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新风空调设备制冷(热)量,制冷(热)消耗功率及除湿量试验方法

合集下载

空调功能实验报告

空调功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调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

2. 掌握空调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空调的各项功能,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实验器材1. 空调设备:一台额定功率为2P的家用空调。

2. 实验仪器:万用表、温度计、风速计等。

3. 辅助工具:扳手、螺丝刀、电线等。

三、实验原理空调是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器、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吸收室内热量,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将热量释放到室外的一种制冷设备。

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空调的制冷、制热、除湿、送风等功能,观察空调的性能表现。

四、实验步骤1. 空调安装(1)检查空调设备是否完好,有无损坏。

(2)将空调室内机、室外机连接好,确保连接牢固。

(3)将空调室内机、室外机的电源线接入相应的插座。

2. 空调调试(1)开启空调,观察空调的制冷、制热、除湿、送风等功能是否正常。

(2)调整空调的温度设置,观察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

(3)检查空调的噪音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3. 功能验证(1)制冷功能验证1)将空调设置为制冷模式,观察空调的制冷效果。

2)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记录空调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室内温度。

3)计算空调的制冷能力,并与空调铭牌上的制冷量进行对比。

(2)制热功能验证1)将空调设置为制热模式,观察空调的制热效果。

2)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记录空调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室内温度。

3)计算空调的制热量,并与空调铭牌上的制热量进行对比。

(3)除湿功能验证1)将空调设置为除湿模式,观察空调的除湿效果。

2)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湿度,记录空调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室内湿度。

3)计算空调的除湿能力,并与空调铭牌上的除湿量进行对比。

(4)送风功能验证1)将空调设置为送风模式,观察空调的送风效果。

2)使用风速计测量送风风速,记录送风风速。

3)计算空调的送风能力,并与空调铭牌上的送风量进行对比。

4. 实验结果分析(1)空调的制冷、制热、除湿、送风功能均正常。

(2)空调的制冷、制热、除湿、送风能力与铭牌上的数据基本一致。

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评估方法

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评估方法

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评估方法介绍空调系统在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为了正确设计和选择空调设备,我们需要评估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

空调冷负荷评估方法空调冷负荷是指空调系统为了维持室内温度稳定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以下是常用的空调冷负荷评估方法:1.暴露法:根据建筑的外墙材料、窗户类型、屋顶、地下室等暴露表面的总面积以及太阳辐射等因素,计算建筑暴露表面的热辐射损失。

2.载热体法:根据建筑内部的人员、设备等需排热的载热体数量和功率,计算空调系统需要抽取的热量。

3.温度差法:根据室内外温度差、建筑的导热系数、界面传热系数等因素,计算空调系统需要传输的热量。

加热负荷评估方法加热负荷是指空调系统为了保持室内温暖所需要提供的热量。

以下是常用的加热负荷评估方法:1.温度差法:根据室内外温度差、建筑的导热系数、界面传热系数等因素,计算空调系统需要传输的热量。

2.人员传热法:根据建筑内部的人员数量和传热功率,计算空调系统需要提供的热量。

3.设备传热法:根据建筑内部的设备数量、功率和热损失系数,计算空调系统需要提供的热量。

新风需求评估方法新风需求是指为室内空气提供新鲜空气的需求量。

以下是常用的新风需求评估方法:1.人员法:根据建筑内部的人员数量和每人所需的新风量,计算空调系统需要提供的新风量。

2.总面积法:根据建筑的总面积和每平方米所需的新风量,计算空调系统需要提供的新风量。

3.活动区域法:根据建筑内部不同活动区域的面积和每平方米所需的新风量,计算空调系统需要提供的新风量。

总结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的准确评估对于正确设计和选择空调系统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上述评估方法,我们能够确定合适的空调设备规格和运行参数,从而提供舒适和高效的室内环境。

以上是一份关于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评估方法的文档,介绍了常用的评估方法,并强调了对于正确设计和选择空调系统的重要性。

空调系统检测实验报告(3篇)

空调系统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对空调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实验,验证其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

通过检测实验,可以评估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除湿等功能的实现情况,并对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进行性能测试,为空调系统的优化和维护提供依据。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 空调系统:包括室内外机组、风管、风机盘管、水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

2. 测试仪器: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压力计、流量计、电表、噪声计等。

3. 工具:扳手、螺丝刀、万用表、绝缘电阻测试仪等。

三、实验方法1. 系统概况检查:检查空调系统的整体布局、管道连接、电气接线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安装是否牢固。

