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C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蚌埠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
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
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的中国大地上,扎根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汲取墨守成规丰富沾沾自喜
B . 吸取墨守成规丰富趾高气扬
C . 吸取故步自封丰厚趾高气扬
D . 汲取故步自封丰厚沾沾自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 .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 .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 .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 . 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 . 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 .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体现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二下·鸡西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伴随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蔚为大观,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现今网络时代,网络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新兴语言形式,网络热词如“任性”、“点赞”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这些词也成为近期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
在适应和满足网络交际需要的同时,具有戏谑、嘲讽、娱乐性质的网络语言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也给语言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网络语言包括网络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包括网络热词、网络言论、网络技术专业用语和网络文化词语等。
当下,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呈现与干预越来越显著,对社会的关切度日趋凸显。
网络语言作为认识和理解社会文化的另一面镜子,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网络语言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从网络词语到网络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较好地揭示了建立在汉语文基础上的网络语言传播过程;研究观念从常用常新的语言描写,到顺应论、模因论,不断与时俱进。
网络语言的研究方法涉及语言学本体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语义学、语用学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
目前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语言系统内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中词语的构词理据及特点、语义色彩及风格、修辞效果、语体风格等;语言系统外则涉及社会文化、社会伦理、舆论传播、传媒影响、思维认知等方面。
网络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和功能为“任性”的网络语言提供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在其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常常引起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专家的共同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成因和特点,甚至预测其走向,这无疑对跨学科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理论上说,网络语言将研究视角指向网络社会的人,弥补了现有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在网络时代的不足。
网络语言研究成果几乎可以应用于网络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
此外,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如果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反之,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
网络语言的发展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新词新语诞生后要有一个自然选择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
用语。
这也是语言自我丰富、自我发展的一个途径。
因而,面对蓬勃发展、内容上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的网络语言,决不能一味地追捧或棒打,而是要规范和引导,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多元化的视角,坚持“规范即是服务”的理念,科学、动态地分层次进行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语言为社会语言生活服务。
网络语言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话题,包括网络话语评论体系的表层和深层结构和意义,网络文体、语体、修辞表达与思维认知的关系,网络上不同领域中的语言使用规范,网络语言和语言生活主客体的关系,网络语言的心理学分析,网络语言和其他媒体语言的多元比较等。
(1)
下列有关“网络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全面反映社会文化。
B . 网络语言在内容上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包括网络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
C . 网络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形式,而且能够呈现与干预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 . 网络语言在适应和满足网络交际需要的同时,为语言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语言研究者的研究观念不断与时俱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网络热词如“任性”“点赞”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可见网络语言的强劲生命力。
B . 网络语言可以弥补现有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不足,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网络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
C . 网络语言具有戏谑、嘲讽和娱乐性等特征,这些鲜明的特征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
D . 网络新词新语诞生后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有的会自生自灭,有的会存活保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些网络热词成为近期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这类词语引起了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专家的共同关注。
B . 目前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涵盖语言系统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甚至预测其走向,这对网络语言的跨学科研究具
有促进作用。
C . 网络语言蔚为大观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媒体“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和功能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
D . 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语言,理智的做法是既不一味地追捧,也不盲目地封杀棒打,而是要科学地规范和引导。
3. (9分)(2018·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
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
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
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
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
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
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
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园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
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
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
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
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
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附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则为42.86%。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浙江省选择考“史地政”或“物化生”模式的学生均大幅下降,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B . “院校专业组”制度将若干专业归并在一起,有利于考生根据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完全改变考生在高校招录制度中被动的地位。
C . 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能仅靠学校一己之力。
D . 走班制的实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
E . 虽然物理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最广,但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2017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学、高校在“新高考”中所面临的挑战。
4. (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
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
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
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
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
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
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
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
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
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
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
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
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
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
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
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
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
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
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
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
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
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
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
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
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
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
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
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
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
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
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
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
不几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
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
那曾在《诗经》中读到的“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
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
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
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
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的不屈的芦苇;那是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
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
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
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
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
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沽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
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
(1)
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3)
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
(4)
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
(5)
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二下·横峰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
地寒,不与士齿。
始学,即警悟。
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
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
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
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
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
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
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
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
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
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
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
”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
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 .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 .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 .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B . “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
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为后者。
C . “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
“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
D . “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
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舒元舆受人赏识。
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
B . 舒元舆很有文才。
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C . 舒元舆为人自负。
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D . 舒元舆积极建言。
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②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