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学试卷
说明:本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一的第1一2单元。
第I部分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70分)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3.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男女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母亲称呼为家公、家婆,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
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郡县制
D.宗法制
4.“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注:帽前后的玉串),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礼器》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制度不包括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井田制
5.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 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严格的等级制度
C. 注重血缘纽带 D.神权至上
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7.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8.“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消弱
9.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地方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D.郡县制
10.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注: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建立了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1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作用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3.在《旧唐书》中曾记载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这种情况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4.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16.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根本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霸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7.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二府三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许倬云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造成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守内虚外的政策 C.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D.分化事权
19.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20.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
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
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见右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
A.图① B.图②
C.图①图②都是 D.有待考证
21.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 B.监察C.司法 D.行政
22.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最初设立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B.军机大臣职权不断扩大,但品级不高
C.受皇帝牢牢控制D.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3.下列哪个机构或制度的建立和皇帝与丞相的矛盾无关
..
A、唐朝的三省制度B、北宋设立枢密院
C、明朝废除丞相D、清朝设军机处
2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汉武帝时设“中朝”削弱相权 B.唐朝由门下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中书省执行
C.宋朝设枢密院以削弱宰相的权力 D.明太祖废丞相改设大学士
25.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2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7.古希腊的海洋文明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形成,古代中国的大河文明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形成。
这表明
A.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B.民主政治比君主专制优越 C.自然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 D.海洋文明比大河文明先进
28.下列有关古希腊城邦的表述中,错误
..的是
A.小国寡民,长期自治
B. 都经历了君主制到贵族制到民主制的演变过程
C.重视海军和海外殖民 D.城邦政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9.关于雅典民主制的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A. 有利于发挥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 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C. 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新形式
D. 在城邦内部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
30.雅典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其主要原因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宗
B.公民大会的推动
C.雅典所具有的公平、文明的社会气氛
D.雅典人天生擅长思考
31.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的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32.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在此“共和国”的性质是
A.资本主义共和国
B.奴隶制贵族共和国
C.封建制度下的贵族共和国
D.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过渡的形式33.《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标志罗马法的成熟
B. 是平民斗争的胜利
C.主要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34. 罗马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但也有一些原则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
下列罗马法的原则属于这一类的是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C.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D.贵族和平民不得通婚
35.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第II部分主观题部分
四、材料解析题(共30分)
36.(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
开创的?(2分)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8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2分)
(3) 概括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进趋势。
(4分)
37.(12分)“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近代西方人奉希腊罗马文明为西方文明之根。
请回答:
(1)试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
(6分)
(2)罗马法的哪些制度和原则仍为今天各国所采用?(6分)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第36题.(18分)
(1)(4分)
(2)(10分)
(3) (4分)
第37题.(12分)
(1)(6分)
(2)(6分)。