2. 制冷系统检测:- 压缩机性能测试:测试压缩机的工作电流、电压、排气温度、吸气温度等参数,评估压缩机的工作状态。

- 冷凝器性能测试:测试冷凝器的散热性能,包括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水流速度等。

- 蒸发器性能测试:测试蒸发器的制冷性能,包括蒸发器进出口温度、蒸发器表面温度等。

3. 制热系统检测:- 加热器性能测试:测试加热器的制热性能,包括加热器进出口温度、加热功率等。

- 风机盘管性能测试:测试风机盘管的送风量和送风温度,评估其制热效果。

4. 除湿系统检测:- 湿度计测试:测量室内外湿度,评估除湿系统的效果。

- 冷凝水排放测试:检查冷凝水排放系统是否畅通,防止冷凝水倒灌。

5. 电气控制系统检测:- 电气接线检查:检查电气接线是否正确、牢固,是否存在短路、漏电等问题。

- 电气元件性能测试:测试继电器、接触器、传感器等电气元件的工作状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冷系统检测:- 压缩机工作电流、电压、排气温度、吸气温度等参数均符合设计要求。

- 冷凝器散热性能良好,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差符合设计要求。

- 蒸发器制冷性能良好,蒸发器进出口温度差符合设计要求。

2. 制热系统检测:- 加热器制热性能良好,加热器进出口温度差符合设计要求。

- 风机盘管送风量和送风温度符合设计要求,制热效果良好。

空调器制冷量(焓值法)

空调器制冷量(焓值法)

A2房间空调器性能测试(焓值法空调试验装置) A2.1检测方法说明1)根据GB/T7725-1996房间空调器性能测试要求,选择焓值法空调试验装置。

2)测试原理:焓值法空调试验台是通过测试间环境工况调节系统使放置被测空调器的测试间的温度和湿度达到相关标准规定的稳定值,然后对空调器的送风参数、回风参数以及循环风量进行测量,用测出的风量与送风、回风焓差的乘积确定空调器的制冷能力。

3)按照焓差法的测试原理,将空调器送风口与空调测量装置相接,空调器的安装要象正常安装情况一样,使空调器正常运行。

4)测试对象:标准空调样机型号为KC -50。

5)检测设备:焓值法空调试验台。

6)数学模型()()n na a W Vh h q +-=1'21φ式中:φ―空调器室内侧总制冷量,W ;q―空调器室内测点的风量,m 3/s ;1a h ―空调器室内回风空气焓值,J/kg ; 2a h ―空调器室内送风空气焓值,J/kg ; nV'―喷嘴处空气比容,m 3/kg ;n W ―喷嘴处的绝对湿度,kg/kg 。

考虑到条件波动对制冷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将模型转化为:()()e n n a a W Vh h q φφ++-=1'21 式中:e φ—环境波动的影响量,W 。

7)灵敏系数:()()32'21'11096.51⨯-=+--=∂∂=n na a nW Vh h q V c φ()()3'212107.241⨯=+-=∂∂=n n a a W V h h qc φ()()32'21310833.41⨯-=+--=∂∂=n na a n W Vh h q W c φ()24.01'14=+=∂∂=n na W Vq h c φ()24.01'25-=+-=∂∂=n n a W Vq h c φ16=∂∂=ec φφA2.3标准不确定度1)喷嘴处空气比容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1u 喷嘴处空气比容nV',由热力学公式,mRT pV =可以推出:()nn np t V15.273055.287'+=其中n t :表示喷嘴前的风温,℃;n p :表示喷嘴前的压力,Pa 。

空调机组制冷性能测试及技术规格

空调机组制冷性能测试及技术规格

空调机组制冷性能测试及技术规格1. 测试目的本测试旨在评估空调机组的制冷性能,以确保其满足既定的技术规格和要求。

通过测试,可以确定空调机组在各种工况下的制冷效率、能耗、稳定性等关键参数,为机组的优化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2. 测试标准本测试遵循国家标准《空调机组性能测试方法》(GB/T 7725-2004)以及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格书。

3. 测试设备- 制冷性能测试台:用于模拟空调机组实际工作环境,测量其制冷量、能耗等参数。

- 温湿度计:用于测量测试环境温度、湿度。

- 压力表:用于测量制冷剂压力。

- 电流表:用于测量电机电流。

- 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机电压。

- 计时器:用于记录测试时间。

4. 测试方法1. 按照制造商提供的安装和使用说明,将空调机组安装在测试台上。

2. 将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流表、电压表等测试仪器连接到空调机组相应的测点。

