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园林0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花缺铁褪绿病
樟树黄化病 杜鹃花黄化病
月季花叶病
苹果花叶病
变色的应用价值:
人工变色常应用于观赏花卉的培育栽培,以提高其 观赏及商业价值,但同时也承担着一定风险。
香石竹 虞美人
(一)病状
2、坏死(necrosis) : 是指发病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其细胞已经 死亡。
因受害部位不同(叶片、果实、枝干、茎部等) 而表现为各种症状。
玫瑰锈病
玉米瘤黑粉病
月季白粉
向日葵白锈病
(二)病征
2、霉状物:为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指真菌的菌丝、 孢子梗及孢子在植物表面的特征。
因着生部位、颜色、质地和结构的不同,而分为 霜霉(霜霉菌所致病害特征,如葡萄霜霉病) 绵霉(水霉、腐霉、根霉菌等所致病害特征,如瓜果 腐烂病) 霉层(灰霉、绿霉、黑霉、赤霉等,半知菌所致病害 特征,如葡萄灰霉病)。
常见类型:肿瘤、丛枝、变形等。
畸形
(1)肿瘤(gall) :是指病组织的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多由 真菌、细菌、线虫所致。例如桂花根结线虫病、月季根癌病、 桃树根癌病。
桂花根结线虫病
月季根癌病
桃树根癌病
畸形
(2)丛枝(rosette):是指植物枝条节间变短,叶片 变小变密集。主要是由类菌原体和真菌所致,例如泡 桐丛枝病、枣疯病。
多现于病害症状初期,常见于植物病毒病和缺素症; 多危害叶片。
变 色
两种表现形式:均匀变色与不均匀变色。
(1)均匀变色:整个植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变色。 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直至变浅。例如茶花缺铁 褪绿症。 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直至变黄。例如杜鹃花黄 化病、香樟黄化病。 (2)不均匀变色:叶片或植株不均匀变色。 花叶:叶绿素的减少,不均匀变色,形成不规则形状 杂色,轮廓清晰,例如月季花叶病、苹果花叶病。
腐烂的分类:根据组织解体和水分流失的快慢等因 素,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干腐(dry rot):细胞消解死亡较慢,水分可快速及时失去。 湿腐(wet rot):细胞消解死亡较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去。 软腐(soft rot):中胶层受到破坏,细胞离析,而后消解。 如山茶花腐病、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韭黄
美丽的郁金香杂色花是病毒感染所致
杂色花
正常花
三、病害因子
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生物因素(外来 生物、植物自身),又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物 理、化学),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
植物病害病因
定义: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 变的因素成为病因。 分类: 生物因素(病原生物因素、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 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
第一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1 园林植物病害的定义(定义、特点、 病因、病害三角、病害分类) 1.2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变、病状、 病征) 1.3 植物病害症状在病害诊断上的应用
1.1园林植物病害的定义 一、定义: (1)沿用定义: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
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程度超过了能够 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 影响,在生理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 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二、 病害特点及防治重要性
园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绿化功能; 植物病害造成的损失;
防治方法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园林植物病害造成巨大损失
十九世纪70-80年代,在盛产葡萄的欧洲发生的葡萄霜霉 病,造成葡萄酒酿造业的较大损失;
1982年在南京发现的松材线虫病,近年来相继在我国安 徽等省流行成灾,导致松树大量枯死,损失重大; 1895年在日本首次发现菊花白锈病, 此病在1979年和 1994年从引进菊花中传入我国,近年来在我国山东、吉 林地区,病害严重。
根据萎蔫程度可分为:青枯、枯萎和黄萎。
青枯:植株失水后仍保持绿色,例如番茄青枯病。
枯萎和黄萎:失水后不能保持绿色,例如黄瓜枯萎病。
番茄青枯病
黄瓜枯萎病
(一)病状
5、畸形(malformation): 是指因病原物的破坏而使植物的细胞分裂和 生长发生了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导致植株 整株或局部发生异常。 产生原因:各类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大多可产生畸形, 但多数是由病毒类病原侵染引起的。
(2)植物本身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
植物遗传性病害:与外界环境无关,无外来生物 的参与,是植物本身遗传因子异常,属非侵染性 病害。 例如常见的白化苗(叶片不形成叶绿素)
(二)非生物性病原
指引起植物病害的不良环境条件。
物理因素(大气温度、湿度及光照及等气象因素); 化学因素(栽培地营养不均衡、空气污染、化学污 染和毒害等)。
生理病变(动力):感病植物生理机能上的异常变化, 例如呼吸作用的加强; 组织病变: (基础):感病植物内部组织结构上的异 常变化,例如维管束的堵塞; 形态病变: (外在表现):最终导致外部形态上的异 常变化,例如腐烂。
二、症状
定义: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其 外变形态的不正常表现,是感病植物内部发生病 变的结果。
(1)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由病原物侵染植物造成的病害叫做“侵染性病害” 或“传染性病害”。 病原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 植物几大类。
(2)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 造成的病害叫做“非侵染性病害”,又叫“非传 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无病原物参与,是由于植物自身遗传原因或 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劣所引起的病害。
(3)植物病害防治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 茭白由于感染了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成 为营养美味蔬菜,该真菌寄生在茎上且未产生黑粉孢 子之前,茎部肿大,幼嫩时可供食用,其营养丰富并 富含纤维,可预防和治疗胃肠道溃疡等疾病;
茭白
韭黄:改变了普通韭菜的种植条件,即遮光栽培所致;
(一)生物性病原 (1)外来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 病原生物(pathogen):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生病 害的具有生活力的生物,又称为 “病原物”。
病原生物的种类:动物界(线虫和原生动物),植物 界(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菌物界(真菌和粘 菌),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和植原体),还有 病毒界(病毒和类病毒)。
