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环境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上高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环境现状
李红霞;黄学礼;周荣;易惠娟;吕尚标
【摘要】目的掌握上高县钉螺孳生环境分布现状,为今后螺情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全县钉螺孳生环境;用GPSmap76采集环境空间数据,结合Google Earth 绘制钉螺孳生环境图.结果调查的67个环境均为山丘型流行类型.孳生钉螺环境总面积516.51 h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232.56 hm2,未发现有螺面积.Ⅱ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占10.45%和6.49%,Ⅲ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占89.55%和93.51%.有60个环境局部或全部有人为改变,占总环境数的89.55%,主要方式以农业结构调整或血防林为主,其次是田地整治,再次是沟渠硬化或护坡,城镇化建设最少.结论上高县历史有螺环境改造呈中等局部程度,仍存在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尚需开展持续的螺情监测工作.
【期刊名称】《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年(卷),期】2018(016)003
【总页数】3页(P147-149)
【关键词】钉螺;孳生环境;分析;上高县
【作者】李红霞;黄学礼;周荣;易惠娟;吕尚标
【作者单位】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江西上高县曾是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地区之一,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农、林、水和卫生等部门相互协调和配合,经过几代血防人的共同努力,1983年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指标要求,2017年实现了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为掌握现阶
段上高县钉螺孳生环境现状,2016~2017年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了钉螺孳生环境调查,以建立系统的、规范的钉螺孳生地和螺情分布信息数据库。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法收集上高县历年防治资料、螺情登记表、统计年报表、血防志等资料,现场调查补充各环境改变等相关信息。

二、调查内容
1.环境面积和钉螺面积
调查各个钉螺孳生环境的面积及有螺面积,包括历史和现在环境面积、历史有螺面积和实有螺面积。

表1 上高县历史有螺面积分布乡镇名称历史累计有螺面积(hm2)构成比(%)实有螺
面积(hm2)末次查获钉螺年份(年)末次查获感染性钉螺年份(年)泗溪镇46.6120.04 019981966新界埠镇176.3475.83 019731968敖山镇 9.614.13 019721964合
计232.56100.00019981968
2.环境特征类型
根据环境自然特征分成沟渠、塘堰、水田、旱地、滩地和其他等环境类型。

3.环境改变程度
依据历年环境螺情调查结果和环境改变现状,将钉螺孳生环境改变程度分为4类。

I类环境,即现有钉螺环境;Ⅱ类环境,即近二年未能查获钉螺,孳生环境未被人为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且具备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Ⅲ类环境,即近二年未能查获钉螺,孳生环境被人为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尚具备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Ⅳ类环境,孳生环境被人为彻底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已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

4.环境改变方式
调查孳生环境人为改变方式,分沟渠硬化、田地整治、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或植树和没有改变等。

三、统计分析
建立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Microsoft Excel数据库,采用GPSmap76定位仪现场采集钉螺孳生环境的空间数据, 建立Google Earth Pro环境空间数据库,并采用Google Earth技术绘制钉螺孳生环境分布图。

结果
一、历史有螺环境分布
全县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32.56 hm2,主要分布于3个乡镇15个行政村,分别是新界埠镇的光明、泽山、富港、城陂、湾溪、三星、五星、桐山;泗溪镇的胡家、漕港、游市;敖山镇的店上、洋林、洋艺、接管。

最近一次查获钉螺的年份新界埠镇均为1973年;敖山镇店上村为1972年,其余均为1970年;泗溪镇胡家为1998年,漕港、游市为1974年(表1)。

二、潜在孳生环境分布
本次调查环境累计67个,全部为山丘型流行类型。

历史累计钉螺孳生环境总面积和现在潜在钉螺孳生环境面积均为516.52 hm2,其中泗溪镇186.57 hm2,占比36.12%;新界埠镇280.43 hm2,占比54.29%;敖山镇49.52 hm2, 占比
9.59%。