3. 调整测试台参数,使空调机组在规定的工况下运行(如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制冷剂充注量等)。

4. 稳定运行后,记录各测试仪器的读数,计算空调机组的制冷量、能耗等性能参数。

5. 重复步骤3和4,进行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5. 测试项目1. 制冷量:空调机组在规定工况下单位时间内从室内吸收的热量。

2. 能耗:空调机组在规定工况下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 能效比:制冷量与能耗的比值,用以评价空调机组的能源利用效率。

4. 制冷系数:制冷量与制冷剂吸收的热量之比,反映了空调机组的制冷效率。

6. 技术规格1. 制冷量:≥ 名义制冷量 ± 5%2. 能耗:≤ 名义能耗 ± 5%3. 能效比:≥ 名义能效比4. 制冷系数:≥ 名义制冷系数7. 测试结果分析1. 分析测试结果,判断空调机组性能是否满足技术规格要求。

2. 若测试结果不符合要求,查找原因,进行优化设计或改进。

3. 整理测试数据和结果,编写测试报告。

8. 测试周期空调机组在出厂前、安装后及定期进行制冷性能测试。

空调冷热负荷与新风负荷估算指标

空调冷热负荷与新风负荷估算指标

空调冷热负荷与新风负荷估算指标空调冷热负荷与新风负荷估算指标是评估和计算建筑物需要的空调冷热负荷以及新风换气量的方法和指标。

这些指标在建筑设计、能源管理和空调系统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空调冷热负荷与新风负荷估算的相关指标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空调冷热负荷的估算指标。

空调冷热负荷是指空调系统需要提供的冷热量,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估算:1.总冷负荷:总冷负荷是指建筑物在冷却模式下需要的冷量。

它包括了建筑物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热量损失,以及人员、照明、设备和太阳辐射等产生的热负荷。

总冷负荷可以通过热传导方程、热阻和传热系数来计算。

2.人员热负荷:人员热负荷是指建筑物中人员产生的热量。

它可以通过人员数量和每人的热负荷系数来计算。

一般情况下,人员热负荷系数为60-100W/人。

3.设备热负荷:设备热负荷是指建筑物中设备产生的热量。

它可以通过设备功率和每个设备的热负荷系数来计算。

常见的设备热负荷系数为100-200W/m24.照明热负荷:照明热负荷是指建筑物中照明产生的热量。

它可以通过照明功率和每个照明设备的热负荷系数来计算。

常见的照明热负荷系数为12-15W/m25.太阳辐射热负荷:太阳辐射热负荷是指太阳辐射对建筑物产生的热量。

它可以通过建筑物的朝向、玻璃窗的面积和太阳辐射热负荷系数来计算。

在进行空调冷负荷估算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项指标,并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和调整。

除了空调冷热负荷,新风负荷也是重要的估算指标。

新风负荷是指建筑物需要的新鲜空气量,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估算:1.人员新风负荷:人员新风负荷是指建筑物中人员所需要的新鲜空气量。

它可以通过人员数量和每人的新风负荷系数来计算。

常见的人员新风负荷系数为30-40m3/h·人。

2.设备新风负荷:设备新风负荷是指建筑物中设备产生的需氧量。

它可以通过设备功率和每个设备的新风负荷系数来计算。

常见的设备新风负荷系数为50-150m3/h·kW。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1 适用范围:本条适用于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2 检查数量:
主控项目
1)第 1 项、第 3 项、第 7 项、第 12 项、第 13 项:全数检查。

