(2)FcγRⅡ(CD32):40kDa穿膜糖蛋⽩,属于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2个C2结构,基因染⾊体定位于1q23~24。

识别CD32的代表性McAb有CIkM5、IV·3、KuFc79和41H16等。

FcγRⅡ与单体⼈IgG1,IgG3、IgG4结合为低亲合⼒,Kd5×10-7M。

FcγR Ⅱ表达于除红细胞外的其它⾎细胞,分⼦数⽬:20000~40000/每个细胞。

根据DNA序列和功能不同,FcγRⅡ可分为三种形式,不同形式FcγRⅡ的差别主要在于胞浆区的结构不同。

(3)FcγRⅢ(CD16):50~70kDa糖蛋⽩,属Ig超家族成员,有2个C2结构,基因染⾊体位于1q23~24。

识别CD16代表性的McAb有HUNK2、Leu11、3G8、Gran1和B73.1等。

FcγRⅢ结合⼈IgG、IgG3,为低亲和⼒受体。

FcγRⅢ有FcγRⅢA和FcγRⅢB两种异型:①FcγRⅢA,穿膜结构,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NK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达⾼⽔平
FcγRⅢA,⽽单核细胞表达⽔平较低。

FcγRⅢA与⼆硫键连接的CD3δ或FcεRⅠγ链双体相关,巨噬细胞上FcγRⅢA与CD3复合体γ链相关,NK/LGL上FcγR ⅢA则与δ链相关。

TGF-β促进培养的单核细胞表达FcγRⅢA。

②FcγRⅢB,通过GPI “锚”在中性粒细胞表⾯,每个⼈中性粒细胞表达10万~20万⾎液中可溶性的FcγRⅢ主要来⾃这种形式,中性粒细胞激活剂短时间处理后可明显降低FcγRⅢB的表达⽔平,可能与通过激活内源性蛋⽩酶切除GPI连接分⼦有关。

图1-8 FcγR、FcαR和FcεR结构⽰意图
2.FcγR的功能FcγR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髓样细胞和NK细胞来发挥的。

(1)单核-巨噬细胞:FcγRⅠ、Ⅱ和Ⅲ均可介导⼈单核细胞ADCC来杀伤肿瘤等靶细胞,这种ADCC效应为Mg2+依赖,并需LFA-1等粘附分⼦参与。

IFN-γ可促进单核细胞FcγRⅠ介导的杀伤作⽤。

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FcγRⅠ、Ⅱ、Ⅲ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
复合物的作⽤。

(2)中性粒细胞:新鲜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不能通过FcγR溶解靶细胞,但在IFN-γ刺激下可通过FcγRⅠ和FcγRⅡ介导杀伤作⽤,对于FcγRⅠ,IFN-γ主要是诱导其表达⽔平升⾼,⽽对FcγRⅡ表达⽔平并未见改变,可能是通过对杀伤机理的调节。

GM-CSF也能通过FcγRⅡ明确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平。

GPI连接的FcγRⅢB并不能介导中性粒细胞杀伤肿瘤的作⽤。

活化中性粒细胞通过FcγRⅠ、Ⅱ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

(3)嗜酸性粒细胞:未刺激的嗜酸性粒细胞没有杀伤作⽤,GM-CSF、TNF和IL-5等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有效激活剂,在杀伤寄⽣⾍和抗肿瘤中有重要作⽤。

GM-CSF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作⽤主要是通过FcγRⅡ介导的。

(4)NK细胞:通过FcγRⅢA介导ADCC杀伤肿瘤细胞等靶细胞,IL-2和IFN-γ可明显提⾼NK细胞的杀伤活性,但并不明显改变FcγRⅢA的表达⽔平。

(⼆)FcαR(CD89)
FcαR(CD89)为分⼦量60kDa穿膜糖蛋⽩,胞膜外区206氨基酸,穿膜区19氨基酸,胞浆区为41氨基酸,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有2个C2结构域,为中亲和⼒受体,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介导吞噬、ADCC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

中性粒细胞表⾯FcαR可结合⾎清型和分泌型IgA1和IgA2,亲和⼒约为Kd5×10-7M。

热或化学物质凝集的IgA可刺激中性粒细胞脱颗粒。

(三)FcεR(FcεRⅠ、FcεRⅡ)
1.FcεR的结构和分布FcεR可分为FcεRⅠ和FcεRⅡ两类,其结构、分布及介导的⽣物学作⽤有所不同。

(1)FcεRⅠ:为⾼亲和⼒受体,Kd10-9~10-10M,由α、β、γ-γ四条链组成。

其中α链含222个氨基酸残基,分⼦量为
25kDa,胞膜外区属Ig超家族结构,2个C2区,与FcγRⅡ和FcγRⅢ⾼度同源,胞膜外区与IgECε2/Cε3结合;穿膜区20左右氨基酸中含有与FcγRⅢA相同的8个氨基酸残基;胞浆区的31个氨基酸结构较为独特。