敖山镇历史有螺环境分布区域接近泗溪镇和新界埠镇有螺区域,泗溪镇流行村均在漳河两侧,新界埠镇流行村分布于牛江圳两侧及高安界限的马矿水库交界
处(图1)。

图1 上高县历史钉螺孳生环境分布现状
三、环境类型分布
调查的67个环境中,环境数以水田最多,占35.86%;其次是荒山边坡等其它类
环境,占26.87%;再次是沟渠,占23.88%;最少是旱地和塘堰,分别占10.45%和2.99%。

面积最大为水田,占74.68%,其次是荒山边坡等其它类环境,占16.63%,再次是旱地,占4.81%,最少是沟渠和塘堰,分别占2.40%和
1.47%(表2)。

表2 上高县钉螺孳生环境类型分布环境类型环境数量(条/块)构成比(%)环境面积(hm2)构成比(%)沟渠1623.88 12.422.40 塘堰22.99 7.61.47 水田2435.86 385.7374.68 旱地710.45 24.864.81 其它1826.87 85.916.63 合计67100.00 516.51100
四、环境改变程度
1.环境演变情况
表3 上高县环境改变程度及分布情况乡镇名称Ⅱ类Ⅲ类合计数量面积(hm2)数量面积(hm2)数量面积(hm2)泗溪镇218.0912168.4814186.57新界埠镇
414.1734266.2538280.42敖山镇 11.241448.281549.52合计
733.5060483.0267516.51
表4 上高县钉螺潜在孳生地环境改变现状环改类型数量(条/块)构成比(%)面积(hm2)构成比(%)沟渠硬化或护坡57.466.001.16田地整治1116.42175.2733.93
城镇化11.4953.0810.28农业结构调整及血防林等其它类4364.18248.6748.14
未改变环境710.4533.496.48合计67100.00516.51100.00
上高县自1998年后就没有查获过钉螺,按照钉螺孳生环境分类标准只有Ⅱ类和Ⅲ类两种环境,Ⅱ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占10.45%和6.49%,Ⅲ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
占89.55%和93.51%(表3)。

2.环境改变现状
调查的67个环境中,有60个环境局部或全部有人为改变,占总环境数的
89.55%,主要改变方式以农业结构调整或血防林为主,其次是田地整治,再次是
沟渠硬化或护坡,城镇化建设最少(表4)。

讨论
1954年上高县首次发现钉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1956年开始血吸虫病流行
区摸底调查。

1956~1957年查出有螺面积213.65 hm2,1958~1965年又先后查出新发钉螺面积17.25 hm2。

经过反复灭螺,上高县于1970年达到基本消灭
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之后,上高县仍然坚持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血防林建设积极改造有螺环境和开展药物灭杀,全县于1983年达到消灭血吸
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本次调查显示,上高县钉螺孳生地环境类型和面积变化不大,环境虽然大多数局部或全部发生了人为改变,但是,历史有螺环境仍然存在适合钉螺孳生和繁殖的条件,钉螺仍可通过多种途经输入并有扩散传播风险[1~3]。

回顾性调查显示,1998年
在胡家发现一处新发螺点,有钉螺面积达1.66 hm2,钉螺最高密度为179只/0.1 m2。

因此,上高县仍然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的螺情监测和环境改造工作[4]。

还要加强毗邻区和从流行区引进外来水生动植物区域可疑环境的监测,坚持春秋两季螺情调查工作制度。

而且要逐年不断完善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及时进行钉螺孳生地的螺情、环境和植被等情况动态更新与追踪,为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确保长期维持消除状态提供技术支撑[5, 6]。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闻礼永,严晓岚,张剑锋,等.当前我国传播阻断省份血吸虫病监测情况和巩固策略.中国血吸虫
病防治杂志,2011,23(1):18-21,31.
2许静,林丹丹,吴晓华,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Ⅲ 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疫情回
升地区疫情变化分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4):350-357.
3林丹丹,吕尚标,辜小南, 等.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后疫情回顾性调查分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5):462-466.
4张京欣,郑余超,靳艳军等.上海市宝山区历史有螺环境现状调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3):343-345.
5吕尚标,陈红根,徐邦和,等.全球定位仪在鄱阳湖区查螺中的应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 21(6):538-539.
6吕尚标,李宜锋,陈喆等.江西省血吸虫中间宿主分布现状研究II 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分析.中
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4):396-4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