2)第 2 项:同一厂家的风机盘管机组按数量复验 2%,但不得少于 2 台;同一厂家同材质的绝热材料复验次数不得少于 2 次。

3)第 4 项:按数量抽查 10%,且不得少于 1 个系统。

4)第 5 项:按同类产品的数量抽查 20%,且不得少于 1 台。

5)第 6 项:按总数抽查 10%,且不得少于 5 台。

6)第 8 项:按总数抽检 20%,且不得少于 1 台。

7)第 9 项:按类型数量抽查 10%,且均不得少于 1 个。

8)第 10 项:管道按轴线长度抽查 10%,风管穿楼板和穿墙处及阀门等配件抽查10%,且不得少于 2 个。

水系统管道防潮层、绝热层按数量抽查 10%,且绝热层不得少于10段、防潮层不得少于 10m,阀门等配件不得少于 5 个。

9)表 5.30.7 第 11 项:按数量抽检 5%,且不得少于 5 处。

一般项目
10)表第 1 项:按总数量抽查 10%,且不得少于 1 台。

11)表第 2 项:按总数量抽查 10%,且不得少于 2 台。

3 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冷气机测试规范

冷气机测试规范
21.2(60%)
24
18(57%)
自动除霜
PM
18
11(40%)
2
1(80%)
最小运行
PM
20
12(60%)
-5
-6(30%)
电热额定制热
20
15(60%)
-
-
核准
审核
制作
制订日期:
2004 07 24
符文辉
修订日期:
PROMAC中山古尚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别
移动式冷气机测试规范
文件编号
WI04002
符文辉
修订日期:
表格编号:
PROMAC中山古尚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别
移动式冷气机测试规范
文件编号
WI04002
指导书
版次
1.0
页次
3/4
热泵最大运行制热工况运行稳定后连续运行1hr,然后停要3min(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起动运行1hr,并测定其马达转速及温升;制程机在额定电压下,按表1-1规定的热泵最大运行工况运行稳定后连续2hr,并测定其马达转速及温升。在试验期间过载保护器不应跳开。
24(40%)
T1
27
19(47%)
35
24(40%)
T2
21
15(53%)
27
19(47%)
T3
29
19(40%)
46
24(30%)
PM(T1)
30
19(40%)
46
24(30%)
最大运行
PM(T1)
35
28.2(60%)
43
26(30%)
T1
32
23(47%)
43

最新空调冷、热负荷与新风负荷估算指标

最新空调冷、热负荷与新风负荷估算指标

注:①用各分类指标M分别乘以建筑中相应类型房间的空调面积N (顶层房间M值宜加大20—25%),然后全都相加所得总和就是建筑物的空调系统负荷.考虑各类房间的同期
使用率等情况,将系统负荷乘以0。

84—0.86的修正系数,计算得制冷机组总安装容量即可计算出空调系统总负荷的概算值,即Q=(0.84-0.86)M×N
用分类指标乘相应类型房间每间的面积,得各房间的空调负荷,这就是选择房间末端空气处理设备的参考数值。

②对于空气一水系统(风机盘管)。

办公楼所需最小新风量可按4。

60~7。

20m3/h.m2选用。

旅馆卧室
单人房 0.80~1.20m3/h。

m2
双人房 1。

20~2.00m3/h。

m2
③剧场、电影院观众厅最小新风量可按7~lOm3/(h.人)选用,电影放映机的排风量按下值选用:7OO m3/(h.台)(弧光灯);600 m3/(h。

3KW)(氙灯);800 m3/(h。

5KW)(氙灯)
④一般的民用建筑不考虑新风
换气负荷。

对于某些高级民用建筑,其中一些房间要求保证一定的通风量,以满足卫生换气的需要。

当卫生要求的换气量小于渗透风量时,可以不再计算卫生要求通风量。

当卫生要求的换气量大于渗透风量时,要设专门的送排风系统,要计算通风换气增加的空调负荷。

客房出风量 =新风量 / (0。

8—0.9)系数。

冷水式、直膨式、双冷源新风除湿机主要技术参数试验方法

冷水式、直膨式、双冷源新风除湿机主要技术参数试验方法

冷水式、直膨式、双冷源新风除湿机主要技术参数试验方法GB/T 15226—200216附录A(规范性附录)冷水式新风除湿机主要技术参数试验方法A.1 适用范围本附录规定了冷水式新风除湿机制冷(热)量、制冷(热)功率、除湿量和送风含湿量的试验方法。

A.2 通用要求A.2.1 被测新风除湿机的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A.2.2 试验室大小应满足新风除湿机离四周墙壁的最小距离不小于1m,出风口到墙壁最小距离不小于1.8m。