4、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
可分为种传病害、气传病害、土传病害和虫传病害等。
5、按照受害器官类型划分 可分为叶部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和果实 病害等。 6、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划分 可分为腐烂性病害、斑点病害和花叶型病害等。
1.2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变
定义:寄主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在生理、解 剖、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变化。 分类:
葡萄霜霉病
葡萄灰霉病
(二)病征
3、点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主要是真菌的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pot):发生在叶片、果实上的坏死 现象。 斑点形状和颜色多样,有的病斑中间组织枯焦脱 落形成穿孔。有的病斑不断扩大联合,造成叶 (枝、茎)枯。 主要由真菌、细菌和病毒所致。 例如兰花炭疽病、桂花叶斑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 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坏死斑)和叶枯。
兰花炭疽病
桂花叶斑病
园林植物病理学
园林植物病理学
• 教学目的及要求:熟悉园林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 了解各类园林病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病害研究 方法和防治技术,为今后从事园林相关行业奠定 基础。
绪 论
一、园林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发病原因、发展 过程、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原理及技术的一门 专业基础课程。
葡萄霜霉病
松材线虫病
菊花白锈病
三、园林植物病理学相关学科
病理学:主要研究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及其导致病害的特点。主要 是指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物的形态、分类及生态研究。 症状学:主要研究感病寄主在发病各阶段,在生理、解剖和形态上的特征。 诊断学:主要是指通过现代生物学研究设备和技术,识别病原、诊断病害。 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过程中寄主和病原的生物化学变化,病原的致 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流行学:主要研究病原物在植物群体内大量繁殖、传播、侵染,造成大量 个体严重发病的过程。是病害预测和防治的基础。 治理学:对植物病害进行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提倡通过加强 栽培管理和选育抗病品种减轻病害损失。
桃穿孔病
坏 死
• 溃疡(canker):常见于枝干皮层,有时部分树 干木质部坏死造成凹陷病斑。多年生溃疡被愈伤 组织包围造成局部肿大,形成癌肿。
• 主要由真菌、细菌所致。例如杨树溃疡病、苹果 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
苹果树溃疡病
(一)病状
3、腐烂(rot):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 织或细胞破坏消解。 主要是由于病原物产生的水解酶对组织进行了分解和 破坏。 根据腐烂的部位,可分为根腐、茎腐、果腐和花腐等。 腐烂与坏死的区别:腐烂是整体破坏、坏死是保 持原有轮廓。
争议之处:忽略了植物自身遗传因素造成的病害。
(2)修订定义:1992年,俞大绂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是指植 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所造成的后果。
二、特点
(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言的。 (2)植物病害与损伤不同。其区别在于植物病害有一个 生理机能、组织细胞和外观形态的变化过程,而创伤 (虫伤、机械创伤)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分类:包括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和 脓状物五大类。
(二)病征
1、粉状物:直接产生于植物表面、表皮下或组织中, 之后破裂而散出。为真菌病害常见特征。
锈粉(锈病特征,如玫瑰锈病) 白粉(白粉菌所致病害特征,月季白粉病) 黑粉(黑粉菌所致病害特征,玉米瘤黑粉病) 白锈(白锈菌所致病害特征,向日葵白锈病)
四、病害三角
1933年林克(Link)提出了一个观点: 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 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就称为“病害三 角”(disease triangle)或 “病害三要素”。
病害三角
环境(有利于发病)
寄主(感病)
病原物(具致病性)
病害三角在分析病因、侵害过程和流行、制定防治对 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泡桐丛枝病
枣疯病
畸形
(3)变形(deformation):是指病部细胞分裂受阻, 生长发育减慢,造成植株受害器官形态发生变化。
主要由真菌等所致。例如菊花矮缩病(不成比例缩小, 节间缩短)、桃缩叶病 。
变 形
菊 花 矮 缩 病
(二)病征
定义: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病原物营养体和繁殖体)。
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它是人们识别、 描述和命名病害的主要依据。
分类:根据植物体上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分 为病状与病征。
(一)病状
定义:病状是指在病部观察到的寄主植物本身的 不正常表现。 分类: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五大类。
(一)病状
1、变色(discoloration): 植物发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 主要原因是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 素失调造成的,其细胞并未死亡;
病害四面体
1976年鲁滨逊(Robinson)提出:农业生态 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 干预这个重要因素,即“植病四面体学说”。
人类
寄主 环境
病原物
五、病害分类
常用分类方法 病因类型 病原物类型 寄主作物类型 病害传播方式 病害症状等
1、按照病因类型划分 :最客观、实用。 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2、按照病原类型划分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葡萄灰霉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菊花细菌性萎蔫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香石竹病毒病。 (4)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松树线虫萎蔫病。 (5)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3、 按照寄主作物类型划分 可分为果树病害、花卉病害和草坪病害等。
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山茶花腐病
(一)病状
4、萎蔫(wilt): 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植物的根部生理活性受到破坏,使根 部水分运输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致使地上枝叶 部分表现萎垂。 生理性萎蔫:可以恢复(高温强光条件)。 病理性萎蔫:一般不可恢复。常见于整株。
萎 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