β链含243个氨基酸残基,分⼦量为
33kDa,有四个穿膜部分,N端与C端都位于胞浆内,β链可能把α链和γ-γ链连在⼀起。

两条γ链由⼆硫键连接组成同源⼆聚体,每条链62个氨基酸,分⼦量为8kDa,胞膜外区只有5个氨基酸残基,γ链与CD35⾼度同源,γ链与FcεRⅡ表达的稳定性和信号的转导有关。

NK细胞表⾯FcγRⅢA(CD16)可能与CD3δ或FcεR Ⅰγ链相连,提⽰FcεRⅠγ链与CD3复合物中δ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

FcεRⅠ主要分布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细胞。

(2)FcεRⅡ(CD23):低亲和⼒受体,分⼦量45kDa,单链穿膜糖蛋⽩,Ⅱ型跨膜蛋⽩,属C型植物⾎凝素家族成员。

CD23含有321个氨基酸,N端在胞膜内,1~23位氨基酸组成胞浆尾,24~43位氨基酸为疏⽔跨膜区,靠C端胞膜外区由277个氨基酸组成,有⼀个糖基化点,82、102、125、150位氨基酸残基为蛋⽩⽔解酶敏感位点,凝集素同源区位于C
端163Cys⾄282Cys之间,该同源区共含6个Cys。

88⾄116位氨基酸之间有⼀个亮氨酸拉链结构,参与CD23分⼦同源⼆聚体的形成。

CD23分⼦靠胞膜外C端裂解的不同⽚段14kDa、25kDa和33~37kDa⽚段均称为IgE结合因⼦(IgE-binding factor IgE-BF)。

FcεR Ⅱ可在蛋⽩⽔解酶裂解后形成可溶性CD23分⼦(sCD23)即IgE-BF。

CD23mRNA有Fcε
RⅡamRNA和FcεRⅡbmRNA两种,它们所翻译的CD23分⼦仅在胞浆区有7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别(图1-9)。

FcεRⅡa仅B细胞表达,并易降解为sCD23;FcεRⅡb表达于B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朗罕⽒细胞、含有EBV基因组的⿐咽癌细胞、髓样细胞系如U937等,主要以膜分⼦形式存在,IgECε3与FcεRⅡ结合有关。

IL-4可诱导正常B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转录FcεRⅡbmRNA,促进CD23的合成与表达,EBV核蛋⽩EBNA2对CD23表达及sCD23的释放也有促进作⽤。

⽽IFN-γ、TGF-β、PGE2、糖⽪质激素等对B细胞表达CD23和释放sCD23则起抑制作⽤。

2.FcεR的功能
(1)FcεRⅠ:嗜碱性粒细胞和肥⼤细胞具有⾼亲和⼒FcεRⅠ,每个细胞表⾯约有10万个,当相应变应原与啫碱性粒细胞、肥⼤细胞表⾯IgE/FcεRⅠ复合物结合后通过交联使磷酸肌醇⽔解,胞浆Ca2+浓度增加,使细胞脱颗粒,合成和释放组织胺、LT、PAF等多种介质,介导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图1-9 CD23分⼦结构模式图
(2)FcεRⅡ:FcεRⅡ为B细胞发化激活抗原,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PBMC中CD23密度明显增加,⾎清IgE-BP(sCD23)升⾼。

sCD23具有B细胞⽣长因⼦(b cell growth. factor, BCGF)活性,故⼜称B细胞来源的B细胞⽣长因⼦(B-BCGF)。

sCD23的这种⽣长因⼦作⽤可能是作为配体与受体CD21(CR2)结合后介导的,CD23分⼦通过可结合碳⽔化合物的凝集素同源区与CD21糖链结合。

此外,sCD23通过亮氨酸拉链结构,引起B细胞膜CD21分⼦交联,促进B细胞⽣长。

sCD23对膜CD23有正反馈作⽤,促进B细胞的分化和IgE 的产⽣,并与IL-4有协同作⽤,此外,FcεRⅡ还可介导IgE依赖的ADCC和吞噬作⽤。

CD23与B淋巴细胞的转化及恶变有关,EBV转化B细胞后只有B细胞表达CD23才能建⽴永⽣化的细胞系,可能与EBV 核蛋⽩的EBNA2有关,EBNA2结合于FcεRⅡa基因起始部位-275~-89的⼀个189bp DNA⽚段结合,反式作⽤于FcεRⅡa基因启动⼦,并诱导B细胞⾼表达CD23,sCD23引起膜CD21分⼦交联,形成⼀种⾃分泌⽣长机制。

慢性B淋巴细胞⽩⾎病(B-CLL)患者B细胞表达CD23增加,患者⾎清中sCD23⽔平明显升⾼。

关于IgM受体、IgD受体也有报道,前者主要表达于B细胞,后者表达于成熟B细胞。

这两种Ig Fc受体尚未归⼊CD的编号,故在本节从略。

此外与多聚IgA和IgM跨膜转运⾄胞外分泌液中有关的多聚Ig受体(Poly-IgR),通过与多聚Ig中的J链结合⽽介导Ig 转运功能,Poly IgR属免疫球蛋⽩超家族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