试验装置应能模拟新风除湿机的实际工作状态。

A.2.3 室内空气循环应确保距新风除湿机1m处的风速不大于0.5m/s。

A.2.4 室内空气温度的采样位置应距新风除湿机空气入口15cm,并不应受到被测新风除湿机排气或其他热源的影响。

A.2.5 测点的温度应能代表新风除湿机周围的温度,空气取样器应符合GB/T 17758的相关规定。

A.2.6在空气进口和出口处进行温度测量时,流经湿球温度计的空气流速应均为5m/s左右,高于或低于5m/s的湿球温度测试应进行修正。

A.2.7 带温、湿度控制仪的新风除湿机,试验时应关闭温、湿度控制仪。

A.2.8 新风除湿机出风口温湿度采样应不受室内环境的影响。

A.2.9 测试某个参数时,与该测试无关的进出风口应严密封堵,保证不漏风。

A.2.10 具有热回收功能的新风除湿机,应分别测试额定工况下考虑和不考虑热回收功能的各参数。

A.3 试验装置冷水式新风除湿机制冷(热)量、除湿量的测试应采用空气焓差法,其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A.1所示。

GB/T ×××××—×××× 17a)无热回收功能b)带热回收功能标引序号说明:1—新风调节阀; 2—送风调节阀; 3—回风调节阀; 4—排风调节阀; 5—空气取样装置; 6—静压测量装置; 7—静压环; 8—混合器; 9—均流器; 10—风量测量装置; 11—辅助风机;GB/T 15226—2002 1812—冷水管路; 13—室内模拟环境; 14—室外模拟环境。

小型制冷装置制冷功率和制冷效率的测量

小型制冷装置制冷功率和制冷效率的测量

小型制冷装置制冷功率和制冷效率的测量制冷技术是现代工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而小型制冷装置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小型制冷装置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制冷功率和制冷效率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因此,本文将介绍小型制冷装置制冷功率和制冷效率的测量方法。

一、制冷功率测量方法小型制冷装置的制冷功率指单位时间内制冷量,一般用千瓦(kW)表示。

测量小型制冷装置的制冷功率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法进行测量。

1、直接法测量小型制冷装置的制冷功率,最常用的直接方法是通过测量工质在蒸发器(或冷凝器)中的制冷量。

其测量步骤如下:(1)将小型制冷装置的蒸发器(冷凝器)拆下,装入热传感器。

(2)记录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即记录运转开始时和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的温度差。

(3)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工质在蒸发器(冷凝器)中制冷的能量。

制冷功率计算公式为:Qdot = U × A × ΔT其中,Qdot为单位时间内制冷量,U为热传导系数,A为蒸发器(或冷凝器)的面积,ΔT为温度差。

2、间接法(1)热流法:通过测量小型制冷装置在运行时消耗的能量与制冷量的比值,来计算制冷功率。

主要分为两种热流法:比热法和交换定温度法。

比热法会在制冷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热量,记录起始和终止温度差,并计算单位时间中小型制冷装置吸收的热量,可计算出制冷功率。

交换定温度法是在一定温度水槽中,把小型制冷装置放进去,以实验水槽和小型制冷装置之间的热交换平衡来计算制冷功率。

(2)电功率法:通过测量小型制冷装置的电流和电压,计算出电功率,并用制冷量与电功率的比值来计算制冷效率。

1、电功率法ε = Q / P2、热量法热量法是直接使用热量计测量小型制冷装置的制冷量和耗电量,计算出制冷效率。

该方法主要包括加热法和冷凝法。

总之,小型制冷装置的制冷功率和制冷效率的测量对于产品的性能评估和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在进行制冷装置的开发和生产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取合适的测量方法,从而准确地评估产品的性能。

空调系统节能各项指标的测量要求和评价方法

空调系统节能各项指标的测量要求和评价方法
供冷时,对可变频的水泵,该指标的参考值为30~55;对定速泵,该指标的参考值为25~40
水泵运行效率
如无法测量全工况的平均值,可在典型工况下(即实际运行过程中最常出现的冷水机组开启台数、水泵开启台数、工作频率及各处水阀开度下的工况)进行测量。
若水泵为变频调速泵,则测量应在定频状态下进行
推荐值为60%与水泵额定效率的0.85倍之间的低值,水泵运行效率偏低说明水泵与水系统阻力特性不匹配,应调整或更换
水系统输送系数
Q:直接由热量表测得,或内G和Ar计算求得;
G:用超声波流量计在空调水管上测得;
Δt:在供回水管上分别测出供回水温度,然后相减:
NP:通过分项计量的电量表或由功率计测得
水系统输送系数、是衡量输送能耗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要与循环水的控制溢差、水泵的实际工作效率相关。它反映了空调水系统输配能耗的大小,其值越大,说明运行调节越好。
空调系统节能各项指标的测量要求和评价方法
指标
测量要求
评价方法
运行性能系数
Q:冷水侧的瞬时能量,可直接由热量表测得,也可由G和Δt算出;
G:用超声波流量计在冷水总管上测出冷水的瞬时流量:
Δt:在冷水供回水总管上分别测出供回水温度、然后相减:
NC:对于电制冷,可用分项计量电表或电功率计测量其瞬时耗电量。对于热力制冷,应测量其瞬时热介质或燃料量,并按热值折算出瞬时热量消耗量
冷站能效比
Q:参见冷水机组性能系数(COP)的测量要求;
ƩN:采用分项计量电表或电功率计,读取冷水机组、冷水循环泵、冷却水循环泵、冷却塔风机等冷站主要空调系统设备瞬时功率,相加得出;若冷源为热力制冷,则其功率包括机组耗电与热量/燃料消耗率折合成等效发电量两部分。
冷站能效比,是衡量空调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所有制冷和输配设备在系统中的表现,瞬时空调系统能效比在合理的范围.说明在典型工况下空调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较高;全制冷季空调系统能效比在合理的范围,说明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下也有较好的表现。

空调性能测试方法

空调性能测试方法

中央空调测试1、COP 的测试空调的COP 计算参考以下公式:)(c in c Q W Q COP = (1)制冷量(c Q )计算通过测量冷水机组的冷冻水量和冷冻水供回水温差计算出制冷量c Q (kW)。

计算公式如下:c c p c t G C Q Δ⋅⋅⋅=ρ36001 其中:p C :定压比热容(取4.186;单位:kJ/(kg·℃));ρ:水的密度(取1000;单位:kg/m 3);c G :冷冻水流量(单位:m 3/h);c t Δ: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单位:℃)。

(2)冷却水冷量计算冷却水冷冷计算公式如下:///36001c p c t G C Q C Δ⋅⋅⋅=ρ 其中:p C :定压比热容(取4.186;单位:kJ/(kg·℃));ρ:水的密度(取1000;单位:kg/m 3);/C G :冷冻水流量(单位:m 3/h);/c t Δ: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单位:℃)。

(3)能量平衡校核冷冻水冷量、冷却水冷量和耗电量理论上应满足:冷冻水冷量+耗电量=冷却水冷量实际测量结果应满足:)()()(/in in in in c c Q W Q W Q Q −−≤10%(4)制冷(COP )效率计算制冷效率计算公式如下:)(C in C Q W Q COP = 2、冷冻水系统测试冷冻水应分析流量和温差,同时对分支回路的压差测量也可分析该回路的阻力大小。

通常温差过大或过小都表明系统运行不正常(标准设计温差均为5℃)。

(1)水泵效率水泵效率主要与水泵的扬程、水流量及水泵的轴功率,所以测试水泵的效率时,主要是同时测定水泵的水流量、扬程和轴功率。

水泵效率计算公式如下:%100×⋅⋅⋅=N GH g ρη其中:ρ:水的密度(取1000;单位:kg/m 3);g :重力加速度(取9.81;单位:m/s 2);H :水泵扬程(单位:mH 2O)(其中:1mH 2O=9.81kpa);G :流量(单位: m 3/h);N :水泵轴功率(单位:kW)。

独立新风空调设备评价标准

独立新风空调设备评价标准

独立新风空调设备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独立新风空调设备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和评价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用途的独立新风空调设备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58-2010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GB/T 27943 热泵式热回收型溶液调湿新风机组GB/T 37192 新风空调设备分类与代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独立新风空调设备dedicated outdoor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将新风单独处理使其负担室内全部潜热负荷和部分(或全部)显热负荷的空调设备。

3.2蒸发冷却独立新风空调设备evaporation cooling dedicated outdoor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采用蒸发冷却的方法集中处理新风,并且通过风管向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直接提供全新风空气的空调设备。

3.3低温送风独立新风空调设备cold air distribution dedicated outdoor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将新风温度处理到10℃及以下,使其负担室内全部潜热负荷和部分显热负荷,其余显热负荷由室内干工况设备负担的空调设备。

3.4干湿系数wet-dry coefficient湿球温度全年累积时数与干球温度全年累积时数之比,用λ表示。

3.5焓时数 enthalpy difference accumulation独立新风空调设备工作时间内,将室外新风处理到空调系统处理室内状态点这一过程的焓差累积之和,用H ∑表示,单位为kJ·h/kg 。

3.6湿球温度时数 wet bulb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ccumulation独立新风空调设备工作时间内,将室外新风处理到空调系统处理状态点这一过程的湿球温度累积之和,用ST ∑表示,单位为℃·h 。

空调检验报告

空调检验报告
GB/T 19409-2003、GB4706.1-1992。
样品描述、状态
Description and Condition of Sample(s)
本产品为中央空调,采用2台螺杆压缩机。
检测结论
Test Summary
依据国家标准GB/T 19409-2003、GB4706.1-1992的要求,对所送样品进行检验,检测结果见附表。
(盖章)
(Test Seal)
批准日期:年月日
Date of Approval:
批号或编号
Serial No.
2013002
检测日期
Test Date
2013.06.04
检测地点
Test Location
中央空调测试室
检测项目
Test Item(s)
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制冷能效比;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制热性能系数、水侧阻力、电气强度、接地电阻。
检测依据
Test Requirements
检测报告
TEST REPORT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检测
结果
结论
备注
1
热泵制热量
机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名义制热量的95%,即≥891.1kW,名义制热量为:938kW
920
合格
2
热泵制热消耗功率
机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110%,即≤245.3kW,名义制热消耗功率为:223kW
218
合格
3
性能系数
实测制热量与机组消耗功率的比值不应小于名义值的92%,即≥3.87
4.22
合格
产品名称
Product
水源热泵空调机组

空调冷源系统监测与冷量计量方法

空调冷源系统监测与冷量计量方法
8 7 9 3 1 0 0 1 0 7 8 9
9 6 9 9 1 0 7 1 2 0
8 . 1
8 . 1 8 . 0 8 . 0
2 8 . 5
2 9
2 9 . 5
3 0 3 0 . 5 3 1
1 1 3
1 2 0
1 2 7
1 2 5
1 3 8 1 4 3 1 4 9 1 5 5
7 . 9 7 . 9
寿命 。
、空调冷源供冷量监测系统 1 供冷量监测系统组成 供冷量监测系统图见图2 - 1 所示。
图2 - 1 供冷量监钡 I ] 系统
3 q g ) t o
监测系统土要由工 控机、流量 传感器、测温元件和信号线等组成。工控机是监测系 与流 温度传感器送出的信号经A M 转换成数字信号, 统的核心, 具有运算和存储的功能。 微机实时 经程序运算后输出冷量值。 1 1 传感器送经计数器的频率信号一同 送到工控机中。 测温元件采用装配式 ! A 测冷冻水供、 回水 温度、 供冷量, 并可输出 任意时刻的 运行参数。 铂电 阻。 它具有性能稳定、 寿命长、 互换性好的特点且具有良 好的电 输出 性, 可为显示仪、 调节 仪、 数据记 录仪及电 脑提供精确的温度变化输 入信号[ [ 3 1需 要注意的是冷冻水回水管 道上的 测温元件要安装在冷冻水泵和集水缸之间的管道上, 绝不能安 装在循环泵到冷水机 组之间的管道上。 流量计采用插入式涡轮流量计。 插入式流量 传感器是用插入杆将一个较 小的切向 式涡轮头抽到大口 径管道的预定深度处, 流体流动时推动祸轮头的切向式叶轮旋 转,使磁阻式传感元件发出电脉冲流量信号,输入工控机。
室外温度
( ℃)
2 7 2 7 . 5 2 8
量化管理运行表 表3 . 1 流量 理论供冷 实际供冷量 供水温度 回水温度 ( 耐m) ( ℃) ( ℃) 量 ( GJ / 天) ( GJ / 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热)量,制冷(热)消耗功率及除湿量试验方法
C.1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一体机制冷(热)量,制冷(热)消耗功率及除湿量试验方法。

C.2试验装置和仪表
C.2.1测试方法主要采用空气焓差法,试验装置主要由环境室、空气调节装置、连接风管、调节阀门、静压控制装置、风量测量装置等组成,如图 C.1、C.2所示。

图C.1 无室内循环风一体机试验装置
(a)回风与循环风共用入口一体机
(b) 回风与循环风分用入口一体机
图C.2 有室内循环风一体机试验装置
说明:
1(OA)—新风进口;
2(SA)—送风出口;
3(RA)—回风进口;
4(EA)—排风抽;
5—被试一体机;
6—静压控制装置;
7—静压测量装置;
8—风量测量装置;
9—均流器;
10—被试外机;
11—空气取样装置;
12—空气调节装置管路;
13(RCA)—室内侧循环风进口。

C.2.2 试验装置用连接风管应保温隔热。

C.2.3 温湿度取样装置上游应设置空气混合装置,测试断面处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差值应不大于 0.3K。

C.2.4测试断面的静压试验装置应满足GB/T 21087附录A的要求。

C.2.5 试验用仪器仪表应满足表8的要求。

C.3 试验条件
C.3.1 被测一体机的安装应按制造厂品说明书确定安装位置,并连接测试风管和计量测试装置。

C.3.2 室内空气循环应使距一体机1m处的风速不超过0.5m/s。

C.3.3室内空气温度的采样位置,应距一体机空气入口15cm,并不受被测一体机排气或其他热源的影响。

C.3.4测点的温度应能代表一体机周围的温度,并与实际使用中所处的条件相仿,空气取样器参照GB/T 17758的规定。

C.3.5流经湿球温度计的空气流速应在5m/s左右。

在空气进口和出口处的温度测量用同样的流速,空气流速高于或低于5m/s的湿球温度测量应进行修正。

C.4试验步骤
C.4.1新风热回收热工性能测试
新风热回收热工性能测试详见GB/T 21087。

C.4.2热工性能测试
a) 按照表5、表6规定的试验工况控制试验环境达到稳定状态,并至少稳定15min后,开始测量。

连续测试通过各个位置处的温湿度、风量、风压、功率30min,数据采集速率不应低于1次/min,完成30次测量。

b) 通过采集各个风口处的空气温湿度和风量,按照空气焓差法(GB/T 17758-2010附录A)计算风侧制冷(热)量。

C.4 数据记录要求
表C.1列出了测试中应记录的数据,但不限于表中所列出的数据种类。

C.5 计算整理 C.5.1制冷/制热模式
C.5.1.1无室内循环风一体机制冷/制热量:
P a,U =q m,1|ℎ1−ℎ2|×1000 (C.1)
C.5.1.2有室内循环风,回风与循环风共用入口一体机制冷/制热量:
P a,U =q m,1|ℎ1−ℎ2|+[q m,2−(1−UEATR)q m,1]|ℎ3−ℎ2|×1000 (C.2)
C.5.1.3有室内循环风,回风与循环风分用入口一体机制冷/制热量:
P a,U =(q m,1|ℎ1−ℎ2|+q m,13|ℎ13−ℎ2|)×1000 (C.3)
C.5.1.4输送空气的能力:
P vma =
∑|p t,i |n i=1q v,i
3600
(C.4)
C.5.1.5联合运行制冷/制热能效系数:
COE =
P a,U +P vma
P el,U (C.5)
C.5.2内循环制冷/制热模式
C.5.2.1回风与循环风共用入口一体机内循环制冷/制热量:
P a,N =(q m,2|ℎ3−ℎ2|)×1000 (C.6)
C.5.2.2回风与循环风分用入口一体机内循环制冷/制热量:
P a,N =(q m,13|ℎ13−ℎ2|)×1000 (C.7)
C.5.2.3回风与循环风共用入口一体机输送空气的能力:
P vmn =
|p t,3|q v,3+|p t,2|q v,2
3600 (C.8)
C.5.2.4回风与循环风分用入口一体机输送空气的能力:
P vmn =
|p t,13|q v,13+|p t,2|q v,2
3600
(C.9)
C.5.2.5内循环制冷/制热能效系数:
CON=P a,N+P vmn
(C.10)
P el,N
C.5.3除湿模式
C.5.3.1无室内循环风一体机除湿量:
G a,U=3.6×q m,1(d1−d2) (C.11) C.5.3.2有室内循环风,回风与循环风共用入口一体机除湿量:
G a,U=3.6×q m,1(d1−d2)+3.6×[q m,2−(1−UEATR)q m,1](d1−d3) (C.12) C.5.3.3有室内循环风,回风与循环风分用入口一体机除湿量:
G a,U=3.6×[q m,1(d1−d2)+q m,13(d13−d2)] (C.13) C.5.4内循环除湿模式
C.5.2.1回风与循环风共用入口一体机内循环除湿量:
G a,N=3.6×q m,2(d3−d2) (C.14) C.5.2.2回风与循环风分用入口一体机内循环除湿量:
G a,N=3.6×q m,13(d13−d2) (C.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